APP下载

侗乡吃新节

2019-03-01孙文广

烹调知识 2019年3期
关键词:侗乡稻种山民

孙文广

岳母家曾经住在新晃侗族自治洲一个小乡村,岳父当医生,几十年来,为山民出诊,走遍了侗族山寨,在那溪畔林间的吊脚楼和禾场晒谷坪里,分享过当地的吃新节。

我第一次来到岳父母家过吃新节,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汽车在陡峭的山路行驶,弯弯曲曲,畔着岩崖断壁的毛毛公路,历经三个多小时,到了山下的扶罗乡,已是太阳出山的时候,一片阳光灿烂,刚下车,就见从山寨竹林里飘绕出袅袅炊烟,一缕缕蒸糯米的清香从吊脚楼里窜出,还时而有侗歌传来,我知道了,那是侗乡欢度吃新节的前奏。

第二天是吃新节,清早,我陪岳母到井边去挑水,经过梯田小路,到了井边,已经围着很多山民了,水井依挨着山岩,有一棵苍老的古柏树冠罩着井口,井四周是用青石堆砌,周边是繁茂的松林和层层梯田,山民说这里土质含红沙,泉水渗出,终年冷浸,种出的糯米雪白香糯,不论是哪户人家耕种,到了吃新节时,都可以用梗米找户主换香糯米酿甜酒。那天在井旁,有一阿嫂提着一袋香糯米,送给一位带孩子的阿婶,当场,不少人都感动了,那位阿婶说不出一句话。岳母告诉我,他们之间曾经为小事争吵过,后来碰面也相互避开,乡下有规,吃新节的到来,一切要重新开始,积怨化解。

“吃新节”是民间传统的农事节日,“吃新”的習俗最早年代,传说是在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先民。有的说:有一年暴雨洪水,陆地汪洋一片,难民无食,此刻见汪洋中突然游来一条大花狗,尾巴上带来几十粒稻种,从此给难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也有传说是在远古时,天上有一只仙狗,为了改善穷苦人的生活,一日在晒仙稻的地方,偷了稻种下凡,从此,人间有了稻谷。每年当稻谷成熟时,乡民就把新米饭先送给狗吃,还要祭祖先,祭天地,举行欢愉的庆节活动。

各民族吃新的习俗不一样,那天,侗家邻居知道我是汉族人,又是从外地赶回来,特意请我和妻子去吃新,在那吊脚楼里,我品尝着阿妈做的稻花鱼(水田里养的鱼)和新谷碾出的稻米饭,还有那不醉自醉的酿酒,深感侗乡人对外族宾客的真情友善。

侗族古老传统的吃新节,充满了爱的幸福。虽然是深秋收获晚稻的季节,侗寨也要举办吃新节,在吃新节欢娱的晚会上,山下宽敞的坪原里,聚集了八方四寨的山民,男女青年个个穿上自制彩绣的锦衣,百折裙,还配戴各种首饰,小伙子们带来了芦笙,男女青年在对歌、欢舞、斗牛等活动中,表现出爱的才能,老年们围观,在斗牛比赛中吆喝呐喊,不少男女青年,在对歌中找到了心爱的姑娘。

遗憾的是,这美好的吃新节,如今只是一个记忆的符号了,乡村里传统的风俗越来越少,因为乡村有了新时代的变化。

猜你喜欢

侗乡稻种山民
侗乡端午粽飘香
新年
侗乡情缘
忘记你
侗乡的春天
王培堃丙烯组画《科学的春风吹进侗乡》(合作)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魔盒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