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语言素材,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

2019-02-26葛培松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作文学生

葛培松

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件头疼的事。他们语言库存不多,对于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形成完整的概念,同时也缺乏随机调取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憋”着写作文,“挤”着写作文的状况比比皆是。“喜”作之路漫长而遥远。许多教师无奈之余开始将目光转向一本本优秀的作文选,引导学生摘抄优秀作文中自己喜欢的语言素材,不断背诵,尝试仿写,鼓励运用,希望这是一条合适的捷径,让学生在他人的语言中获得嫁接的灵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的确,许多优秀的文章、语句是我们宝贵的语言素材,对学生作文的引导价值是非比寻常的。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很多学生在仿写、运用中依然禁锢在原文之中,不过是简单地把其中的人物改一改,把“语文课”换成“数学课”、“玩电脑”换成“看电视”而已,无论是言语形式还是叙述内容,基本采取复制、粘贴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丝毫得不到提高,反而养成了他们偷懒、抄袭、盲目搬运的不良习惯。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一味地只往学生身上“塞”“填”,却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激活头脑中积累的词语、句子,学生的语言仍处于沉睡状态,缺乏生命的灵动和色彩。

那么,我们该怎样借助《童声作文·学本》中的精彩语段等语言素材,有效激活学生大脑中库存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使两者在相融为一体后,以一种自然的、由内而外的状态呈现呢?经过一段实践,笔者认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四点”新尝试效果不错。

一、交融再造:用“精彩点”点缀个性的语言

所谓的“精彩点”就是分散在语言素材中闪亮的、独特的、打动人的词眼。在运用时,切忌把整句话原封不动地搬用,一模一样地拿来。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选择其“精彩点”,并让学生与自己的语言搅拌、交融、重组再加工合为一体,以“似是而非”的模样给予其新的生命。如:

我刚想破口大骂,却被她这副惊恐的模样噎住了,几乎冲到嘴边的冷言冷语在舌尖打了个滚儿,满满地又被我咽下了肚。

步骤一: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圈出个人认为喜欢的“精彩点”,比如“噎住”“在舌尖打了个滚儿”“咽下了肚”。

步骤二:调配生活中的相似经验将圈出的几个“精彩点”运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如:

1.我刚想辩解,可是却被妈妈那不可一世的模样噎住了,那一句句即将喷涌而出的话语在我的舌尖打了个滚儿,又硬生生地被我咽下了肚。

2.“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这句话几乎要脱口而出,可是当我的目光触到同桌那可怜兮兮的无助的模样,瞬间被什么噎住了,只在我的舌尖打了个滚儿,又“咕咚”一声咽下了肚。

看,因为有了教师“再造”的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得不勤快地运转并重新组装,无形之中已经完成了一次高效的语言实践。圈出的几处“精彩点”像一根隐形的线将学生的语言穿在了一起,依稀能看到例句的模样,却又不失学生个性的语言特点,即“模仿得没有痕迹”。而这些“精彩点”和学生的个人语言无缝连接后又给整个句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变成了一颗颗珍珠,点亮了语言,提升了句子的质量。可以不多,但若点缀在最合适的地方,便能使文字熠熠生辉,就像一件单调的大衣在袖口处加了一条北欧风格的花纹,整件衣服因此变得有趣而生动,多了一丝北欧风情。这样的写话特别适合初学习作的学生,有了几个“精彩点”作为支撑的拐杖,动起笔来就显得格外轻松了。

二、觅取方法:用新颖的“技巧点”擦亮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理论说教,就文讲文,学生一定觉得枯燥乏味又不知所云。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语言素材在模仿和运用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直观的文字面前发现其中有创意的写作“技巧点”,获得描写的方法,产生写的愿望。

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语句,如“妈妈用柔柔的目光看着我,我也高兴地笑了”“听了老师的话,我的心暖暖的”。这些语句单薄,如白开水一般毫无生动可言。为了引导学生将句子写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我提供了如下课外语言素材:

我有些懊恼地撤回目光,不经意间触碰到同桌那柔柔的目光,就像阴霾过后的一道阳光,透过云缝射进我的心田。我的那些抑郁的心思,“哗啦”一下晾晒在太阳下,释

然了。

通过品读,学生发现眼神虽然无形,但会带来心里的柔软和温度。作者巧妙借助“阳光”化无形为有形。除了“阳光”,我们还可以用“清澈的甘泉”“温柔的春风”来形容。由无形的东西联想到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便站立起来,可摸可触,变得真切。一个范句便让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其中的万千奥妙。于是,类似的描写便也轻松流出。

1.老师短短的几句话暖暖的,就如有谁“哗啦”一下拉开了窗帘,窗外的阳光如瀑布一般流泻进来,填满了我的心田。

2.翻来翻去,全无日记本的踪迹。失落感就像一盆冷水,劈头盖脸朝我浇来,扑灭了我仅存的最后一点希望。

掌握了方法后,去写其他诸如“冲动”“兴奋”“冷漠”“寂寞”等看不见的东西也就融会贯通了。如果我们能用“火眼金睛”在他人的语言中发现各种“技巧点”,学

习多种写作小妙招,时不时让学生模仿着写几句或一段,假以时日,定能在细水长流中获得语言的提升。

三、一句开花:用“扩展点”催生不同的场景

用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许多教师都会采取的方法。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可以由句提升到段。简单地来说,就是让学生将一句话运用到一段话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平时摘录的喜欢的语言素材此时就可以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造段素材,催生开一片又一片微习作天地。但是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句子不易过长,长了容易限制学生的视角,禁锢学生的思维。最重要的是句子内容要有“扩展点”。所谓“扩展点”就是句子中容易使人扩散思维的地方。它可以像射线一样向四周蔓延,又如一字開花一般引申出更丰富、更绚烂的内容。如:

