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肠吻合在Bismuth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术中的应用

2019-02-26韩建平朱建华汪国华杨小进宋小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肝管门板肝门

韩建平 朱建华 汪国华 杨小进 朱 洵 宋小平

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普外科,江苏省东台市 224200

随着对肝门部胆管癌研究的深入及外科肝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越来越高,使得多年前放弃手术治疗的部分Bismuth Ⅳ病例能够切除,但重度黄疸患者行联合肝叶切除的巨创手术仍存在巨大挑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3],适度手术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本手术团队2011年7月—2015年7月采用肝门部肿瘤切除肝肠吻合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普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时采用肝肠吻合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0~76(67.2±5.7)岁,术前平均总胆红素(380.5±121.7)μmol/L,直接胆红素(290.5±105.4)μmol/L,临床分型:通过术前MRCP,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检查,根据Bismuth-Corlette改良分型法,Ⅲa型3例,Ⅳ型2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右肋缘下切口,逐层进腹,常规探查,未见腹腔转移,始分离胆囊三角,结扎胆囊动脉,游离胆囊管,距胆总管0.5cm处结扎胆囊管,并切断,将胆囊锐性从肝床上剥离下来,移除胆囊标本,紧贴十二指肠球部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叶,向肝门部剥离,切开小网膜囊,清除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于肝十二指肠的右缘穿刺证实胆总管后,紧贴十二指肠球部分离切断胆总管,切取部分胆管壁组织,送快速病理检查,远端结扎,近端向上牵起,向肝门部分离,注意清除肝动脉及门静脉周围淋巴结,仔细解剖肝门部肝动脉及门静脉分支,游离出肿瘤上端的左肝管、右前、右后等肝管,必要时切除肝门部周围部分肝组织,以利于肝管的暴露,距肿瘤约0.5cm处予以切断肝管。1例因肝右动脉骑跨右后肝管上,无法分离右后肝管,予以切断、结扎肝右动脉,游离出右后肝管,予以切断,完整切除肿瘤,移去标本。肝管切缘均送快速病理检查。距屈氏韧带以下约20cm切断空肠,提起远端空肠,断端予以闭合器关闭,切开肠系膜对侧缘空肠壁约6cm,于结肠前行肝门部胆管周围结缔组织与空肠端侧吻合。距肝肠吻合约口60cm处行肠肠端侧吻合。肝肠吻合口后方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

2 结果

5例切取部分肝管切缘组织快速病理均未见癌浸润,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158.0±40.3)min,术中出血量为(120.6±32.7)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腹腔感染,经过积极治疗而好转,另1例出现少量胆瘘,每日最多为40ml胆汁,8d后自行减少,术后15d拔出引流管。术后10d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左右降至正常。随访半年,未见胆道狭窄及胆管炎病例,未见死亡病例。

3 讨论

肝门部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早期发现及切除的病例越来越多。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手术切除范围的基本要求是距离胆管肿瘤0.5cm以上[4],尽可能切除肝门部胆管癌近端范围,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是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而切除范围越大,胆肠吻合的难度越大,随之发生瘘的可能性必然增加,采用肝门部肿瘤切除肝肠吻合具有如下优点:(1)无需在行胆肠吻合前,注意保留近端胆管一定的长度,因而扩大了切除范围。(2)大大降低了高位胆肠吻合的困难性。(3)无需肝门部胆管成形,缩短吻合时间。

Couinand(1957年)首次提出肝门板的概念,并引起外科界的重视,肝脏纤维包膜分为两类,一类是肝表面肝包膜,另一类是围绕肝门并伸入肝实质的Glisson鞘。这两类纤维包膜实质上是肝内外纤维组织的延续。肝门部的结构与肝门板紧密连接,肝包膜在肝门处增厚,形成肝门板。其右端至右肝管Ⅱ级支Glisson鞘起点,与胆囊板相连,左端至左肝管Ⅱ级支鞘起点与脐静脉板及Arantius板相续。解剖肝门板通常是肝门部手术的第一步,而胆囊切除通常是解剖肝门的首要步骤,随着肝门板的分离,既能下降肝门部结构,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判断肝门部癌肿范围、病变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以及肝内外转移灶等。又能利用肝门板较一般肝实质质韧的特性,将分离的肝门板作为肝肠吻合的边缘,从而增强肝肠吻合的牢固性。如通过肝门板的降低,仍无法充分显露肿瘤近端与正常胆管的分界处,可采用肝中裂劈开的方式,向左右两侧分离,以充分显露肿瘤浸润范围。

在肝肠吻合时,笔者采用Prolene线连续缝合一层,Prolene线具有超乎寻常的光滑表面,其极易穿过组织,在连续缝合中缝线张力易调节等优点。在缝合过程中,尽量选取胆管壁、胆管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鞘,必要时连同肝组织的包膜一起缝合,以增强肝组织的抗拉能力。缝合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肝缘的撕脱。

胆瘘是肝胆外科常见并发症,指胆汁通过胆道系统的破口流出胆系至腹腔或体外的病理过程,本手术方式术后发生胆瘘在所难免。对于黄疸患者的腹腔引流,如是黄色液体,应仔细考虑是不是存在胆瘘,注意与腹水相鉴别,腹水一般颜色较浅,滴在纱布上呈均匀的浅黄色,而胆汁较稠,颜色深黄。如发生胆瘘,通过保持腹腔通畅引流、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药物、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生长抑素的使用,绝大部分胆瘘均获自愈。其中保持腹腔的充分引流尤为重要。本组病例在吻合口附近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即使发生胆瘘,后果也不严重。

对于必要时行肝动脉的切除、结扎目前尚存有疑虑,是否引起术后肝叶的坏死一直备受关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Brittain等[5]报道右肝动脉意外结扎一般出现术后短期肝脏丙转氨酶的异常,其后果并不严重。本组1例一并行右肝动脉切除,术后并未加重肝功能的损坏,更没有出现肝坏死。同时右肝动脉切除后可进一步松解肝门板,有利于肝门部胆管的暴露。

当然,本方法有应用的局限性,BismuthⅠ、Ⅱ型肝门部胆管癌无需使用此方法。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具有较强侵袭性,特别是BismuthⅢ、Ⅳ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及二级胆管开口,并且多伴有肝脏、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管侵犯,部分患者甚至呈跳跃性转移[6]。其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约为23.7%[7]。尽管行根治术的患者远期生存不理想,但对于有条件行肝叶切除的BismuthⅢ、Ⅳ型肝门胆管癌,还是连同肝叶一并切除,以增加手术的彻底性。因此,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姑息性,术前需向患者或家属充分交代。

综上所述,肝肠吻合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猜你喜欢

肝管门板肝门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儿童胆总管囊肿合并Ⅳ型副肝管的诊治体会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戏台
儿童胆总管囊肿合并副肝管畸形7例诊治体会
汽车左后门板大型注塑模设计
轻量化的汽车门板
肝门部胆管癌47例临床分析
两种胆道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疗效观察
轻轨车辆双页塞拉门安装后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