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的优化研究
2019-02-26段七零许金如董广智
段七零, 许金如, 李 芸, 董广智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是一座文化旅游名城,旅游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扬州旅游交通尤其是旅游交通便捷设施与服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地优化提升。从外来旅行者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建立好行、好停、好寻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是每个旅游目的地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1 扬州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的现状
一是逐步完善道路旅游指示牌。近些年,瘦西湖隧道、南部快速通道、蜀冈枢纽等的启用,进一步提升了扬州城区交通的快捷化。在扬州高速出口、城区主干道和重要交通结点增设近百块旅游指示牌,增加了旅游道路指示牌的密度。对一些指示牌进行版面调整,强化了旅游指示牌的指示合理性和内容衔接性。同时,在4A级以上景区内实现了中、英、日、韩多语种的道路指引标识。
二是提升城市旅游停车容量。近些年,扬州市新建和扩建停车场近百座,增加了几千个停车位。如新建荷花池、虹桥坊等地下停车场。大多数停车场和占道临时停车泊位实行智能收费,开辟一些临时停车场,节假日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位,缓解了旅游旺季停车难的压力。在扬溧高速扬州西入口、启扬高速扬州北入口、瘦西湖互通、沪陕高速扬州南入口,增设了游客换乘中心,方便了自驾游和大巴游客。
三是优化旅游专用交通工具。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租赁点覆盖城区主要景区,实现了“一卡在手、骑行无忧”。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城区几十辆漫游观光巴士投入使用,在扬泰机场提供落地自驾服务与共享汽车服务。建成“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智能公交指挥监控调度系统”[1]。
四是不断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在市区的古运河两岸、明月湖沿岸等滨水区域设有专门的开放式步行系统,扬州建成的许多城市公园,都有骑行、步行道路及其相关设施,为市民和游客的休闲慢行活动提供了便捷。
2 扬州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存在的不足
旅游交通体系的核心是旅游交通可达性,大交通快捷,中交通畅达,小交通应该是文化路、生态路、旅游路、交通路四路一体。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到很多,自驾游、旅游大巴有一套需求,公共交通有一套需求,近途与远途的需求也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交通的快速发展,扬州旅游大交通越来越快捷,但中交通在旅游高峰时仍有一定的拥堵,小交通与四路一体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扬州的自驾游和旅游大巴的交通服务设施越来越便捷,但对于乘坐公共交通来扬的游客的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较为滞后。扬州城区具有较好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但县级和乡村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相对缺失。
2.1 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缺失、模糊
扬州景区内道路指引标识工作做得较好,但景区外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工作还有待加强。清晰、醒目、明确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能帮助旅游者迅速识别通往景区的方向、距离。有调查显示,一个规范的旅游道路交通标识,可以减少6个交警指挥,使游客少走60分钟弯路,道路咨询每天减少6小时[2]。景区外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依据其使用者的不同,可分为自驾游和旅游大巴的交通指引标识和乘坐公共交通的散客交通指引标识。
