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架构,联结学生语言生长链

2019-02-26朱新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木头人儿歌习作

朱新良

【设计初想】

《学做“木头人”》是《童声作文·学本》小学五段初级第11组的内容。这是一次体验习作,通过游戏学做“木头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在亲历中丰富感受,习得写作密钥。细观导语“学习本组文章,通过游戏,去观察和体验人物神态和动作,并能抓住细节再现游戏场景”,不难发现,其教学目标、写作要点清晰明确,也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应年段“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目标呼应。

教材设“美文一品”板块,选学生优秀习作一篇,附练习“借鉴模仿”,让学生在仿写中初步感受细节描写和慢镜头的作用;再设“修改升格”“学员佳作”“佳句秀场”,通过比较、摘录深化认识;又设“精彩思路”,拓宽写作视角。教学内容聚焦写作要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呈现螺旋上升的教学思路。落实课堂教学更重效率,本课教学要灵活处理多篇例文,合理开展游戏活动,积极架构思维区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设计思路】

童声作文倡导“修复和培养儿童本真的语言生长链,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既注重语言的实践和生长,又珍视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本课教学中,要深度挖掘例文典型的语言信息,促成语言图式的生成,使语言表达有法;全面观照个体体验,使语言表达有情;注重整体思维架构,使语言表达有序。

一、管中窥豹,激活慧性阅读

《童声作文·学本》中的卡通人物及板块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习作情境与氛围。承接这一特色,教学设计要将情境贯穿始终,尤其是游戏体验习作,更要懂得把握游戏情境中的个性体验,让课堂生成时时点亮学生的思维。导语“老师的话”以学做“木头人”的儿歌切入,从儿童视角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修改升格”关注学生的语言增量,为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带来启发,可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情境的创设是教学之“管”,例文中经典的语言图式便是管中之“豹”。细读范文,选取重要语段,删繁就简地发挥例文作用,有管中窥豹之效。而在交流评价环节,同样以语言图式为基准,促使阅读发现有明确的指向,同时具备高度的灵活,让慧性阅读真正实现。

二、动静相宜,探寻灵性表达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细读以及游戏本身的特点,可采用教学内容与方式双线动静结合的思路开展课堂教学,在动静相宜的学习中积极探寻学生充满灵性与个性的语言表达。

一是全场景的静态描写与局部的过程描写相结合,努力达成动静相宜的灵性表达。在全场景的静态描写中,依托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静态场景的照片,从全景到个体,拉近游戏与习作的距离,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二是在局部过程描写环节中,挖掘不同角色心理变化的动静相谐,立体展现个性体验,为灵性表达打开宽阔的思维空间。

《童声作文·学本》中联系紧密的板块内容,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充分探寻学生灵性表达的同时,也为教师创新性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石和内容素材。

三、多位提炼,架构思维内核

好的板书集内容、写法和思路框架于一身,可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明确知识要点,厘清行文脉络,便于结构内化。同样,一个精当的习作命题,也能发挥相似作用。鉴于此,在动静相宜的深入体验之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位提炼,凝聚成一个自圆其说、融会贯通的标题,在思维区域间交集形成思维内核,如同精美的板书,将个体的独特体验、语言图式、语序习惯、表达特质等汇聚成一点,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目标】

1. 化用儿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凭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优秀片段赏析、及时采访等方式,感受语言范式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抓住动静不同场景的描写,引导学生多角度提炼标题,培养学生的拟题意识、框架意识。

【教学设计】

一、化用儿歌,趣味导入新课

1.同学们,游戏是小孩子的最爱,相信你也玩过不少吧,能介绍一下你平时都玩些什么游戏吗?

2.同学们的游戏五花八门。游戏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也来玩个小游戏,名称叫《学做“木头人”》。谁知道“木头人”是怎样的?(就是不能动,不能说话。)

3.同学们说的和这首儿歌一

样,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不能叫!我们都是“木头人”,看谁做得最最好!

