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罐”源流考

2019-02-26蒙秀东齐婧蕾祝秋梅陈泽林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罐法走罐火罐

蒙秀东,齐婧蕾,祝秋梅,陈 波,陈泽林,黄 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中国中医科学院 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走罐是在拔罐基础之上,使罐以一定的动作沿着特定路线移动于皮肤之上,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推罐,曾称为移罐。具体操作为拔罐时先在所吸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刮痧油、橄榄油等润滑剂,再将罐吸拔于皮肤,然后医者手握罐体使罐口在皮肤表面进行上下左右的往返推动,反复操作,直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再让罐离开吸拔部位。施术罐具多以玻璃罐为主,施术部位多为肌肉丰厚处,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系统等各科疾病[1]。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关于走罐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已有相关的研究,而对走罐的历史沿革,关注尚不足,本研究通过文献对走罐疗法发展沿革的梳理,进行如下考证。

1 拔罐法溯源

拔罐是一种中医外治法,经历了从角法到煮筒法,再到火罐法等的演变过程。拔罐的方法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称为角法[2],是使用动物如牛羊的角采用煮热角法产生的负压作用,主要用于吸拔痔疮。唐代太医署设有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其中医师习业分为内科、外科疮疡痈肿、少儿科 、耳目口齿科等角法骨蒸[3]。拔罐法(角法)在此时设立为独立的一门学科,规定其成业需两年时间,可见当时其理论及操作实践已较为成熟。唐代医家甄权[4]首次记载竹罐法:“以意用竹依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径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此法是以竹管作为罐具,吸拔方式为熟煮,以竹为罐具使其在制作时大小规格更多样,也扩大了拔罐的适用疾病范围,这种煮筒法在唐朝广为流传。明代流行的药筒法是一种改进后的煮筒法,在煮筒的水中加入特定的药物,然后以药汁煮筒吸拔。这样使操作时在负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药物作用,既扩大了治疗范围,也增强了治疗效果。至清朝时期,陶罐的使用逐渐成为主流,火罐法广泛应用,使拔罐时能达到更大的负压值。赵学敏对火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畜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拔罐操作器具从动物角、竹筒演变到陶罐,其操作方式也从煮角法演变为火罐法,操作方法顺应罐具发展而演变。近代科技的发展,罐具发展出陶瓷、玻璃和塑料等不同的材质,新的材质使得罐体强度提高,罐沿更加光滑,给走罐法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 走罐法的诞生及操作演变

走罐的操作方法最早记载于田成庆1956年发表的《拔火罐》[5],此文总结了当时的火罐吸拔工具和拔火罐的方法,其中在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最后一条提到了“移罐法”——用热酒抹在火罐拔的皮肤周围,用手扶住火罐,用力缓缓向一方掉转罐身,随着酒的滑润,罐就移动了。这是拔罐历史上罐具首次在吸拔部位出现了位移,是一种在需要吸拔临近不同穴位时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不过文中写到“其实此法无任何作用”。田成庆对“移罐法”的描述也记录于1959年出版的《拔罐疗法》[6]一书中。虽然田成庆对于“移罐法”的作用并未进行论述,但在1970年出版的《针灸治疗手册》[7]书中,首次出现了“走罐法”一词,书中记载:“走罐法是选用较大的罐子,罐口必须光滑平整,并涂油少许。先将罐子拔上,然后用力将罐子上下或左右来回拉移三至五次,多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如脊柱两侧或股部。其作用类似刮痧疗法。”书中不仅提出了走罐的操作方法和施术部位,也肯定了它的作用功效:类似于刮痧疗法。此时期的走罐法仍不太成熟,对其描述也较为简单,在操作及功效上均未有较深的认识。直到1974年出版的《针灸学》[8]记载:“走罐法,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既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此书在详细描述走罐的具体操作手法的同时,还明确了走罐法需要达到的强度指标,至此,走罐的操作方法逐渐清晰。如1982年的《实用针灸学》[9]提出:“走罐法,先用闪火法将火罐吸在患部,并在患部上、下、左、右、涂薄薄的一层润滑油脂,夏季可用清水,将罐体顺时针方向,边旋转边向上、下、左、右滑动,使之充分运动,走罐法适用于面积较广,肌肉丰厚部位的病变,如腰背痛等。”此书在描写前有的操作方法之外,不仅提出了走罐的适应病证,还叙述了走罐法可使用不同的介质,这也为之后根据体质、疾病选用不同介质的操作方法埋下了伏笔。之后的多版中医院校教材,及十二五、十三五高等院校教材《针灸学》中,皆以走罐法为正式名称。《中医大辞典》2005年第2版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也将“走罐法”作为其规范用词。

