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在颅脑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2019-02-28李文臣张晓红徐如祥杨磊王海峰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监护室监护颅脑

李文臣 张晓红 徐如祥 杨磊 王海峰

头部CT扫描是颅脑创伤疾病的首选检查,尤其对急性颅脑创伤疾病的诊断和动态观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移动CT质量和体积较小,可移动至床旁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颅脑创伤患者进行检查,安全性高[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应用徐如祥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16层移动CT扫描仪,对50例颅脑创伤患者和50例体检志愿者进行了头部CT扫描,现总结临床应用效果并报道如下[2]。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自2018年10月16日至11月16日100例志愿者的新型16层移动CT的头部影像资料,包括普通头部体检者50例和颅脑创伤患者50例,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 21~67 岁,年龄(47.3±1.6)岁。 其中 25例颅脑创伤患者为普通病房患者,男性17例,女性8 例,年龄(43.1±1.4)岁;25 例为重症监护室患者,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45.6±1.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16层移动CT头部扫描与普通CT头部检查。

二、新型16层移动CT的相关参数与操作方法

国内自主研发16层移动CT放置在神经创伤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缓冲区专用铅防护CT检查室内供患者检查。16层移动CT体积为120 cm×110 cm×90 cm,质量为 270 kg,供电为 220 V/50 Hz/10 A,机器待机功率330 W,运行时最大功率1500 W;扫描时间4 s/层,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8 mA、层厚5 mm,CT加权剂量指数为36.27 mGy。同时,放射线科普通CT为Philip的64排CT。

重症监护室患者,将病床去除床头挡板后,将头部放置于碳纤维头托上,调整床头高度,使头托能准确进入头部CT扫描窗内。普通病房患者和体检志愿者仰卧在高度与CT扫描窗相适应的转运平车上,将头部放置于碳纤维头托上。扫描窗前后悬挂铅帘防护,未婚及未生育者行甲状腺及性腺保护。CT图像由1名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和1名放射线科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分析诊断。

三、重症监护室患者行CT检查时间评定标准

重症监护室患者行CT检查时间:患者离开重症监护床位至返回重症监护床位所用时间。移动CT检查时间:重症监护室患者离开监护床位至重症监护病房缓冲区16层移动CT检查室内检查完成返回重症监护床位时间;普通CT检查时间:重症监护室患者离开监护床位后转运至放射线科检查完成后返回重症监护床位时间。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行不同类型CT检查时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新型16层移动CT头部成像质量和性能

50例体检者头部16层移动CT的成像显示脑组织形态、结构和密度清楚,成像质量清晰;50例颅脑创伤患者头部16层移动CT成像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清晰,均与普通CT扫描成像效果相当,可满足颅脑创伤疾病的诊断要求(图1)。同时,新型16层移动CT在1个月内共进行了100次扫描,未发生任何故障,性能稳定。

二、重症监护室患者行不同类型CT头部检查时间比较

重症监护室患者行移动CT检查时间为(7.2±0.4)min,行普通 CT 检查时间为(22.3±1.9)min,重症监护室患者行16层移动检查时间显著少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 CT 检查时间(t=38.356,P<0.05)。

讨 论

头部CT扫描是颅脑创伤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和可靠依据,同时具有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作用。目前在颅脑创伤的诊疗过程中,普通大型固定式CT和小型移动式CT更趋于联合应用、优势互补。普通大型固定式CT可行全身部位的扫描,成像清晰,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而小型移动CT具有可移动、可床旁或术中检查、灵活方便等特点[3-6]。由于颅脑创伤患者往往病情急、演变快、时间紧迫性强,因此移动CT头部扫描更适宜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和评估[7]。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新型国产16层移动CT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图1 颅脑创伤患者采用16层移动CT扫描与普通64层固定CT成像对比

美国Neurological公司生产的8层CereTom移动式CT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型号,2010年以后我国各大医院也逐渐引进8层CereTom移动式CT用于神经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术中使用[6,8-11]。近年来,徐如祥团队自主研制了国内新型16层移动CT,相较进口8层CereTom移动式CT具有更高图像分辨率、低辐射剂量和低功耗等优势[2,12]。本研究通过神经外科医生与放射线科医生共同对50例普通头部体检者和50例颅脑创伤患者头部CT成像进行了联合分析,发现16层移动CT脑组织形态、结构和密度显示良好,成像清晰,能够满足颅脑创伤诊断要求。同时对25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的16层移动CT和普通64层CT扫描成像对比分析,二者对颅脑创伤的诊断效果相当。16层移动CT机在1个月内行100次头部扫描,未发生任何故障,性能稳定。神经外科医生在移动CT扫描完成后可立刻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诊断,减少了常规CT扫描后打印CT片和等待放射科医师读片、发报告等环节,提高了头部CT检查的时效性,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更快地掌控颅脑创伤患者的抢救时机[9]。

神经重症监护室的颅脑创伤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要心电监护、呼吸机等多种监测和抢救设备的使用,还需要一些镇静镇痛药物、升压药物等微量泵的使用。患者一旦离开重症监护室检查,就需要暂停这些监测和抢救等设备,并且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时也很难提供适时的救治措施。因此,患者离开重症监护室时间越长,出现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风险越高[9,13-15]。本研究发现25例重症监护室颅脑创伤患者去重症监护室缓冲区行16层移动CT检查耗时显著少于转运去放射线科普通CT检查耗时,有助于降低因转运患者所引起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同时,由于颅脑创伤患者常存在骨折等复合伤情况,不宜搬动,而16层移动患者在病床上即可完成检查,能够减少因搬动引发的再次损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新型国内自主研制的16排移动CT成像清晰,适合于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并且耗时短,尤其适合神经重症监护室的颅脑创伤患者。

猜你喜欢

监护室监护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