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9-02-27伍沁芳
伍沁芳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属于形态学改变的一种,泛指起源于黏膜、黏膜下组织的肿瘤、壁外脏器、壁外肿瘤对上消化道的压迫所致的隆起[1]。传统治疗中,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观察,或者实施外科手术查看患者的病变情况,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对患者的身心造成的创伤较严重。此外,由于反复检查、治疗,患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再次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18例;年龄33~81岁,平均(54.17±4.32)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判定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报告显示,患者病变所处位置为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镜治疗后的,直径超过2 cm的广基息肉、增生性息肉再次复发[2];患者依从性良好;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行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选择奥林巴斯GIF XQ260超声内镜。(1)术前。指导患者完成心电图、尿常规等基本项目检查,了解病变位置的具体情况,排除淋巴结转移患者。给予患者皮下注射5 mg的地西泮针及10 mg的山莨菪碱[3]。(2)术中。调整患者体位,使其保持左侧卧位,实施静脉麻醉,待麻醉表征出现,在患者的病灶处进行电凝标记,使用钩刀或Flex刀进行操作,具体位置在病灶周围5~10 cm处。于标记点外周围的黏膜下进行多点且每点2 ml混合液(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5 ml亚甲蓝+20 mg肾上腺素)注射,判断抬起征[4]。黏膜处使用钩刀或Dual刀做切口,病灶处周围的黏膜使用Dual刀、Hook刀切开,使用IT刀对病灶进行剥离,直至底端,剥离过程中实施多次皮下注射,将取出物作为研究样本,样本取出后,观察患者切口及其周围是否有病变组织残留、穿孔、出血等。如果患者发生渗血,需要及时行止血处理,即使用止血钳进行创面处理。处理结束后,将患者腹腔内的气体抽出,结束操作退镜,查看患者肺部、腹部体征。测量标本的最长径和与最长径垂直的短径,使用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处理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3)术后。嘱咐患者1 d内不可饮食,对其使用止血、抑酸药物,如果患者创伤较大,可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感染;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胀气,需要行相应的检查。禁食1 d后,如果患者无明显出血、疼痛感,可使用流质食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3 d后可使用半流质食物[5]。
1.3 临床评价
观察超声内镜检查结果、ESD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病灶完整切除指切除后经内镜观察病灶边缘和基底部分无病变残留,切缘正常且基底显示为固有肌层。
2 结果
50例患者,病灶完整切除43例,于圈套器借助下切除5例,未完整切除2例(均为食管固有肌层起源的间质瘤患者,转外科手术),治愈率为96.0%。手术时间17~120 min,平均(65.85±15.41)min;住院时间3~8 d,平均(6.18±1.82)d。出现创面渗血3例(6.0%),经过止血处理后,未再出现呕血或者黑便。手术过程中发生胃穿孔1例(2.0%),实施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
3 讨论
超声内镜检查是一种腔内超声检查,具有直视性,能够通过对病灶处实施超声扫描,观察肠壁各层以及相关邻近脏器的病变情况,了解病灶特点,如回声、生长方式等,以此对病灶进行准确判断。现阶段,超声内镜检查已经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使用其对患者的内脏进行检查,可为患者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ESD是近年刚开始应用的新型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临床治疗技术,其优势在于可以提高一次性完全切除早期消化道癌灶的概率,弥补了传统开腹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影响的缺陷[6]。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可在完全了解患者病灶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一次性切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符合率较高,且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等[7]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ESD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