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2019-02-26黎梓旺温庆华
黎梓旺 温庆华 许 媛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且未用降压药情况下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动脉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并且随着患者血压持续性升高,可导致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故积极控制血压及高血压带来的临床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上常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西药治标不治本,同时加上近年来我国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认识上也有所深化[4,5]。有研究报道[6],中药在治疗高血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优势。然而,在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各家的认识不尽相同,我院温庆华副主任中医师在传承中医药宝库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工作经验,提出风痰瘀阻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并拟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长期应用于临床。鉴于此,本文为了观察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选取宜春市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宜春市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为(54.87±16.52)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为(7.92±4.27)岁。对照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4.93±16.64)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为(8.04±4.33)岁。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本研究内容。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及《中医诊断学》[8]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辨证为风痰瘀阻型;2)SBP在140 mmHg以上,和/或DBP在90 mmHg以上者。排除标准:1)伴有如循环、血液、肝、肾等严重疾病;2)继发性高血压;3)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或者不能规律用药者;4)糖尿病患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生产企业:华润赛科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 mg×20片)进行治疗,1片/日,每日1次,共治疗6周。治疗组患者给予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同对照组)进行治疗。其中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的配方为:法半夏10 g,陈皮10 g,天麻10 g,双钩藤10 g,云茯苓12 g,川芎15 g,丹参15 g,田七粉6 g,地龙10 g,竹茹10 g。用水煎至150 ml,每日1剂,每日2次,共治疗6周。
1.4观察指标疗效判断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明显减少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证候积分明显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变化或加重,证候积分明显减少30%以下。临床治疗后证候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的单项症状积分和症状积分总和判定依据见表1和表2。
表1 主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
表2 次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
2 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0.00%,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1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主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判定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6周后2组比治疗前各症状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2.2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次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判定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6周后2组比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和比较治疗6周后2组比治疗前症状积分总和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主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判定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依据次症分级半定量计分标准判定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和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3 讨论
最早记载有关动脉系统压力升高的文献是我国的《黄帝内经》,书中描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但依据高血压病患者的许多症状,如头晕、眼花、心悸等,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有“眩”“目眩”“冒眩”“头眩”等记载。而“头眩”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是眩晕的最早名称,这一名称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应用较多,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眩晕”的名称被最早提出来,并有关于其病症的记载。历代文献及当代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也多有论述,如《丹溪心法·头眩》提出“无痰不作眩”,首次把“痰”作为眩晕的重要病机,对后世影响最深。唐容川在《血证论》曰:“血瘀既久,亦能化痰水”,提出痰瘀互结的概念。现代尉敏琦及姜雪红等[9,10]亦认为痰湿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尤其与平时饮食密切相关。当代多位学者提出[11,12]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发病多与脾、肝、肾相关,又与脾尤为相关,而“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医师如魏品康及韩慧[13,14]主张“痰”始终贯穿高血压病的发病发展过程中,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治疗高血压病,方中以半夏、陈皮、白术、天麻等为主药,获效良多。
温庆华主任学习先贤,并结合多年临床观察,提出风痰瘀阻为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病机,认为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法为其主要治法,以辨证及辨病结合,自拟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临床研究治疗风痰瘀阻型高血压病60例,结果显示:应用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患者,其证候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仅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的70.00%。另外,60例患者治疗前单项症状积分和症状积分总和相近。经予以6周治疗后,治疗后比治疗前各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且应用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仅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患者。故使用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配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风痰瘀阻型)的患者,可更好地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中化痰熄风药物如法半夏、陈皮、天麻、双钩藤等药物能够改善头痛、眩晕症状。而活血散瘀药如丹参、川芎、田七粉、地龙等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增加各器官的血流量,并且其能够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促进血液微循环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增加心脑肾等靶器官血流供应,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15,16]。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温庆华主任使用化痰熄风活血散瘀方对高血压病-眩晕辨证论治的有效性,其可更好地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