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立意”到“核心素养立意”—例析浙江选考地理命题价值取向的变化
2019-02-27竺赛军
竺赛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浙江杭州 310000)
引 言
2014年9月,浙江省率先“试水”高考选考,地理科目是高考选考“7选3”科目之一。本文以2017年4月浙江选考地理试卷加试题第29题为例,探寻浙江选考地理命题价值取向的变化,以期能用“地理核心素养”引领高中地理教学,进而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步入新课程改革的正确轨道。
【2017年4月浙江选考地理试卷第29题】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材料三: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1中某地进行天文观测。图2为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图3为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1)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3)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4)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
图1
图2
图3
试题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气象灾害成因和人类活动对气象灾害的影响、产业活动联系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地方时计算等地理主干知识。试题考查范围广,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突出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新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四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下面拟从以上四个角度分别探析本试题中所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区域认知
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自然的区域性,地理学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区域比较方法,地理学作为区域科学而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三维现实的区域—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和自然。”区域认知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这一基本学科属性[1]。试题中图1为小尺度区域图,图中反映的信息较为丰富,涉及了地理界线、经纬网、等降水量线、城市、水域和沙漠等地理信息,需要学生从区域的视角来认识地理现象,收集分析区域信息,从而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例如,图1中赤峰市位于400mm等降水量线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特征,说明赤峰市位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交界处,处于“农牧交错带”。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能全面、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问题。综合思维素养主要体现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第(1)小题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思维:从自然条件、生产规模、集约化程度和交通等角度,综合分析多个农业区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牧民定居前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的角度,考查学生从动态变化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第(2)小题学生要应用自然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思维,从防灾减灾角度全面分析牧民定居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增强牧业的抗灾能力。第(3)小题需要学生在前面两个小题的基础上,从赤峰市的地方区域特色入手,对赤峰市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从种植业、畜牧业独立发展,演变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方式做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试题借助于图文,以三个小题的设问,有梯度地引导学生从要素综合到时空综合,再到地方综合,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属性。
三、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是指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所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本试题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要求学生分析和评判牧民定居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而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第(1)小题的问题设置,要求学生借助于比较的思维方法分析牧民们从游牧到定居的农业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尽管牧民定居获得了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如饲料得到保障、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人对地的影响”,但牧民还不能完全脱离自然条件的影响,如牧草的种植要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说明“地对人的影响”始终存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小题设置的前半部分侧重于“地对人的影响”,分析“白灾”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受到气温、降雪量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后半部分侧重于“人对地的影响”,正是因为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业发展的破坏力巨大,所以牧民因地制宜地选择定居方式来适当规避风险,体现了人类活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地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而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第(3)小题深入分析了“人地关系如何协调”这个核心问题,结合赤峰市的农业地域特色,形成了“种—养—加”产业链,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相互协调,农业和加工业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价值观。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首先,学生要细致观察图2中北极星的位置,推导出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纬度数值;其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图3,借助于几何线条绘制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绘图时要根据北极星的方位来判别地平面的方位,进而确定正午太阳方位;最后,要利用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熟练计算观测地的经度。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观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又能独立使用地理工具,进行绘图、计算等地理实践活动,并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试题以区域认知为基础,设置区域主题式探究情境,秉承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小区域、小切口”特点,紧扣“人地协调观”这条主线,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等综合思维模式,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探究方法,并创新性地融合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最终实现对地理核心素养有层次、全面性的考查,真正做到了试题命制的价值取向从“能力立意”逐渐转变为“核心素养立意”。
结 语
“选考试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指挥棒,试题命制的价值取向逐步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四个层次的能力立意,回归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位一体的地理核心素养立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各环节中不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