在自驾游和旅游大巴的交通指引标识方面,扬州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少数高速、国道、省道出口前适当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上,仍缺失旅游交通指引牌。二是由于从高速、国道、省道进入扬州的出口较多,在少数出口处还没有设置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或者设置了,但标识牌被树木遮影或密度不够。三是在扬州市区主要道路上,有些旅游交通标识牌比较混乱、模糊,驾驶员不能很好地连续获得旅游交通信息,往往错过到达景区的最便捷路径;市区的有些旅游交通标识牌上的信息过多,驾驶员不能很快地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四是相比市区而言,许多通往乡村景点的公路还没有设置旅游交通标识,驾驶员寻找旅游点的难度较大;或者由于乡村旅游点多而分散,造成一些乡村旅游标识牌的式样、规格、内容五花八门,很不规范。
对于乘坐公共交通的散客来说,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出口处,缺乏较为明显的旅游交通指引;在市区转乘时,也得不到明确的旅游交通指引,使得散客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助游。有些景区附近,缺乏醒目的标识牌,使得游客到了附近,但就是不清楚景区到底怎么走。
2.2 旅游停车泊位不够充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机动化水平的快速发展,自驾游客和大巴游客比例日益提高,旅游城市及景区的停车供求矛盾越来越凸显。尤其是节假日,景区停车难不仅降低了游客出行体验,而且造成较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3]。
扬州在旅游停车设施与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有:一是旅游高峰期主要景区的停车场数量和规模,不能完全满足停车需求,拥堵问题突出。有些旅游车辆在马路上乱停乱放,一些社会人员趁机乱收费,影响了扬州旅游形象。二是有些停车场的位置标识、引导标识以及车位信息标示缺失,使得驾驶员不能便捷地找到停车场。三是有些停车场位置距离景区出入口较远,超过了游客期望的步行时间。四是停车场内的车位结构设置不太合理,小车与大巴的车位比例不太符合需求。五是一些停车场的泊位周转率较低,例如瘦西湖西门停车场小汽车停车时间平均约3.5小时,旅游大巴的停车时间则更长,造成白天停车位的使用周转率较低,引发“虚胖”的停车需求。六是扬州有些景区停车场的景观设计缺少艺术化,没有扬州特色和景区自身特点;一些停车场不太注重生态化;扬州景区停车场往往是平面的,立体停车场有待于建设。七是停车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不高,例如,有的景区停车场时有乱收费,管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人车道没有分离,出入口较少且不太通畅。由于管理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泊位周转时间,增加了停车拥堵程度。八是一些乡村旅游点停车场的设施很少,就是一块空地,较为破旧,坑洼不平,但仍要收费。九是景区普遍不太注重非机动车的停车设施建设与停车服务。
2.3 游客换乘中心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换乘是指游客从一点到达另一点的旅游交通中,需要在两点之间的某个地点停下来,然后再搭乘另一个交通工具(同种类或不同种类),以便到达目的地。中途停下来的地点,即为游客换乘点或换乘中心。依据其位置,游客换乘点或换乘中心包含三类:一是对于自驾游和旅游大巴从高速、国道、省道进入当地主要入口处的外围换乘中心。二是对于乘坐公共交通的散客到达当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处的客运枢纽换乘中心。三是设置在市区主要旅游场所的游客换乘点。
