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校园欺凌问题
2019-02-28刘娅臻
刘娅臻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频发。抵制欺凌、反对暴力,这是受害的学生、家长的心愿,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祈愿。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众多,其中,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其重要成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治理校园欺凌也必须重视其背后的制度缺陷,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校园欺凌;制度建设;法制观念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现于新闻报道,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现象日益普遍化、严重化。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更强一些。但是目前为止,遍查我国法律仍没有确定的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或是处理方式。2017年末,我国司法部门曾发布关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方案文件,对于中小学所面对的校园欺凌做出了简要解释:在校园内外发生的(无论是中学小学还是职业学院),冲突双方都是学生的情况下,某方对另一方有预谋的实施一或多次的欺侮行为,不仅限于肢体攻击,也包括网络信息随意散播、语言谩骂等情况,对被伤害方造成了身体损伤、财产流失、精神健康收到影响等情況。欺凌的次数包括单次多次,是否预谋也存在主观表现,这些都表与平常的玩闹有着根本不同。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一.校园欺凌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1.校园欺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权威分析,校园欺凌的双方,受害者和施虐者在欺凌过程中均受到了不同形式的损害。对受害者除了造成身体上的创伤以外,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疏导会导致其一生性格上的缺陷。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已经有部分青少年因为不堪承受欺凌暴力而选择不正当的排解方式,或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甚至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施虐者则是因为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与观点错误而一直维持原状,甚至逐渐衍生出盲目的自大优越感,丧失理智和同理心,进入社会后或是受到其他教训或是不知悔改走上犯罪道路。
2.校园欺凌不利于维护校园秩序。
校园欺凌是学生群体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良现象,影响的不仅是受害学生个人,同样影响校园总体的安定秩序。严重的群体性欺凌行为,会影响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如何保障自身安全不被伤害,而不是学业进步和个人能力提升。
3.校园欺凌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消极影响
校园暴力欺凌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虐者,都将在欺凌后的未来,对社会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影响。严重的青少年施虐者将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犯罪者,受害者伴随心理伤害带来的人格缺陷也会影响其社会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的众多成因总体可以归结为这三方面。
一是,部分家庭的教育失范。有的家长疏于对子女的管教,孩子成长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有的家庭教养方式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有的家庭对孩子无原则溺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孩子没有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对弱势的或者其认为是异类的孩子也没有同情心、同理心。也因此,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和父母长期缺位的家庭的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多数主体。
二是,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短板,流于形式。多数学校只着眼于学生的升学成绩,因此对待校园欺凌问题重视不够。在问题未发生前,疏于防范,相关教育缺乏或者流于形式;在问题发生后,或者怕影响学校声誉,或者将校园欺凌与普通的学生打闹混同,解决力度不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解决方式上,多是批评教育,要求道歉,更严重一点就是叫家长来处理,很少有学校主动将事件定性为校园欺凌,并移送司法机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是,包括法制环境在内的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氛围尚未全面落实到位。低俗、不良文化侵蚀校园,社会不良信息负面影响到校园,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存在部分盲区等,都反应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还没有全部落到实处。尤其是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制环境还不健全,大多分散在未成年人保护的各个条款,因为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所以存在的诸多缺陷限制了其应有的效果作用。对于未成年人教育的相关法规也大多以概括性的方式带过,比如义务教育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保障制度,但是对于具体的责任落实和安全评判标准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同样情况还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当中,确立了责任承担的对象和学校的一些职能,但是具体如何实施、如何预防则缺乏进一步的详细规定。而反观国际上对校园安全的立法,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基本成型,美国、英国、日本都相继完善了有关法律。我国目前在此方面迫切需要提升。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校园欺凌
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起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但是具体的落实却一直未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尚不足以遏制校园欺凌行为,保护被欺凌者的合法权益。
要解决上述校园欺凌制度建设问题,首先要做的即是实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校园欺凌相关制度,加快促进校园安全法规出台。要综合参照各地区的校园欺凌案例经验,出台相关法规。首先要明确欺凌发生时的责任认定,学生、学校、家长、教师和教育监管部门之间的划分要细致,避免推诿拖延。另外制度要力求全面,细化,模糊的制度只会为违反提供契机。最后除了要重点打击校园欺凌的发生和妥善完成事故处理外,还应当重视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工作。力求结合校园现状把制度转变为长久的依托加以利用。此外对欺凌行为的从轻处理也是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我国法律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所以未成年人追责一直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享受法律保护,不担负刑事责任。但是当前校园欺凌已经多次出现在初中、小学校园中,低龄化趋势无法否认,并且严重程度比起高中生更为严重,但是却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制裁或是惩戒。显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正在变为对违法事件的纵容。
四.结语
校园欺凌正在变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要依法有效治理这类问题,有必要修改完善现行相关法律制度,使校园欺凌的处理有法可依,切实可行,依法惩治欺凌者,还学生以健康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2016-02
[2]王楚婧.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