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砝码”沈鼓集团 风险识别是起点
2019-02-27金辉
文/金辉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大型企业,具有点多线杂、工种设备繁多等特点,风险管控困难。企业通过构筑风险与隐患双控体系,实施风险管理,为单件小批的机械制造业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经验。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柱型、战略型领军企业,占地70万m3,现有员工6 600余人,拥有各类设备设施2 300余台/套,主要生产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膨胀机、鼓风机、通风机、往复式压缩机、核电用泵、石化用泵、船用泵、电站用泵等系列产品,担负着为石油、化工、空分、电力、冶金、环保、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任务,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国家砝码”。
沈鼓人在追求工业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以“人安为本、防微杜渐,减污降耗、绿色制造;履职尽责、标准规范,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方针为指导,以“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为目标,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先后导入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标准化体系,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双体系融合模式(见图1),实现了安全管理由“管事故”到“管隐患”再到“管风险”的转变。
图1 双体系融合模式图
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沈鼓集团主要按用户需求生产定制产品,生产方式为单件小批生产,主要生产工艺包括下料、机械加工、热处理、铆焊、装配、油漆、包装等,产品生产线长、生产设备类型多、工艺流程繁杂,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多,容易发生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火灾及爆炸等事故,其中存在较大风险的环节包括大型产品试车、大型产品组立焊接等,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严重的生产事故。
10万m3空分装置及空气压缩机组试车
沈鼓集团为神华宁煤集团生产的10万m3空分装置及空气压缩机组是中国首套自主化国产大型空分装置(见图2),该机组试验过程十分复杂,采用540 ℃、89.8 MPa饱和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整个机组工作,试验过程采用氮气为压缩机介质,存在着较大的火灾、爆炸、窒息及灼烫等风险。
图2 10万m3空分机组
为保证试车过程安全运行,公司专门成立专家组,对整个试车过程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就每一个风险点制定具体的对策措施并进行模拟演练。在8个月时间里,分别进行了汽轮机、空压机、增压机单机的机械运转试验和性能试验,以及压缩机组联动的机械运转试验和全负荷性能试验等共9类试验,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参与,逐项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了机组试验安全稳定运行。
机壳拼装组立
近年来,压缩机产品呈现大型化、异形化趋势,机壳作为压缩机主体结构,一般壳体直径都在2 m以上,高度达到4 m以上,重达几十吨。在机壳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焊接来拼接组立成型,根据焊接机壳焊接位置的需求,将MCL焊接机壳中分面与水平面呈45°、85°夹角进行侧立放置,以便满足“焊接机壳纵向长缝以及径向环缝的焊接位置近视水位”的操作要求。因产品异形化,重心难以保持稳定,产品存在倾覆的风险。为此公司组织工艺及研发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依靠方箱配合使用支撑板、插板的固定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
构筑“双控”体系
风险与隐患存在因果关系,两者密不可分,风险管控不及时或者失效就会形成隐患,而隐患治理不当就会发展成事故,事故处理不彻底,会再次埋下隐患。作为一种安全管理工具及手段,风险辨识及评价主要目的是对安全管理进行指导,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隐患排查。
沈鼓集团建立了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依据风险识别及评价结果,将安全风险分为红橙黄蓝4个等级,分别由公司、车间、班组、岗位4个层级从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各级管理人员依据分级结果,制定出安全检查表,对高风险危险源、工艺操作等进行监督排查,排查出的隐患根据大小及整改难度实施分级治理。通过及时排查与治理隐患,可及时将隐患消除,降低风险发生率,并能够更加具体地识别危险源,风险辨识更加全面,从而使得双重预防机制相互促进、相互指导。