扬州的游客换乘中心和旅游专线的建设与服务,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目前扬州的旅游专线实质上应叫旅游公交专线,因为它兼具市民公交的职能,因此好多停靠站点都不是旅游场所,耽搁了游客的真正游玩时间。二是外围换乘中心,扬州目前建有四个,数量不够。另外,外围换乘中心目前提供的服务还有限,往返于外围换乘中心与城区之间的旅游公交专线较少,导致自驾车和旅游大巴不太愿意停在外围换乘中心,还是喜欢开车进城区,造成城区旅游高峰期的拥堵和景区停车乱象。三是扬州西部客运枢纽、汽车客运东站、扬泰机场对于自助散客游的换乘设施建设和服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些站场开往城区的旅游公交专线较少,或者有专线,但间隔时间长,或者线路设计不太合理;有些站场没有设置扬州市区旅游交通图,或者旅游交通图的内容标示较简单,或者由于设置时间较长,有的图示已经模糊、缺失,有的图示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有些站场没有设置用于专门标示旅游公交专线的标识牌,而是与其它公交线路放在一块标识牌上,使得外地自助散客眼花缭乱,不能便捷地找到有用的旅游交通信息;有些站场的换乘咨询引导的工作人员态度不热情、不主动引导、不熟悉扬州旅游交通和景区位置等相关信息,甚至有时会出现旅游咨询岗位上无人在岗的现象;在这些站场很少看见旅游志愿者的身影,这与扬州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相吻合。四是市区内的游客换乘点,设置在市区主要景区、酒店、旅游购物点、旅游娱乐场所等处。扬州市区内的景区基本上都能为游客提供一定的换乘指引服务,但有些景区的游客中心只设置了本景区的游览标示牌,并没有该景区与外界交通连接的换乘标识牌,游客只得口头咨询,特别是对于外国游客,口语交流较为费劲。对于入口与出口分开的景区,在景区出口处看不到游客转乘标示牌,出口处也没有标明旅游专线或观光巴士站台在大门的哪个方位。而在扬州市区内的主要酒店、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等处,几乎都没有设置游客换乘标示牌,这些场所的工作人员也很少能够提供准确的换乘咨询与引导服务。相对于扬州市区,各县市的游客换乘中心和旅游公交专线的建设与服务比较薄弱。
2.4 骑行、步行等慢行道路没有形成网络
扬州文化休闲度假城市的特质,非常适宜和需要建设慢行系统,让游客得到一种身心完全放松的慢节奏体验。慢行交通系统(简称慢行系统)包括自行车、步行、滑行等类型。骑行系统与步行系统,可分开建设,也可结合起来建设。
扬州骑行、步行等慢行系统建设方面的主要不足有:一是扬州骑行游的自行车种类较为单一。骑行游的自行车,主要包括公共自行车和租赁服务点提供的专门自行车两大类型。公共自行车,只能一人骑行且外观和款式都一样,骑行乐趣比较单一;而后者可以有一些特殊外观和功能的自行车,如两人或三人共骑的自行车、三轮自行车、只有钢圈没有轮胎的自行车等等,增加游客的骑行体验和乐趣。二是全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骑行网络结构。目前扬州专用的骑行道需不断增加,且设施与服务也需完善,要形成一个骑行网络系统。三是扬州的步行系统有待增多与升级,对安全、游憩、无障碍设施需经常检查与及时修补,确保步行通道完全畅通。
3 扬州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设施的优化对策
3.1 增补旅游交通指引标识
现在扬州有许多新的高速公路、城区干道相继开通,也建设了一些新的景区及旅游场所,对扬州旅游交通标识系统,需要重新梳理与加强常年巡查,及时新增、补齐、维护,杜绝景区“最后一公里”无旅游标识牌,扫除各级道路上旅游指引“盲点”。需要将扬州的道路、景区及旅游场所的变化及时上传到导航系统。旅游交通指引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最新化。
一是在所有的距离高速公路出口30公里处以及距离国道、省道公路出口10公里处,设置扬州主要景区名称的标识牌。二是在距离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出口1.5公里处开始设置主要景区出口预告牌,之后每隔500米强调一次,距离出口50米左右设置出口转向标志,多次提醒避免驾驶员错过出口。三是在市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增设旅游交通指引牌,而且要明确、醒目,指引驾驶员最快速、最便捷地到达景区。四是在距离景区最近的1公里处设置景区方向标识牌,指引驾驶员顺利到达景区。五是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出口处增设醒目的较为详细的城市旅游交通指引图;在旅游专线或观光巴士的换乘站台处设置城市旅游交通图,旅游交通图可单独设置,亦可与站牌组合设置;在临近景区的站台及停车场附近,设置景区“游客中心”的导向标志。六是在景区的所有进出口处都设置醒目的示意图,标示该处是景区的哪个大门;在景区的出口处标示旅游专线或观光巴士站台的方位;在景区的进出口处设置触摸屏,至少有中英两种文字和语音,方便游客了解旅游交通信息。七是在县级层面上,建立一套信息完善、功能健全并富有当地县市特色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可分为车辆导向牌、全县导览牌、方向指示牌三类。车辆导向牌即为道路交通指引标识,车辆行驶在通往各乡镇的干道上,都能看到景点的指引;全县导览牌位于乡镇的主入口或游客接待中心;方向指示牌侧重引导游客前往乡村的各旅游点。三类标识牌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在乡村区域,规范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的视觉设计,如颜色、尺寸、文字、形式、图案等。八是在扬州旅游的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中,提供详细的旅游交通指引服务,让游客及时、便捷地获取到所需信息。
