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栓弹力图研究
2019-02-27,,
,,
高血压病是困扰大多数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损害,从而大大增加高血压病病人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痰瘀互结证是高血压病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韩学杰[1]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发病类型中以痰瘀互结证为主,占44.60%,提示痰瘀互结已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栓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的损害,进而引发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2]。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同属于代谢性疾病,同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可能都存在止血纤溶变化的共同机制。
当前临床上常规的凝血功能指标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级联反应中的一个部分,反映凝血全过程中片段性、部分性变化。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以细胞学为基础的凝血检测模式,能在短时间内用微量全血监控凝血全貌。目前,未见 TEG应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病人的报道。因此,本研究运用血栓弹力图测定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凝血系统功能状态,为预防此类病人血栓事件的发生提供诊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科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病人180例,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86例)与非合并糖尿病组(94例)。所有病人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 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编写的《中医心病的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中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标准。主症: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胸痛、呕吐痰涎、口唇指甲紫暗。次症:心悸、失眠、口淡无味、食少。舌脉:舌下络脉青紫,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舌体胖,脉弦滑。具备主症及次症中2项或以上,同时参考舌象、脉象,即可诊断为痰瘀互结证型。
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有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病或者目前正处于急性期,包括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恶性肿瘤病人。②不符合纳入标准,严重血液疾病不能接受动态血压监测。③正在参加其他药物影响血压变化的临床试验者。
1.4 研究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标本,注入枸橼酸钠抗凝管。使用5000型TEG凝血分析仪(美国Haemonetics公司),试剂包括高岭土、激活剂F、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验。采用四通道测试,第一通道: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全血测试;第二通道:A 激活剂激活的样品测试;第三通道:花生四烯酸激活样品测试;第四通道:二磷酸腺苷激活样品测试。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病人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比较(见表2) 合并糖尿病组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角)、血块形成后的最大振幅(Ma值)显著高于非合并糖尿病组(P<0.05),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显著低于非合并糖尿病组(P<0.05)。
表2 两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比较(±s)
3 讨 论
血栓弹力图通过描记全血血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动态反映了血栓形成的全过程。R值反映了参加凝血启动过程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K值用于评估初始血凝块形成至血凝块达到一定程度所需时间,Angle角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形成及相互联结(凝块加固)的速度,二者共同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Ma由于仅受活化的血小板和/或纤维蛋白原的数量影响,能直接反映全血的凝血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病人血液凝固性增高,更易形成血栓,发生栓塞事件。
中医学认为,痰和瘀均为津血代谢运行失常所致,源同而流异,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多夹瘀,瘀多兼痰,两者有着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医宗粹言》有“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之论述,《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亦言“诸痰者,此由血脉奎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瘀交结证是高血压病临床中一个基本的证型,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久而入络,络脉受损,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津凝为痰,血涩为瘀,而成痰瘀、浊毒。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虚内热,炼液为痰,日久入络而致血脉瘀滞。痰瘀阻络是消渴病重要病机之一,且与其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痰浊瘀血互结有着共同病理改变。李慧琳等[3]通过研究发现,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痰瘀证存在相关性。王永业等[4]研究表明痰瘀证与T2DM胰岛素抵抗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作为T2DM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
血栓前状态(PTS),又称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现代研究表明,血压增高是发生血栓前状态的主要始动因素之一,血压长期增高产生的压力负荷,可造成血管壁和血管内皮损害,是诱发血栓前状态形成的重要环节[5]。内皮功能不全、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活化以及纤溶活性的下降可以导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病人容易并发大、中、微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损伤、血栓或微血栓是其因高血糖、血脂异常而发生的突出的病理变化之一[6]。而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诱因。
综上所述,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更高的血栓风险,应充分重视此类病人凝血功能的监测,以减少或消除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