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与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2019-02-2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头颈神经外科颅脑

, ,

颅内出血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将导致病人住院时间显著延长以及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导致病人植物生存或者死亡[1-2]。造成颅内出血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原因有手术中术区止血不确切、术中导致引流静脉损伤造成出血、术中过度牵拉脑组织造成脑挫伤等[3-4]。分析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与发病原因,对神经外科医师改进手术操作与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检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利于病变的展示[5-6]。而头颈CT扫描是确诊术后颅内出血并充分了解出血量、出血位置等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早期发现术后颅内出血常用的手段[7-8],但在我院的应用还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颅脑创伤术后颅内出血病人72例,纳入标准:颅内出血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由于颈部运动或静脉内对比剂伪影造成影像质量不佳;需要心肺复苏者;近期有口服抗凝药物史;既往有肝、肾、血液系统及其他可以引起凝血及纤溶功能改变的疾病;严重的胸腹部损伤;病情恶化短时间内死亡未能进行CT扫描者。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20~78(60.42±5.98)岁;体质指数(22.95±3.18)kg/m2;受伤至入院时间0.5~6.0 (1.37±0.44)h;致伤原因:交通伤49例,跌伤21例,高处坠落伤1例,砸伤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8分40例,9~12分20例,13~15分12例;临床表现:头痛62例,呕吐42例,意识障碍32例,肢体运动障碍26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Plus 16排螺旋CT机,病人取仰卧位,进行头颈轴位平扫,扫描参数:有效层厚5.0 mm,X线准直宽5 mm,3∶1的螺距。平扫后进行轴位增强扫描,扫描参数:3∶1的螺距,有效层厚2.5 mm,X线准直宽度2.5 mm,重建间隔1.2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80~90 mL,流率2.5~3.0 mL/s,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20 s后开始扫描。原始数据传至配套的工作站,对轴位图像进行血管成像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记录颅内出血的CT特征,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判定颅内出血发生的因素,同时进行诊断价值的分析。

2 结 果

2.1 CT影像学特征 72例病人中,CT判定为颅内出血67例,检出率为93.1%。CT表现为颅内高密度影22例,高低混杂密度影50例;病灶周围明显水肿42例,病灶部分增强30例;形态不规则60例,圆形或椭圆形12例。其中术后立即出血(出血发生在术后3 h内,发生在手术室内、复苏室内)22例,术后超早期出血(出血发生在术后3~6 h)30例,术后早期出血(出血发生在术后6~24 h)18例,术后晚期出血(出血发生在术后24 h以后)2例。

2.2 临床特征与CT检查的相关性 以病人的临床特征等相关调查资料作为自变量,以CT检查颅内出血作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OR=3.445)、术中出血量(OR=2.978)、合并高血压(OR=3.629)、脑室外引流(OR=4.198)为导致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详见表1。

表1 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的相关性

3 典型病例

病人,男,56岁,主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入院治疗,嗜睡,查体能够配合,口齿不清,体温:37.8 ℃,血压:156/98 mmHg(1 mmHg=0.133 kPa),颈抵抗阴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巴氏征阳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巴氏征阴性,右侧膝腱反射(+),左侧膝腱反射(++),双侧肌张力无明显改变,合并有高血压疾病。入院时头颈CT扫描见图1。入院当天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送入神经外科监护室,术后4 h出现复苏困难,自主呼吸弱,术后12 h急诊行头颈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见图2。头颈CT提示原病变部位再出血,手术指征明确。再次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16 d出院。

4 讨 论

目前颅脑损伤作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其病变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颇大[9]。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双极电凝、手术内镜、手术显微镜等手术器械的应用,使得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考虑到颅内出血的严重后果,如何预防和处理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出血仍是神经外科医师在围术期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10]。

图1 入院时头颅CT扫描

图2 开颅血肿清除术后12 h头颅CT扫描

颅脑损伤术后加强对病人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的监测,是早期发现术后颅内出血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但是多存在滞后性[11]。同时由于颅内出血的发病位置比较特殊,导致诊断更加困难。多排螺旋CT检查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检查不仅能够对病人的病变性质进行详细的确认,对于辅助治疗和复查治疗效果也有很好的效果[12]。本研究显示,72例病人中,CT判定为颅内出血67例,检出率为93.1%。颅内出血的CT表现特点为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血肿周围有时可见广泛而显著的水肿,增强扫描可见病灶的部分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囊腔形成或钙化影。并且CT检查作为高端的影像学检测仪器,不仅能对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详尽的检查,同时能对一般颅脑损伤后的血肿等病变机制进行仔细评估,从而有利于提高检出率。同时CT观察到术后立即出血22例,术后超早期出血30例,术后早期出血18例,术后晚期出血2例,表明术后6 h内头颈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的概率最高,也说明这个时间段的CT检查仍是效率最高的。

颅脑创伤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临床症状急剧恶化,也不利于临床诊断[13]。而充分了解开颅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能够在术前即对高危病人进行预警,帮助神经外科医师在围术期各个环节加强病人的监护,有利于改善预后[14]。本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术中出血量、合并高血压、脑室外引流为导致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控制高血压仍然是预防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15-16]。而通过CT检查能够清楚地看到其病变范围,透过颅脑创伤周围骨质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及时地了解病人的病情,有利于指导手术治疗;而询问外伤史、血液病史和抗凝治疗史等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17-19]。

头颈16排螺旋CT检查能有效反映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病变特征,评估预测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指导手术治疗,从而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头颈神经外科颅脑
Información económica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