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求实方法论
2019-02-26刘保国
刘保国
(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认识不断深化,不仅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立场,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正确的方法论即求实方法论,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理论领域,为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一、“从事物世界思索”的方法
“从事物世界思索”,就是从事物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世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从事物世界思索。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对全球范围内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发展过程中资源危机与环境恶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一事物世界进行思索的成果。
(一)全球气候变暖
自20世纪中叶起,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其与温室气体的关系。到了1979年,他们发现:陆地温度上升了0.25℃,海洋温度上升了0.1℃。2000年之后,对过去1000年的全球温度进行了多方研究,经对比后发现最近几十年全球气候转变过程非常明显,全球温度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超过以往400—600年中任何一个时间段。世界各国的政府、科学家们以及工业界不得不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造成的,人类燃烧大量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气体,再加上植被遭到破坏,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大气和地表之间能量交换的平衡遭到破坏,于是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生态、气候、海洋、农作物、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环境问题严重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但与此同时,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谋求眼前利益,最终自然回馈给我们的是环境的持续恶化。从全球范围来看,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大气受到严重污染,而净化空气的植被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由此所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和沙漠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农业用水量成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国淡水普遍短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逐年递增导致水资源进一步恶化,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环境总体恶化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在今后的15年内,国内人口、资源、能耗都在逐渐增加,我国的环保事业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三)资源短缺加剧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一方面,可再生性资源日益减少。可再生性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是在一定周期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由于环境一步步恶化,可再生的森林和植被覆盖面积大量退缩,不仅造成多种生物种族的灭绝,还引起土壤沙漠化、碱性化,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不可再生性资源面临枯竭。不可再生性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矿石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人类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离不开对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大能源的利用,但这三大能源皆为不可再生能源,以现在的开采速度,不久的将来这些能源的耗尽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看待事物及其发展,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而不是对事实进行抽象和变形的臆测。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就是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绿色发展潮流、我国“五位一体”全方位建设的现实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际出发形成的新的发展思想。
(一)从世界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出发
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握时代的大势。我们今天无疑处于一个不同于古代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全新时代。放眼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正在向生态文明方向演进。生态文明已然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2008年,联合国倡议“发展绿色经济”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绿色发展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响应。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10年,习近平就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2]与这种认识相适应,习近平还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3]这一正确概括,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趋势的辩证理解,为当代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时代依据。
(二)从中国全方位建设的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方面既不是不分主次,也不是单打一,而是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党的十八大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建设的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空前高度。这种地位的升格,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特殊意义和引领作用,也是我们党从中国全方位建设的现实出发的结晶。
(三)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出发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基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发展方式上,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扩大要素投入为主、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应该承认,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也确实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都不支持,是不能实现发展目标的。从国内方面来看,长期的粗放型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方面来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上来。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转化的必然要求。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情况,做出符合事实依据的判断。理论从实践中来并作用于实践,因此,只有始终保持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尤其是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际相交融的产物。在此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态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生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立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无法超越自然,只能顺应自然。人类和人组成的社会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人类社会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进一步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4]在当今中国,要妥善处理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必须实行绿色发展。习近平认为,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中国集中表现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绿色发展是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二)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发展的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确保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物质保证。生产力的先进与否直接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程度,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生产力改变着社会的面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生产力根据性质进行了分类,认为生产力可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5]自然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内涵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实情相结合,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地表示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物。习近平通过这一比喻,揭示了物质生产力产生于自然环境中这一真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绿色发展思想提出了生产力永续发展的新举措、新战略,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尤其是破解了发展与环保二律背反的难题。
(三)群众史观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结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人,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的绿色发展也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财产,是事关社会民生的头等大事。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为人民谋福利,为了人民生活在更加健康和良好的环境中,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正是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成果。
四、实事求是的方法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方法体系中,囊括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还囊括着解放思想、跟随时代脚步前进和在工作中讲求实效等方面。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方法。
(一)实事求是,认识基本国情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体上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认知,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才能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和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习近平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8]只有从我国国情出发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所提出的理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世界瞩目,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正体现在将实事求是作为分析中国客观现实的依据,从而提供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政策的前提。
(二)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思维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放思想要走在实事求是的前列,只有破除了原有的思维方式,摒弃了不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以后,才能站在现实的角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反思。随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纷纷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的宗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把握现实的发展情况,又要从总体上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思维,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阻碍,创建符合当下国情的思想观念。由于我国受发展阶段的局限,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与不少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国家,无论是在绿色发展的法制建设方面,还是在体制转变、机制创新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实践,产生了不少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与中国国情、民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化转化、改造和吸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部署结合起来,加速推进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坚持的方法论,也是绿色发展思想最根本的方法论。
(三)与时俱进,突出开拓创新
我们的理论,必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必须是解放思想的理论,必须是实事求是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每一步理论方针的制定,都做到了与时俱进。在绿色发展相关方面,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十八大确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说明,我党在制定发展路线和理论路线时,已经深刻把握了时代的发展内涵和精髓,而方针政策就是对时代精髓的总结和升华。时代在前进,理论创新也就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战略起点出发,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时代的发展,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6]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是对新时代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理论成果的提炼,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
五、实践第一的方法
实践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的作用最终也要体现在实践上,如果做不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则很难实现理论的实际价值。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是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的理论,必须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方法。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特别明确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曾将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在当代中国,提出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发展,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蕴含着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从认识上看,绿色发展思想充分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绿色发展思想主张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与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并重,经济和生态可以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更高的认识境界。从实践上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完全可以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绿色发展就是把健康、稳定、持续、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绿色发展或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其实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绿色发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和实践特征。
(二)实践指向的行动纲领
理论是对实践规律的总结,必须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把握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性,就要坚持实践第一,以实践立论,靠实践拓展,为实践领航,把绿色发展思想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绿色发展思想推动实践新飞跃,赢得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奇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以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为起点,在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实现有机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以实践为出发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正是实践导向下强烈的问题意识,绿色发展思想才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成为回答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答案。
(三)贯穿发展的实际行动
绿色发展不是单凭理论就能实现的,它注重实际行动的效果和成绩。绿色发展应放在各个建设领域的突出位置,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我国长远的发展做好铺垫。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应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去,承担各自的责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政府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执行者,政府要制定好发展大计,并辅之以相应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确保绿色发展的顺利进行。企业本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表现载体,也是环境整治的主要对象。因此,要具备明确的法律意识,将低碳、环保和循环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对资源实现有序和高效的利用。公民虽然作为个体,力量有限,但公民集结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力量集合体。对于绿色发展来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支持和参与。
综上所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求实方法论继承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求实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武器和方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