又空了,身旁的位置。连带着我的心儿也空了。

通过品读感受,我们发现这句话的扩展点是“又空了”。“空”的是位置,也是心情。教学时,我追问:“你曾在什么情况下见过空空的位置,感受过空空的心情?”问题一抛出,犹如一个触发器,触动了学生记忆中的相似经历。学生由句子看到自己类似的心境或情景,激活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与生活接軌后,围绕“扩展点”便可以从记忆中拉扯出与句段相匹配的经历。当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句话背后蓬勃的生命力是无法想象的。

1.又空了,身旁的位置。连带着我的心儿也空了。爸爸又一次缺席我们的晚餐。“儿子,不好意思,今天有饭局。下次,下次一定陪你吃饭。”爸爸一边穿鞋,一边匆匆忙忙跟我解释,随即“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而门又不甘地反弹回来,又响起“砰”的一声。我觉得这一声并不是打在墙上,而是重重地敲在我的心里。

2.已经不是第一次,又空了,身旁的位置。连带我的心儿也空了。妈妈又带着两个月大的弟弟出去了。家里只剩“嘀嗒嘀嗒”的闹钟声和我做伴。无数个夜晚,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写日记:“妈妈,请把爱分我点儿。”一滴泪无声滑落。

由例句中的“扩展点”,学生还想到了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朋友、被妈妈抱去送人的小猫、忙着谈恋爱的姐姐,等等。同一句话,衍生出了不同的场景,却又极其服帖,毫无违和感,甚至提升了整段话的语言魅力。虽然“略施粉黛”,却起了画龙点睛之效。如此以句创段,既减轻了学生习作的压力,又进行了具有实效的语言锻炼,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妙的是,这些优秀的语言素材仿佛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的记忆仓库。此时,我们可以趁热打铁,紧追不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学生定是有话可说的。“不知写什么才好”“咬着笔头找内容”的烦恼仿佛也在此时轻松解决了。

四、唤醒体验:用“差异点”激活学生的言语图式

中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贫乏,消化能力不强,积累了一个好句子就如获至宝,一失败就用“垂头丧气”,一高兴都用“手舞足蹈”。此时特别需要教师去打开一扇大门,让他们走进去,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其表达的语言也是有差异的,是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是跟自己的真实体验息息相关的。翻开书店里买来的许多方便学生积累的语言素材集(如“好词好句好段”之类的书),很多以归类的形式呈现。如描写人物、植物、动物的,描写各种心理活动的,提供各种开头、结尾的,等等。它们用不同的语言描写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技巧展示不同的语言魅力。如果教师能抽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其“差异点”,去比较、去品读,势必会突破学生的语言瓶颈。

如在改作文时,我发现好多学生写到“紧张”时,都喜欢这样写:“心里好像有个小白兔跳个不停。”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心境,拿来便用,这让我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在作文书中挑选了几句描写“紧张”的句子:

1.听着一个个分数,我紧张得鼻子上、手心里全都是汗,整个人像被钉子钉在座位上似的,一动也不动。老师报分数的声音时远时近,像一根绳子时不时拉扯着我。

2.观众黑压压一片,我们站在舞台上,动都不敢动,心就好像要蹦出来似的。

3.我硬着头皮,像踩着地雷似的走上讲台,语无伦次地乱讲一通,不敢看老师的脸色就逃也似的跑回了座位。

品读其丰富:写“紧张”,除了用“蹦跳的小白兔”外,还可以通过“鼻子上、手心里都是汗”“钉子钉住”“心就好像要蹦出来”“踩着地雷”“不敢看”等来描写。

发现其差异点:在不同场合,紧张的样子是不同的。以上三种“紧张”分别是在“老师报分数”“上台表演”“讲故事”的场景中产生的,有“同”更有“异”。我们要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根据具体的环境以及当时的所见所感写出独有的那份紧张。

下面是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描写“去医院看病”的片段。

一走进医院,刺鼻的消毒水味扑面而来,推得我真想往回走。我战战兢兢坐在门口的候诊区,只觉得整个人像被钉子钉在座位上似的,抓着椅子扶手的手已经渗出密密的汗珠。“17号,葛妍——”护士拉长声音喊。可是这声音仿佛从话筒里传出来似的,在路上晃悠了好半天才闯进我的耳朵。等我回过神来,赶紧甩甩走魂儿的脑袋,硬着头皮,像踩地雷似的走进了医生的诊室。

可以看出,学生充分借鉴了以上三句语言范例,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造,如从“消毒水”“抓着椅子扶手的手”“护士的叫声”中,我们能发现学生努力地在唤醒当时的体验,将这份紧张放置在了当时“医院看病”的环境之中,从而构建出自己的言语图式。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触动人心的、有温度的。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体验的敏感度会逐步增强,原创的滋味也越来越浓了。

张无忌学太极剑,不记招式,只是细看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当把招式忘得干干净净时也是学成之时。由“记得”转化为“本能”,就能不受原来招式所限,随意出招自成章法。我们在提倡学生积累优秀语言素材的同时,不妨借助语言素材的“四个点”,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真实的体验积累和语言积累,助力语言表达。当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言语实践中逐渐忘记了技巧,模糊了他人的言语模式,成了一种自我流露,并自成招法,就是我们的目的最终达成之时。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语言作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聪明的学生等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