3.2 加快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服务提升
根据游客的停车需求来合理规划与建设扬州的景区停车场,数量适当,方式多样。一是在主要景区附近继续新建和扩建停车场,以减缓高峰期停车难。新建停车场的选址应注意其服务半径,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泊车者期望步行时间为5-6分钟以内,距离为200米以内,最大不宜超过500米;注重停车场景观设计的艺术化,与景区自身特征相吻合,使之融合成景区的一个能够体现“门面”的景观,而不仅仅是停车功能;注重探讨能否建成立体化的停车场,如采用地面机械、地下停车、停车楼等形式,以增加车位数;注意保护环境,采用环保材料,地面采用网格,既可泊车,又可种草,建设生态停车场。二是旅游高峰期可在景区附近的非机动车道上临时免费停车,且有交警管理与引导,但决不允许在机动车道上停车,因为这样反而会引起景区附近道路的不畅;节假日继续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位,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和小区开放停车位,对周边单位的空地采取分阶段租赁的办法,以增加游客临时停车位。三是在景区停车场周边500米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增设停车场的位置标识牌、引导标识牌,指引驾驶员快速找到停车场。四是实现停车场内人车分离,调整大小车的车位比例,科学合理地设置出入口。根据规定: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置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距离应大于20米[4]。五是一方面鼓励自驾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例如乘坐公共交通的游客享受更低的优惠票价;另一方面,鼓励更多大巴在旅游高峰期即时接送游客(在外停车),缓解景区停车压力。六是进一步提高停车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设计并运用景区停车智慧系统,该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将电子收费、停车诱导、安全监控与紧急状况处理等综合起来,为游客车辆进出与停放的安全、有序、快速、科学提供智能化的保障。七是加强停车场的人性化提示服务。例如,梅雨季节重视雨天安全引导服务,酷热天气提醒游客车辆遮荫服务,冬季做好车辆防滑提示服务。八是注重景区非机动车的停车设施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场也要设置位置标志和导向标志,为越来越多的骑行游客的停车提供精致服务。九是加快乡村旅游点停车场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建议免费停车,以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乡村旅游项目。
3.3 完善游客换乘中心与旅游专线
一是让旅游专线真正“专”起来。合理设计旅游专线的线路和停靠点,旅游专线应仅停靠几个重点旅游场所,其它地点不设站台,只为游客服务,去除其兼有的市民公交职能,这样可缩短旅游专线运行的间隔时间。旅游专线交通工具应多样化,包括大巴、中巴、SUV、小轿车等,但都须有旅游专线营运资质,这样游客就有了安全的可选择的余地;运费可采用差异化,大巴和中巴车可免费,选择SUV、小轿车的游客适当付费,但运费不能太高。专线交通工具应做到干净、美观、舒适、便捷。
二是提升扬州外围换乘中心的使用率。除了要加快完善已经建好的四个外围换乘中心的设施和功能外,建议在328国道扬州东入口处规划建设一个外围换乘中心。这些外围换乘中心是外地游客进入扬州的“第一感知”,所以,不仅旅游服务功能应综合齐全,例如换乘功能、大型购物功能、文化休憩功能、加油功能、餐饮娱乐功能、网络服务功能、医务室、特殊人群专用区等,而且建筑装潢应注重艺术化和扬州特色。往返于外围换乘中心与市区之间的旅游专线班次数量,应能满足游客的时间要求,不能间隔太长,班次多少可根据淡旺季调整,但绝不能让游客到达外围换乘中心后等很久才有专线班次开往市区。政府出台政策和措施(例如,换乘中心免费停车,换乘旅游专线的游客购买景区门票和住酒店享受打折优惠),鼓励外地自驾游和旅游大巴将汽车停泊在外围换乘中心,换乘旅游专线进入市区,以大大提高扬州外围换乘中心的换乘效率和使用率。