【设计意图:以游戏作为话题,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找准表达基点,再以儿歌朗读营造游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明确了游戏规则。】

二、范文赏析,聚焦静态场景

1.同学们,当所有人变成姿态不一的“木头人”,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有位小作者就用自己的文字寫了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看看小作者笔下的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这是一个各显神通、富有趣味的场景,你是从小作者的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呢?

指名交流。(提炼板书:比喻、排比、联想……)

3.感谢这位小作者通过这么多精彩描写呈现给我们的比赛场景。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一展身手,好吗?

【设计意图:选择同龄作者的语段作范文,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目标驱动合理化。精彩的语言片段,把准了学生的语言链接点,再通过对文本写法的深入交流,促成语言的内化。】

三、智慧共享,描写静态场景

1.请同学们起立,将椅子轻轻推进课桌下面。当我们念完这首儿歌时,请你面向同桌,做一个你认为最能让别人笑出来的姿势,然后保持不动,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生朗读儿歌,随即开始学做“木头人”。教师抓拍。)

【设计意图:将规则和要求融整,通过指令性语言传达,既提高了游戏的效率,也调控了课堂纪律。抓拍特写与全景镜头,为镜像教学情境创设做好了准备。】

2.为同学们惊人的表演天赋

点赞,让我们通过屏幕一起来欣赏欣赏吧。(课件出示照片)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头人”?

【设计意图:将游戏过程中富有个性的“木头人”照片展示出来,意在通过二次观察,拓宽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挥了智慧教学的优化功能,富有时效性,充满乐趣。】

3.真是意犹未尽,让我们学着小作者的方法将精彩的“木头人”大赛场景写下来吧。

(生片段写作,师个别指导。)

4.全班投影交流,交流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四、紧扣内心,写活游戏过程

1.“木头人”大赛精彩激烈,同学们的场景描写妙语连珠。为了玩得尽兴,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游戏——“逗笑人”大战“木头人”。请选手上场。两分钟内,“逗笑人”可以做尽可能多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声音,成功逗笑“木头人”就算胜利。如果“木头人”始终不为所动,那么“木头人”获胜。其他同学请安静地仔细观察。

(两位学生示范做游戏)

【设计意图:再次将游戏规则和要求融整,以简洁的指令性语言传达,从“逗笑人”、“木头人”、观看者三个角度进行干预,保障游戏的高效完成,可以为后续的采访做好角色分工。】

2.采访观众:同学们,欣赏了紧张而有趣的游戏,谁来说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你在观看时心情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3.采访游戏者:请问你在游戏时看到了对方的哪些反应?当时你心里的想法又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从“逗笑人”、“木头人”、观看者三个角度,抓住外在表演、内在心理两个层面进行采访,进一步丰富游戏细节,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为语言图式的生成与个性表达找到共振区,从而促进语言生长。】

4.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如果请你写写刚才的游戏,你会怎样写?

5.不错,我们可以抓住表演者和观众的细节变化,运用丰富的联想、比喻等手法,将精彩的过程呈现给大家。开始吧。

6.全班交流,选取“逗笑人”、“木頭人”、观看者三个片段赏析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三个角色的采访,将对慢镜头的体悟化解到游戏过程之中,为学生提供多条写作线索,让游戏过程的动和心理变化的动相辅相成,满足个性化表达的需要。】

五、多位提炼,建构整体框架

1.好玩的游戏、出色的片段,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果请你为这节课取个题目,你会怎么取?

2.游戏中,每个人都那么投入,总有同学的表现令你久久难忘,如果请你根据某位同学的表现取题,你会想到什么?

难忘的游戏,愉快的时光。如果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取题,你又有何创意?

(生交流,师及时板书标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观者、体验者等不同角色提炼习作标题,在提炼中进行自我梳理,以适合自己的角度,为如何安排习作内容进行谋篇布局。】

3.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有这么多既有意思又好玩的题目,有这么多精彩又难忘的瞬间,请你们回去把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把我们共处的短暂时光永远记录下来。期待同学们的精彩!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木头人儿歌习作
好玩的木头人
奇怪的木头人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木头人
木头人学笑
习作展示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