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医对黄水病的认识及其诊疗思路探析

2019-02-26边巴次仁普穷次仁陈维武次仁旺姆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水寒性热性

边巴次仁,普穷次仁,陈维武,次仁旺姆,旺 姆

(1.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850000;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3.西藏山南桑耶镇卫生院,西藏 山南 850800;4.西藏林芝宇拓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 拉萨850000)

藏医药学起源和形成于青藏高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丰富独到的防治措施的传统医药学科体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传统医药科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至今在保障人类医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雪域高原奉献给全人类的医药健康智慧。

在长期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藏医药在认识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包括“黄水”及“黄水病”、“白脉”及“白脉病”等很多有别于其他传统医药学,同时有自身独到见解的医药理论及诊疗方法体系,并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藏医对人体内的黄水及黄水病的认识、黄水病防治措施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 藏医对人体内 “黄水”的认识

藏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生命体健康有赖于“三因”“七物质”“三排泄”等三大系统的协调与平衡[1]。其中,“三因(隆、赤巴、培根)”是引发疾病的三大根源,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藏医认为要从平衡“三因”作为主要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七物质(饮食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脊髓、男女精液)”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和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七物质”的盛、衰、紊乱也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三排泄(大便、小便、汗液)”是饮食体温等在体内经消化、吸收、运转、代谢后剩余的浊物之总称,各类排泄物的排泄周期、排出量、形态、气味、颜色等,也是反映体内消化代谢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指征,因此也成为了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关于“黄水”的形成及其存在形式,藏医《四部医典》[2]秘诀部有如此记载:“饮食精华产生了血液,血液的浊物产生了胆汁,胆汁的精华产生了黄水,分布于肉骨脏腑内外各处,尤甚于体表肌肉之间及关节,体内存有自己四捧量。”《四部医典释难》[3]记载:“黄水是源于血液浊物的红色液体、源于胆汁精华的灰黄色液体混合而成的存在于肌肤、关节中的红黄色液体。”《藏医药选编》[4]记载:“饮食精华化成血液,血液浊物化成胆汁,胆汁精华化成黄水,分布于全身,尤其着于肌肤关节。”综上所述,黄水是源于血液之浊物、分于胆汁之精华,并以液态分布于皮肤、关节、肌肉、脏腑、筋脉等全身各处的一种淡黄色液体,是体内恒常存在的一种基本物质,其生理功能是润泽肌体,主要有光泽肌肤、润滑关节、输送饮食营养至肌体各处等功能。

2 黄水病及其分类

当体内的基本物质(“隆”“赤巴”“培根”“黄水”“血液”“森”等)发生变化(偏盛、偏衰、紊乱)时,即为身体发生病变的主要表现。就黄水病而言,由于人体在饮食(油脂纳入过多)、起居行为(居于寒湿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当,引致黄水在体内的偏盛、紊乱,进而造成肌肤、骨骼关节等系统的与黄水有关的一系列疾病,此类疾病被藏医统称为“黄水病”[2]。

2.1 黄水病的分类

按照疾病的寒热属性及其在病因、症状等方面的不同情形,藏医将其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即寒性黄水病和热性黄水病。一般寒性黄水病被称作“白黄水病”,常与“培根”“隆”合并生发;热性黄水病被称作“黑黄水病”,常与血液、“赤巴”合并生发。此外,黄水病的发病途径主要表现为散于皮、盛于肉、经于脉、伏于骨、降于脏、落于腹,因此,也有按发病途径对黄水病再做疾病细分的情况[5]。

