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潜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2019-02-26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脉供血肝肾

张 昱 赵 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复视、头痛、下肢或四肢无力等为主要症状。原明忠教授为全国第一、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滋潜通脉汤是原明忠教授(1926—2010)的有效经验方,临床中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滋补肝肾、调和气血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山西大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60例,按照随机分组表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60.22±3.23)。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5.31±3.38岁)。对比2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1]中有关VBI诊断标准制定;符合脑血管病发病规律,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呈反复发作;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常伴视觉症状及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颈椎X线照片或颈椎CT/MRI示颈椎肥大改变或椎间孔变狭;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肝肾阴虚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弦。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中医肝肾阴虚证型辨证标准者。

1.3.2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疾病不宜参加研究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精神异常及不能配合服药者;本次使用药物有禁忌证或过敏者。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禁酒、休息,高血压患者给予降血压,高血糖患者给予降血糖,高脂血症患者给予调脂,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给予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2组患者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每次12 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组方:豨莶草15 g,何首乌15 g,生地黄15 g,川芎10 g,女贞子10 g,红花10 g,丹参15 g,芍药10 g,菊花10 g,郁金10 g,木香10 g。功效: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统一选用江苏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由山西大医院药剂科配备,每日1剂,分早晚2次餐前服用。2组疗程均为14 d。

1.5观察指标分别对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指标、TCD 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

1.6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1.7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治愈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治愈4例,好转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组治疗前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显著(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3)P<0.01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所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复视、头痛、下肢或四肢无力等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征[3],常见于中老年人。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4],从而改善椎-基底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但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单用倍他司汀对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尚难满意,而且容易复发。面临这一现状,中医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上另辟蹊径,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但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能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且极少发生毒副作用,而随着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理论知识探索的逐步扩展深入,也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 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5]。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黄立武[6]认为主要由气虚血瘀引起,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虚致瘀,气血不足, 脉络不利,清窍失养而发病。有学者[7~9]认为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脏,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气血肾精亏虚为本,瘀阻脉络为标。常用治法有益气、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等[10]。原老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认为其病机关键本虚标实,本虚者,肝肾阴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海,髓海不足,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则引起眩晕;标实者,重在气血,气血不和,瘀阻脑络,清阳不展, 脑窍失其所养而为眩晕。从而认为本病的病机为阴亏阳亢,气血不和。治疗应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滋潜通脉汤源于《景岳全书》的豨莶丸和《医宗金鉴》的桃红四物汤等合方。滋潜通脉汤方中豨莶草酒蒸制后性味甘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效。豨莶草胶囊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11]。豨莶草提取物具有内皮NO依赖性舒血管作用[12]。何首乌归肝、肾经,具有补益精血之功效,主治津血亏虚,头晕眼花。《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主治肝肾阴虚之头昏目眩[13],女贞子与何首乌相配伍,共奏滋补肝肾之功效。生地黄滋阴补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14],增强了生血养血的功能。红花、丹参等活血药相配,研究表明[15],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兴奋血管平滑肌,降低椎动脉阻力及缓解血管的痉挛,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眩晕症状。与木香、郁金等气药相配,增强了行气的功能。气药与血药相配,气血调和,百病不生[16]。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平肝的功效。《本草便读》记载:“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17]。全方共奏滋补肝肾,调和气血之功。

大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18],血流动力学因素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TCD可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无创性评估[19]。本研究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分别对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指标、TCD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治疗组TCD 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提高(P<0.05),而治疗组的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P<0.05)。说明滋潜通脉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肝肾阴虚证有明显疗效,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通脉供血肝肾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辣语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