三是完善扬州对于自助散客游的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的设施。在西部客运枢纽增设新的旅游专线线路和旺季时增加各线路的班次,开通扬泰机场和汽车客运东站开往市区的旅游专线,减少专线的循环时间。在汽车客运东站增设扬州旅游交通标示图,维护和及时更新扬州站场已经设置的旅游交通图,在站场设置用于专门标示旅游专线的标识牌,不要与公交线路放在一块标识牌上,减少游客的交通信息干扰。进一步完善扬泰机场、西部客运枢纽、汽车东站的落地自驾租车和共享汽车服务,确保游客随时有车可租、有车可享。
四是完善市区内的游客换乘点的设施。市区内所有3A级以上景区的游客中心都应设置该景区与外界交通连接的换乘标识牌;对于入口与出口分开的景区,在出口处应设置游客换乘标示牌,出口处需标明旅游专线或漫游观光巴士站台在大门的哪个方位。在扬州市区内的主要酒店、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等处,应设置游客换乘标示牌,换乘标示图可由旅游局统一设计与规定,但标识牌的大小和外观,各旅游场所根据自身特色来制作和安放。
五是完善城区漫游观光巴士的运行。应重新设计目前在城区开通的漫游观光巴士的线路,停靠城区大多数景区、酒店、旅游购物、文化休闲等场所,而不仅是几个重点旅游场所,其线路上的站点应能与旅游专线上的主要站点连接起来,以便游客在两者间相互转乘,增加漫游观光巴士的班次。这样游客从外围换乘中心或从客运枢纽换乘旅游专线到达城区,可转乘漫游观光巴士,游完想去的旅游场所后,在连接站点再转乘旅游专线,回到外围换乘中心或客运枢纽。这样一来,在设计旅游专线停靠站点时,就只需考虑几个重点旅游场所,大大缩短旅游专线的班次运行时间,提高旅游专线的游客周转率。扬州旅游交通体系得以重构,其包括:一是游客从客源地到扬州入口或客运枢纽的交通,即旅游外部交通,由自驾、旅游大巴或社会公共交通承担。二是游客到了外围换乘中心或客运枢纽后,换乘旅游专线进入城区。三是游客到了城区,可转乘漫游观光巴士,游玩更多旅游场所。游玩结束后,按逆方式返回到客源地。
六是提升旅游换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经常培训和教育换乘场地的工作人员,让他们熟悉扬州旅游及其交通等方面的信息,热情待客、主动工作,提高外语交流水平。制定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规范换乘工作人员的行为。工作期间应统一着装,佩戴工牌,仪表整洁得体。杜绝岗位上无人在岗的现象。鼓励旅游志愿者到换乘场所进行答询与引导服务,在大的换乘中心可设立旅游志愿者工作站(点)。旅游专线和漫游观光巴士的驾驶员,不仅需有驾驶证,还需取得旅游局核发的旅游服务上岗证。培训酒店、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场所的前台或门口引导人员,保证他们能够进行准确的换乘答询与指引服务。
3.4 大力发展旅游慢行系统
建议扬州将骑行和步行结合起来考虑与规划,建设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慢行系统。全市区要一盘棋,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建议先考虑在全市3A级以上景区、度假区、休闲公园内增设骑行绿道、游步道等慢行交通,在大运河沿岸、廖家沟沿岸规划建设骑行与步行相结合的慢行系统;然后建设几条横向的慢行系统,例如盐阜路、万福路、328国道等沿线;最后,通过绿道、廊道等将这些慢行系统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全市区相通的慢行系统的网络结构。同时积极打造环邵伯湖、环高邮湖、滨江及其它滨水的慢行交通系统,强化扬州休闲旅游的慢生活。
每条慢行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节点和通道建设,节点是指服务点,通道是指专用慢道。服务点应设立自行车停车场、车辆交接区,要有厕所、无线网、医药箱等设施,有的还需设有小型就餐场所和商品售卖区。服务点需要设置相关的图形、符号等标示牌和安全警示牌,配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知扬州旅游信息的工作人员,能提供租车、咨询、餐饮、简单医疗、安全保障、商品买卖、开水和行李托管等相关服务。慢行通道应是兼具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线性开敞空间。通道的选址应遵循安全性、便捷性、连通性、生态性和经济性原则,优先选择绿道。在途经主要村落、景点、路口要设立标志。慢行通道应配置安全应急、环境卫生、游憩休息、无障碍等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行动受限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