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经》与“儒医”文化刍议*

2019-02-28张一鸣聂通达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张仲景脉象儒家

杨 勇 李 盈 孙 冰 孙 闵 张一鸣 聂通达 张 丽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魏晋医家王叔和所撰。王叔和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山东高平[1],曾任魏太医令[2],《脉经》一书不仅论脉言医,更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一政治思想几乎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奉并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故自西汉以降,凡为官、为医者无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王叔和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定自幼耳濡目染地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本文拟探讨《脉经》与“儒医”文化的关联,以展现王叔和及其著作《脉经》在“儒医”形成和“儒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 “儒医”文化的起源

1.1 儒学地位的确立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自此以降,儒学之官学地位也正式确立。儒家学说根源于孔子,《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学说提倡仁爱、孝悌、忠信的伦理道德,强调尊尊亲亲、尊王攘夷,维护君父的统治地位,巩固宗法等级制度[3]。作为显学,儒家思想在历史各个时期对于广大民众,尤其对为官、为医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儒医”文化的起源

所谓“儒医”旧时是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广义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非道、非佛的医者;狭义是指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4]。有统计研究发现,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5]。《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仓公得公孙光推荐受师于公乘阳庆,赞叹淳于意“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认为仓公圣儒,即淳于意是一个仰慕圣人之道的儒士[6]。再如,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显然此时的经学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所以华佗亦必精通儒术;皇甫谧是“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书淫”;还有“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的“诸王侍读”陶弘景等皆是业儒极深之人[7]。

作为官学,儒家学说的影响力可谓广泛而深远。在统治阶级看来,儒学就是他们的御人之“道”。首先,从启蒙之时,学生们便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无意之中便将“学而优则仕”灌输为读书人的学习目标。其次,作为统治阶级的储备武器,在不断学习儒学经典的过程中,“忠”字逐渐浸入读书人的骨子里,对于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心逐渐加固,使得每一个正统书生都会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国家命运紧密连接。最后,作为统治阶级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学教化万民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影响民间文化方面,他们一方面抓住了“孝”这条主线,不断地在民间约定俗成的文化中浸润,使得小家得稳,大国得固。另一方面,儒家还讲究济世渡人,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历朝历代的名医大家们自然会被儒家文化深深影响。

甘伯宗《名医录》记载王叔和“性度沉静,通经史”。“通经史”足以说明王叔和儒学功底之深厚,身处于汉末晋初,又身兼医者、官者这两重身份,自然便是一个地道的儒医。而“儒医”真正确立的年代却是在宋代。北宋范仲淹曾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宣言,此言一出便对后世儒生的影响巨大,后世诸多儒生在登科不及,怀才不遇时往往便以此句奉作人生格言,将成为“良医”作为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这句名言便深深烙在儒生的内心深处,成为诸多儒生转变为“儒医”的催化剂。清代徐松[8]《宋会要辑稿》所言“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宋代从上到下流行儒风,“儒医”文化开始真正形成。

1.3 “儒医”张仲景与王叔和

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学医的目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这与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反映了张仲景的“忠信、孝悌、仁爱”之心;对于医学以及儒士处世之道的态度,他提出应该淡泊名利,精究方术,对“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世人进行了批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引用孔子之语,“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一方面他借用孔子之言表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孔子的敬重。因此说,张仲景是一位地道的“儒医”,其尊师重儒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医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作为张仲景遗论的整理者,并有可能见到张仲景的后学王叔和[2],除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之外,在学医、习医、业医的过程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张仲景的影响。为学则客观严谨,为官则尽职尽责,为医则心怀仁爱。因此,王叔和晚年在湖北襄阳行医时,口碑甚好,被百姓尊称为“药王”,并修建“药王庙”以纪念,至今仍香火不断。

王叔和与张仲景有着颇为相似的人生经历。二人均曾做过官员,仲景官至长沙太守,王叔和官至“太医令”,践行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而后期均辞官为医,在乡间践行“仁爱慈悲”的儒医本色。他们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圭皋。

2 《脉经》学术思想的形成

2.1 脱胎于医经经典,学有渊源

《脉经》写作去古未远,古经善本未尽湮没,王叔和自有所本,并非虚构,间有独抒己见,类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外,举凡脉之形状与部位,凭脉辨证,列三部病候虚实死生,四时脏腑百病死生脉法,并奇经病候,五积病脉候等均详加论述,末附手检图二十一部[9]。当然,《脉经》不仅仅本于《内经》和张仲景,王叔和同时旁征博引,辅以先贤论述,旁及同时代有关说脉之篇,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而成。