在推行中,集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不断更新工作思路,“见招拆招”。一是思想认识误区多,风险管理推行难。风险管理开展之初,各基层单位基本上处于被动开展工作的状态,风险辨识与评价工作照搬照抄、应付了事。为解决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问题,集团制定了“防微杜渐、一生平安”的安全理念,并将其上升为企业14大文化理念之一,全员进行宣贯,提升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同时聘请外部专家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安全员进行专题授课,讲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及方法等,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风险管理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二是点多线杂作业多,风险识别困难。产品部件多且单件小批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标准及作业环境的复杂性。沈鼓集团现有150余个工种,13大类156小类设备,这种点多设备杂的状况,为准确识别风险源和风险因子带来了很大难度。为此公司建立了三级风险识别评价体系,首先由班组组织员工对所属范围内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价工作,然后由生产车间、职能部门对所属区域及职能范围内的常规及非常规作业活动、各类人员等再次进行评价,最后汇总至集团风险评价组,由集团风险评价组对各单位风险识别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复验,对存在遗漏或不准确的风险进行补充评价。通过全员风险识别评价,达到了全面准确识别评价风险的目的。
三是孤立开展风险管理,与其他工作未能有效衔接。初期,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单纯停留在纸面上,沦为应付体系审核之用。为此集团修订了风险识别与评价管理制度,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分别落实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的风险管控职责和管控清单,由各管控层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按要求将风险控制措施转为具体行动项,强化风险管理与具体工作的衔接,逐步养成干部员工将风险识别评价作为安全工作起点的习惯。
风险控制方法的探索
推行班组KYT与标准作业卡
KYT危险预知训练是针对生产特点和作业全过程,以风险因素为对象,查找问题、辨识风险,采用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实现现场“零事故”。沈鼓集团自引入KYT活动以来,经历了“单个车间班组试点、问题集中反馈、形成标准流程、全面推进”等阶段,现已成为员工普遍接受的班组常态化安全工作。班组长每月结合生产实际作业内容制定KYT活动主题,组织班组全员参与风险辨识,确定重要风险,制定对策措施,并通过口呼手指的方式强化印象,有效提升了员工对风险的感知能力及应对能力。同时,为更好地将KYT活动与具体作业相衔接,班组将KYT结果报至车间层级,由生产车间技术员及安全员结合班组KYT结果,参照生产工艺、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对重点作业过程编制安全标准作业卡,组织员工学习,推动作业过程的标准化,有效降低了因作业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推进产前风险识别工作
为适应风险多变的情况,将静态风险管理和动态风险管理相结合,由各生产单位对各类产品不同的作业内容进行分解,对每道工序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针对各类风险,制定出科学标准的风险控制方法,汇总形成《工序风险点预防措施》。在执行具体产品作业时,按照《工序风险点预防措施》与每件产品的技术参数,制作该项产品的《产前安全准备表》,将该产品各工序风险点与安全作业措施一一标明,供一线操作者在生产作业前查看、学习,按照安全作业措施做好技术准备。每周各单位编制本周作业内容风险识别表单,报至安技环保部,由安技环保部及生产车间共同对高风险作业内容进行监管。
未来风险管理的思考
首先要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提升员工风险辨别及应对能力。一是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感,广泛开展风险意识教育,在思想上树立“我要安全”“自己的安全自己管”的理念。二是让员工学会自我防护,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三是主动规避风险,通过加强安全知识、技术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基本技能、风险危害知识,并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遵章守纪,按标作业,超前防范,杜绝隐患产生。
然后是深化风险与基础管理的联系,实现源头治理与过程控制的结合。从管理源头入手,以深化安全风险管理为主线,扎实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建设。一是科学构建安全管理职责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规范安全管理行为,严格履职考核追究,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健全完善岗位作业标准,强化安全关键点控制,规范职工作业行为,纠正习惯性违章违纪问题,通过开展安全标准化作业活动,促进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的有效落实,确保现场作业有序可控。三是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和强化现场控制为重点,全面规范现场检查、规范隐患整治、规范专业管理,及时消除突出隐患,着力防控安全突出风险,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总体稳定。
最后是强化全系统风险思维,实现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将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心由生产现场向工艺、设计、研发等部门前移,从产品开发、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过程即考虑安全风险,提出具体安全保障措施,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一是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将安全风险管理与前序部门具体业务流程相融合。二是由下至上拉动技术部门采取风险技术控制措施,将生产单位识别出的高风险作业活动列入专项改善计划,由技术部门实施安全技术攻关,解决现场安全作业问题。三是严格风险变更管理,有效控制“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项目”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