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9-03-01彭静惠
彭静惠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南平,353000)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患者因鼻中隔弯曲、下颌弓狭窄、扁桃体肥大、下颌后缩畸形、软腭过长等原因导致的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反复发生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的症状,导致患者的机体发生各种病理学、生理学的改变[1],因此,针对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在本院进行优质护理以后,对该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和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患者平均年龄(43.25±4.65)岁,平均病程(8.23±1.45)年,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40.23±2.34)次/h,其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4例,供血不足的患者有7例,其他症状有4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患者平均年龄(45.21±4.93)岁,平均病程(8.12±1.23)年,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41.32±1.98)次/h,其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3例,供血不足的患者有8例,其他症状有4例。在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均值、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该组患者进行普通护理干预,其中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常规监测,向患者提供一定的日常护理等。
1.2.2 观察组 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会产生恐惧、焦虑、疑惑等心理状况,护理人员要对该类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引导患者,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2];2)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该病的患病因素和治疗方法,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3)并发症护理:针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还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并对患者的饮食习惯提出合理的建议,针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血压饱和度,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多下床走动,并进行适当的身体运动[3];4)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建议,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刺激性较强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率和护理前后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患者通过护理的6个月以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显效的评价标准为:患者的依从性高,能够自觉进行护理,各项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口干、打呼、嗜睡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的评价标准为:患者的依从性较高,基本能够自觉进行护理,各项症状得到基本缓解,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口干、打呼、嗜睡等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无效:上述无改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的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分,其中60分为及格,90分为优秀。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23/2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17/25),观察组的护理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生命质量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生命质量评分为(59.34±5.21)分,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为(89.45±2.76)分,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生命质量评分为(60.11±4.32)分,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为(76.56±4.54)分。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睡眠期间呼吸中枢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刺激时,其反应性和灵敏性有所降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血症的改变而导致呼吸反馈调节出现不稳定性,吸气转换机制发生异常现象等都会导致患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当患者患上该病以后,会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精神异常、头痛、容易烦躁、抑郁、焦虑、性功能减退、打鼾、呼吸暂停、多汗等症状,导致患者患上冠心病、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抑郁症等并发症[4],因此,对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优质护理是一种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方法主要是将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进行护理,尤其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来说,采用优质护理可以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病情,提高配合度和依从性,并使患者的心理、生理得到有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在本院进行优质护理以后,能够使患者的嗜睡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症状,并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使患者生理上、心理上均得到良好的护理,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