2.2 继承仲景之说,术有创新

《脉经》是王叔和学术思想的代表之作,他深受《内经》《难经》等书籍的影响——“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纶要诀,合为十卷”。其中,张仲景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或可说《脉经》是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在脉学方面的发挥。

王叔和作为最接近医圣张仲景的医家——据考《脉经》诞生的时代和张仲景的时代有交叉,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讯有过交游,甚至王叔和本人可能曾面见过张仲景[2],文献虽未记载他们有师徒之名,但至少师徒之实是客观存在的。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云:“以余考之,王叔和疑似仲景亲授业弟子,故编订其师之书。”[10]王叔和[11]“尊其师,信其道”,在编撰《脉经》时,吸收了《伤寒杂病论》中与脉密切相关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据陈婷[12]考证,《脉经》文字56%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记载相合,因此,王叔和不仅继承了前人包括仲景之说,又在脉学上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3 儒家思想在《脉经》中的具体实践

3.1 思想上的笃实践行

首先,王叔和践行儒家“仁义孝亲”的人生价值观。范仲淹认为儒医的价值观念是“能及小大生民”、“利泽生民”,具有与垂相治国一样的社会价值[13],王叔和整理仲景遗著,使之流芳后世,即是“尊师孝亲”的典范;他撰著《脉经》“文以载道”,便为秉承儒家“仁义”思想,希望绵延医宗,垂范后学,造福苍生,展示了其“利泽生民”的儒医价值观。

其次,王叔和在治学态度上审慎严谨并慎思创新。因“脉体精微,其体难辨”,故在平脉之时,他秉承《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的态度,《脉经·序》中就有“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然而他开放而不守旧,坚持古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以及“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权威的精神,王叔和不困于前人在脉学上的框架,在吸收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完善前人的理论,希冀传承医脉。正如他在《脉经·序》所述:“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致致微痾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因此,“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期望后人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综古贤,代无夭横”。

3.2 学术及临床上的躬行实践

3.2.1 《脉经》将“中和”思想作为全书的核心理念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思想即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法则。《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是指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活动内藏内敛而未发的持中状态;“和”是喜怒哀乐等情绪外发彰显时有节有度,不过也不及的状态。毫无疑问儒家的这种“中和”的秩序性对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将十二脏腑以官职类比,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每个脏腑都应安分守位,人体便健康无病。即“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五脏六腑不能逾越“规矩”,“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的过与不及均可导致“亢则害”。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目标便是“致中和”,重新恢复人体秩序的稳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承乃制,制则生化”。自《内经》诞生以来,后世医家的著作无不深深烙印着“中和”的思想。

《脉经》秉承“中庸”之道,认为健康脉象的特点应具备平和之气。“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俛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若脉象不和,则为病脉。《脉经·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中有“三部脉调而和者,生;三部脉废者,死。”《脉经》已然将“中和”思想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全书。

3.2.2 《脉经》将“天人和(合)一”思想融入脉诊原理中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和而为一”的理念构建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这与中医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脉经》中收录的其他脉书的脉象叙述,还是王叔和新撰的脉象观察,诸多条文中均可发现这一思想对脉诊的影响至深。首先,他认为脉位三部九候均应效法天地人。“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其次,《脉经》强调“天时”的变化是脉象发生变化的原理之一。若脉象与“天时”相应则安,不相应则病,如“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因此,医生诊脉时必须结合“天时”判断脉象的常与异,推断疾病预后。

3.2.3 《脉经》重视妇人及小儿脉诊

在古代男权社会,妇女地位弱化,妇科疾病也鲜被重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数篇专论妇人杂病。而《脉经》共有八篇论及妇人妊娠、崩漏、转胞等疾病的脉象和诊治,除部分内容与《金匮要略》有重复外,更多的是他个人的经验总结。如他最早提出“避年”、“居经”的概念,首次论述了月经的运行、月经量的多少与人体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妊娠男女脉象、临产脉象等均有详细的论述。另外,《脉经》末篇论及小儿杂病脉象,是最早记载小儿脉象的著作。王叔和对妇女、小儿疾病之重视实为前所未有。

4 结语

在王叔和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践行着儒家思想。他心怀儒家的“仁爱”之心,践行大医之德,为苍生黎民省病诊疾;他拥有“恕”道的如己之感,将心比心[14],将病人之疾苦加诸于己身,整理张仲景遗论,著述《脉经》。《脉经》更是将儒家“中和”思想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全书,将“天人和(合)一”思想融入脉诊原理,对妇人及小儿脉诊的重视前所未有,将一颗“大医”之心传承后世。早期的医学家们虽然没有“儒医”之名,但却在一举一动之间将大儒之风展现的淋漓尽致,发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后世儒医“仰之弥高”的高山。

猜你喜欢

张仲景脉象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