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标准化管理与创新实践
2019-02-27朱庆忠程相振王洪光李克臣彭怀春高乃煦陈彦军杨莹莹
朱庆忠 程相振 王洪光 李克臣彭怀春 高乃煦陈彦军杨莹莹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1]。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来看,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美贸易争端以来,我国产品频繁遭遇以标准形式出现的贸易技术壁垒限制,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已对包括石油行业在内的多个领域产生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2]。
本文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简称华北油田)持续不断深化开展标准化工作,支撑实现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为例,阐述标准化工作在引领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其他石油石化企业提供借鉴。
1 华北油田煤层气标准化工作发展状况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3]。华北油田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战略,结合业务发展实际,持续加强标准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标准研制水平,支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1.1 煤层气发展对标准化需求迫切
煤层气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对于解决空气污染和化解能源供需矛盾极为重要。中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2000m 以浅煤层气资源量达36.8×1012m3,可采储量约为10×1012m3,居世界第三位[4],国家高度重视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6 年,华北油田率先在沁水盆地南部拉开了煤层气地面规模开发的序幕,建成了国内第一座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煤层气大气田,成为国内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典范。
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常规油气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低、优质资源分布规律不清、高煤阶煤层气开发配套技术不成熟、单井产量较低等问题,“十二五”初期,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进入瓶颈期,发展极为缓慢,产业化遇到一定阻力。为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亟须制定出适宜的煤层气标准体系结构。华北油田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于2012年启动煤层气标准化工作,以勘探开发高效化、产业推广规模化为目标导向,组织了一批优秀专家及研究人员,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总结提炼煤层气勘探开发经验,制定适宜中国煤层气开发的标准,指引煤层气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1.2 煤层气标准体系基本成形并不断完善
与国外煤层气发展相比,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时间相对较短,经验还不是十分丰富,尚未形成系列配套的成熟理论和技术,制定标准难度非常大。2012年以来,华北油田结合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生产需求,创新思路,按照专业划分地质勘探、集输与开发、排采与安全3个部分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标准,标志着华北油田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技术标准已初步形成较完整体系。
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华北油田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开发示范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的攻关平台,结合油田公司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持续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煤层气标准化工作,共制定行业标准14 项、集团企业标准5项、公司企业标准75项(表1)。
2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华北油田发挥标准化工作在推动煤层气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持续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新能源、新领域谋划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培育,提高标准制定质量,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1 企业标准化管理要素的构建与完善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包括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及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华北油田的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标准化体系文件建设、标准化组织机构构建、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等几个方面。
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也是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环节[3],没有体系文件的支持,标准化实施就犹如空中楼阁,无据可依。依据国家201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修订的管理办法,华北油田从生产实际出发,修订编制了《标准化管理程序》,主要规定了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职责、管理内容及要求。
标准化管理组织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职责包括标准化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及督促等工作。华北油田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成包括公司领导班子和机关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秘书处设在科技信息处,下设13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为科技信息处,负责组织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发布和上报备案;承担上级标准化主管部门下达的标准制修订计划实施任务;负责各级相关标准在公司的贯彻执行,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等。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为机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应标准的有效执行和标准信息的收集、发放、保存等。二级生产单位为主要实施操作层。
标准化工作需要协调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5]。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做好精细谋划,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图1)。协调工作主要包括油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企业内部的协调两方面内容,运用协调机制对标准化工作中出现的冲突进行管理。协调平台主要是指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华北油田主要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标准管理机构及企业内部业务管理部门、二级单位标准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完成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
表1华北油田主持制定的煤层气标准简表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促使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华北油田通过设立优秀标准奖,每年对优秀的标准项目和标准化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把标准化成效作为业绩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审、专家选聘和岗位聘任的优先条件,以此激励员工研制标准的积极性。
约束机制是指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规范性要求、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华北油田将标准化工作成果列入二级单位业绩考核体系,制定考核指标,实施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综合业绩分值;专业部门对基层单位的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抽查,抽查结果纳入考核范围。
2.2 持续推进标准与科技融合
国家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要推动实现科技与标准深度融合、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加强科技对技术标准的分类支持,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图1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协调机制框架
企业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科研项目要形成新技术、新成果,还要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形成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把新技术、新成果制定为标准并加以实施[6-7],此转化过程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制修订标准—实施标准等环节。标准化是科技创新走向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一环,标准化是连接科学技术和生产实际的桥梁,企业为满足生产各流程环节的技术性能要求制修订标准,必然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近几年,华北油田科技系统进行了完全项目制改革,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融合。在承担的科技重大专项、新业务项目合同中,要求制定标准考核项,加大标准研究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科技成果优秀知识产权奖中增加了优秀标准奖,推动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在科技系统考核中增加对标准化的考核,提升了科研人员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
3 煤层气标准化彰显技术创新应用成效
华北油田把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作为煤层气规模化应用的重要环节,并以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团公司试验基地为依托,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例如煤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煤岩中流体赋存机理及动用规律、微观渗流机理、煤岩伤害机理等基础研究;实施低温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在线检测、低温氮气吸附等技术;开展高效优化建产、煤层气可采性综合评价、可控水平井优快钻完井、煤层有效改造增产等现场试验。这些举措扩大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化的规模应用。
“十二五”以来,通过总结提炼承担的煤层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成果,逐步丰富完善了六元富集勘探、四要素控产理论、疏导式开发、疏导式排采控制4 项理论认识;取得了三段式前期勘探评价技术、煤层气开发方案设计技术、可控水平井优快钻完井技术、煤层气疏导式工程改造技术、定量化疏导式排采控制技术、集约化分布式地面集输技术6 项标志性创新成果。在这些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科学论证,建立了勘探开发、排采集输、地面安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指导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成果应用效果显著。与“十二五”初相比,优质储量控制程度由40%提高到85%,开发井成功率由60%提升至95%,年产气增加了165%,单方气操作成本下降20%等。标准化对提高规范生产管理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为企业提质增效、安全环保、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对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引领了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进步,使我国煤层气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开发水平大幅提高。标准化工作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标准化是规范企业生产,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重视标准化工作能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科学、合理、有序[8],进而达到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效果。目前,企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是企业员工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把标准化看作科研工作的附属品、衍生品;二是标准制订的质量不高,标准制订工作跟不上技术进步,尚不能完全适应生产需要。
为此建议:一是提高企业对标准化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规范标准化管理工作程序,提高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围绕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标准化研究人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标准可行性研究,紧密结合业务需求和技术进步,在广泛收集、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试点和鉴定,创新思路开展标准化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