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定量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3-01尹华明
尹华明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北 广水 432700)
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临床恶性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前及术后合理的应用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能够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肝脏毒性作为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毒副反应之一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又以脂肪肝最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大量脂肪细胞在肝脏中沉积,不仅会引发肝炎、肝硬化,甚至会影响肿瘤的治疗进程。本文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患者,为求进一步分析CT在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经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共98例,男性36例,女性62例,年龄跨度为32~84岁,平均年龄52.5岁,其中肺癌36例,乳腺癌31例,卵巢癌18例,结肠癌10例,淋巴瘤3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均无脂肪肝和其它慢性肝病病史,且接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前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1.2 方法
分别于化疗3个周期、6个周期、化疗结束后6个月及1年后使用我院西门子公司(型号为Secura CT)64排CT扫描仪进行常规CT平扫检查,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肋弓下缘,在进行检查前对CT值进行校正,对每位患者采取相同的参数扫描,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及层距为5mm,螺距1,DFOV35~40cm,矩阵512×512,窗宽250HU,窗位40HU。扫描结果由两位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师分别测量3次同一扫描层面肝脏和脾脏的CT值,获取平均值后计算出肝/脾CT比值,测量过程尽量远离肝脏边缘,避免病灶、肝内大血管及伪影干扰。同时在CT扫描的当天嘱患者空腹并对其进行血液采集,使用生化分析仪对其血液进行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指标分析。
1.3 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1]:在排除其他病变基础上,在同一扫描平面当肝/脾CT值≤1,诊断为脂肪肝。轻度:肝/脾比值1~0.7(包含1);中度:肝/脾比值0.7~0.5(包含0.7);重度:肝/脾比值<0.5(包含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CT分级诊断及相应指标构成比以及不同等级脂肪肝患者肝CT值与肝/脾CT值比较,见表1、表2。
表1 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CT分级诊断及相应指标构成比
表2 不同等级脂肪肝患者肝CT值与肝/脾CT值比较
2.2 从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肝功能水平(ALT、AST)及血脂指标(TG、TC)均开始不同程度的高于正常值,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中度脂肪肝患者,中度脂肪肝患者各项指标也均高于轻度脂肪肝患者,并随化疗周期进行,患者上述各项指标会继续不同程度升高,甚至在化疗结束后6个月、1年后仍血生化指标还持续保持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肪肝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随着国家生活品质的飞速提升,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年年攀升。超声因其简单易行,无辐射,是用于评估脂肪肝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但由于仪器局限性,使得超声对中重度脂肪肝诊断较精准,对轻度脂肪肝诊断则不敏感,同时也依赖于操作者自身水平,缺乏量化标准,不应成为定量诊断所选方法[3]。肝脏内脂肪细胞储存过量时,会造成肝脏均匀或不均匀性密度减低。此时CT检查可准确的检出并量化肝脏脂肪浸润程度,通常可以采用测量肝脏CT值来直接量化评价脂肪肝。本研究中有85例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患者,肝脏CT值水平不同程度减低,减低水平与脂肪肝等级程度成正相关水平。国内郑新等研究表明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和肝/脾CT值比值定量诊断脂肪肝具有较高价值。
综上,肝/脾CT值比值法可准确定量诊断脂肪肝,CT定量诊断在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脂肪肝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疗效评价、方案调整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