2.2 黄水病的一般症状

皮肤发痒、丘疹成片、有时身体肿胀、肤色泛青、肤质粗糙并出痘疹、麦芒毛刺触之奇痒、头发须眉脱落等。

2.2.1 寒性黄水病的症状 脉象、尿象显示寒性病的共有特征,于雨季、遇潮湿环境、涉水、着凉等情况下发病,在身暖、遇温热环境、进食营养饮食后自觉症状好转。

2.2.2 热性黄水病的症状 脉象、尿象显示热性病的共有特征,火烤、日晒、饮酒后、秋季干燥等情况下易发病。

2.2.3 按发病途径所现症状 黄水病散于皮肤时,皮肤发痒难耐,体表出现细小疹子,挠之则渗出黄色黏液,皮肤泛青,肤质粗糙硬实,多疹粒。黄水病盛于肌肉时,小腿肚出疮疹,肌肉抽搐、肿胀。黄水病经于筋脉时,筋脉发麻,产生游走性疼痛,热则热沸冷又发痒发麻,筋脉穴位所经之处犹如小虫游行。黄水病伏于骨骼时,骨骼阵阵疼痛,骨关节疼痛,关节伸屈困难行动不便,关节处肿胀、瘙痒、出疹。黄水病降于五脏时,也会因五脏不同特性显现不同症状,如:降于心脏者,易发心口发颤、心脏积液、意识飘忽、胸背闷塞、情绪低落、紧张、易怒,有时也见前胸出现白癜风症状,在胸口、舌苔等部位常现疮和疹等;降于肺脏者,咳嗽、眼部及脚背等肿胀、胸背疼痛、喑哑、鼻口腔道干燥;降于肝脏者,眼泪不间断滴流、身重、鼻衄、肝胃区疼痛;降于脾脏者,腹胀肠鸣、嘴唇见有异常等;降于肾脏者,腰跨、臀部、大腿部疼痛,下身重,腿脚发麻,下身筋脉常见游走性疼痛。黄水病落于六腹时,眼白泛黄,热性初犯时胃肠绞痛,有时尿闭,有时泻黄[6]。

2.3 黄水病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藏医认为任何疾病治疗,均须遵循藏医“四系统治疗法则”、“热病寒治寒病热治”的基本原则[7]。黄水病亦如此。同时,根据黄水病的寒热属性及发病部位、情势,对不同类型的黄水病要分别采取措施。

2.3.1 饮食调养 对于寒性黄水病患者,藏医建议用绵羊肉、陈酥油、旱獭肉、马肉、驴肉等温热食物和青稞酒、红糖青稞酒、蒺藜青稞酒、五根散青稞酒等温、热饮品为主进行调养。对于热性黄水病患者,建议用新鲜的黄牛肉、山羊肉、乳酪、酥油、温开水、新鲜野兽肉等寒、凉饮食为主进行调养。同时,应注意使用量及方法(新陈、寒热不可错乱)的控制,以免顾此失彼。

2.3.2 起居行为 对于寒性黄水病患者,藏医建议居于干燥、温暖处,宜适当劳动锻炼,避免长时间居于寒湿之地。对于热性黄水病患者,建议选择相对阴凉居所、避免过劳及剧烈运动。

2.3.3 药物治疗 治疗寒性黄水病时,宜选择以蜂蜜、红糖为药引子的五根散、五味干姜等加减方,必要时以松生(西藏猫乳)、乳香、硫磺等开刃增效剂,进行辨证治疗。治疗热性黄水病时,宜选用翁布(杂毛蓝钟花)加减方、乳香加减方、欧曲加减方等进行辨证治疗。此外,治疗不同发病途径的黄水病时,也根据其寒热属性、发病部位、病症情势采取相应的方剂治疗。临床中治疗黄水病的基础药材[8]包括黄葵子、西藏猫乳(或文冠木)、乳香、决明子、杂毛蓝钟花、小檗皮、斑蝥、黑白芝麻、黑种草子、孜然芹、喜马拉雅紫茉莉等五种根类药材,高原毛茛等三种热性草药等,这些药材作为主要组方根据疾病之寒热属性、发病部位、情势等不同,再配之以针对性的加减方、外治疗法等进行辨证治疗。如:当病发部位在肺脏时,在黄水病基本方的基础上,再配之以石灰华或天竺黄作为主药进行治疗;当病发部位在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时,除了口服二十五味驴血丸、十五味乳鹏丸之外,还要配以青鹏软膏、白脉软膏等对患病部位进行涂敷治疗。

2.3.4 外治疗法 寒性黄水病宜用火灸疗法,热性黄水病宜用放血疗法。此外,临床上根据不同黄水病的具体情况,也采用外用制剂涂敷疗法、脉泄疗法、艾灸疗法、烙烫疗法等[9]。其中,涂敷疗法是用青鹏软膏、白脉软膏、硫磺软膏等外用方剂进行患病部位涂敷治疗的一种经典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侵害于皮肤、骨关节的黄水病,因其药性温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已成为藏区人民家中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3 结语

总之,黄水及其黄水病是藏医学独有的一种对人体及疾病的认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黄水病变引起的各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疾病以及水肿类疾病常见多发、顽固难愈。通过对藏医黄水病的深入认识和简便验廉的对症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除了皮肤病、骨关节疾病等少数病种以相对单纯的黄水病显现之外,在临床上,由于黄水异常引致的疾病常常伴随其他疾病的并发,如浮肿、腹水、痛风、心包积液、巴姆病等。同时,由于藏医对人体内的基本物质基础——黄水有着独特的认识,在研究此类疾病时藏医通常会同时考虑胆汁、血液及其产物黄水在这类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指导作用,因此,在治疗皮肤病、骨关节疾病、心肺积液等各类与黄水有关的疾病时所采取的诊疗措施也就有其独到之处。

研究和了解包括黄水病在内的具有藏医特色诊疗优势的病种,不仅对传承和发展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丰富和补充当前临床医疗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黄水寒性热性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蒙医温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黄水病
蒙医药治疗关节黄水病临床疗效观察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Parametric Effect Investigation on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andem Rotors in Forward Flight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