走罐法的操作随着其名称的演变也发生了改变,从早期的移罐(在罐口抹上熟酒,后将罐移动到其他需要吸拔的穴位)发展到“走罐法” “推罐”(在罐口或皮肤抹上润滑油,在罐吸拔后上、下、左、右进行推移以达到治疗目的)[7]。

3 走罐法的理论发展

早期的走罐手法操作多为定性描述,最初只是移罐法,在临近穴位进行移动操作,然后走罐法提出后粗略讲解了操作方式。李澎涛[10]首次将走罐速度与罐体吸拔力作为走罐刺激量的关键因素进行论述,他认为:“轻吸快推功效为行卫气、祛表邪;重吸快推功效为通经脉、调气血;重吸缓推为驱痼冷、荣筋肉。以罐内皮肤高度分别轻吸和重吸,其中罐内皮肤高于罐外 3~4 mm为轻吸,大于 8 mm以上为重吸。快推速度约每秒 30 cm,缓推速度每秒为 2~3 cm。”使得走罐法首次有了轻重缓急之分,而且根据不同的参数有了更细致的定量操作法,不仅对走罐刺激量进行细化,也使临床试验更加灵活。陈波[11]结合针刺理论提出天人地三步走罐法,将走罐持续时间、走罐速度、吸罐深度结合起来以定义不同的走罐操作;根据不同手法提出响罐、振罐、拨罐、旋罐等 15种操作手法;还针对临床常见走罐路径归纳出包括肩胛“〕〔”形方案、上焦“三角”方案、下焦“井”形方案等 10种走罐方案。至此,走罐法从简单的移罐发展到根据时间、吸拔力、运动速度等不同参数的运动方式的操作,走罐法路线也从简单的直线两点间移动到局部方案综合活动,而走罐法的作用可根据不同的手法与方案可达到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治疗等功效。赵义静[12,13]通过使用 0.01 Mpa、0.02 Mpa、0.03 Mpa不同的负压,在督脉大椎至十二胸椎进行3 min或5 min走罐操作,以局部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为效应指标,发现拔罐效应与负压、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证明了走罐不同参数具有不同强弱的效应性;宋丰军[14]和张婉容等[15]通过走罐配合其他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和慢性荨麻疹病人,发现血清IL-4、IL-6、IgE、TNF-α 等水平均有所下降,两位研究者从生化指标的改变找到了走罐的疗效中间物质。至此,走罐法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到临床具有完整体系的操作法。

4 结语

从动物角到竹筒,再从竹筒到陶罐,操作方式也从熟煮到闪火,技术进步发展出不同的拔罐器具,而器具的进步使得拔罐操作方法不断进化。近现代玻璃罐的出现给走罐法提供了物质条件,其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全的发展过程,1956年提出移罐法是罐具首次在吸拔部位出现了位移,介质为熟酒,当时认为此法仅为邻近两穴之间拔罐的简便法,无任何作用;至1970年正式提出 “走罐”一词,采用油作为介质,认为走罐作用类似刮痧。此时期对于走罐的操作、功用及理论皆处于萌芽期。从操作方式、介质、功效尚未有全面的认识,收录于教科书使走罐法得到了更广的传播,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归纳总结,其操作方法从简单的推罐发展出包括推罐、拨罐、旋罐、响罐等一套完整的操作手法,活动路线也从两穴之间移动发展出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路线方案,介质也从熟酒到油,再到根据不同疾病的辨证选择,此时走罐法理论的完善使其进入了成长期。通过现代生理生化技术,在实践疗效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机制,通过相应机制研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使其发展为实践性与科学性兼备的学科,迎来了走罐法的繁荣期。其诞生于拔罐法临床实践,操作也是以罐具为基础,同时亦遵循中医基本的脏腑经络理论。临床使用时仍需辨证论治,根据表里虚实辨证选择不同的吸拔深度、走罐速度、走罐路线等操作方法,再根据寒热阴阳属性选择合适的介质,达到拔罐、刮痧、推拿与药物的综合作用,方可获得显著的疗效。

猜你喜欢

罐法走罐火罐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玻璃火罐沥干存储箱的设计与应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含氯消毒液在火罐消毒中的运用体会
走罐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
张虹教授应用体针浅刺配合灸罐治疗儿童近视的验案举隅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火针加火罐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浅述
迪氏罐法疗法简介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