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2019-02-26何彦霏
何彦霏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传播是保障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边疆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间意识形态交汇、渗透和争夺的复杂区域。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效认同,内化为日常实践的指导原则的现实要求,是牢牢掌握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应然之举,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一、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涵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对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则指传播主体运用传播媒介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给社会成员的传播实践活动。边疆民族地区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区域,具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和明确的传播目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指党和国家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运用传播媒介传播给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以达到群众的接受、认同和践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其中,约有37个少数民族,4200多万人口居住在我国边疆9个省区。①《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状况与特点》,https://wenku.baidu.com/view/f5f962055fbfc77da269b1df.html边疆民族地区是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门户,是捍卫国家主权,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前沿阵地。研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而民族界限是制约民族团结的直接因素,民族界限实质是民族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界限。“意识形态具有整合各阶层利益和价值观念的作用”③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整合各民族之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方面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和矛盾,打破文化界限。另一方面,凝聚文化共识,强化“五个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文化融合,最终达到促进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目的。
2.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马克思曾指出: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意识形态作为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政治软力量,为构建政治制度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体系。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企图利用诸如“泛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各种泛民族主义意识,搞民族分裂,破坏社会秩序,动摇边疆治理根基,严重威胁边境稳定。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使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理解、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认同执政的合法性,不受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主义意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3.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保护屏”。边疆地区的安全无疑是国家安全的焦点,意识形态作为一条隐性的思想防线,深刻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边疆民族地区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西方敌对分子大肆宣扬“平等” “自由”“人权”等文化思想,企图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通过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来威胁国家安全。同时,边疆的宗教问题也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入,厘清宗教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在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安全筑牢文化思想防线。
4.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助推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大讲话读本(2016)》,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兴。“意识形态为社会经济发展或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助力器。”③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筑牢当地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
受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渗入西方文化价值,国内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变革与矛盾,以及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陈旧
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是指传播者在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及思想观念,是指引整个传播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内在保证。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传播的烙印,忽视个体需求的灌输性传播和缺失情感因素的生硬化传播影响和阻碍着现代传播理念的实现。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灌输式的传播理念主导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虽然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具有强制教化式的灌输性传播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偏离了传播初衷,忽视社会实际和群众需求,很难得到有效认同。与此同时,缺失传播艺术和传播魅力的生硬化传播理念,往往忽视受众者的情感体验。在传播中,一些传播者依旧延续传统传播理念,刻板传授,忽视群众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强调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微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传播信息的时代),不管不顾传播中的情感因素。长此以往,主流意识形态非但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得一些群众产生反感情绪,出现排斥心理,严重阻碍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传播主体不足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总体数量以及个体的理论修养、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质量和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以及少数民族精英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是传播先进思想、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事实上,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并不多。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落后,文化发展水平偏低,加上本身底子薄、起点低,很难吸引内陆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本民族毕业的优秀人才也不愿意回去,形成本地人才留不住,外来人才不愿留的现象,传播主体力量薄弱。据统计,各民族省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的地区只有内蒙古、新疆、广西和云南,而贵州、宁夏、青海、西藏则处于全国末位。①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8~70页。基层党组织中党员干部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力量,主要由少数民族干部和支援边疆的干部两类组成。一类是少数民族干部,他们虽然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域特色,但这部分人鲜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身的马克思理论专业知识有限,理论修养不足,业务能力不高,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另一类是支援边疆的干部,主要以大学生村官为主。大学生村官为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但是,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不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他们大都年纪尚轻,不少是刚毕业的应届生,实践经验少,社会阅历浅,使传播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少数民族精英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力。但是由于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差异、加之受利益驱使,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容易出现传播偏差。
(三)传播对象复杂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对象所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传播对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直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是民族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石,拥有强烈的宗教信仰是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区别于其他地区传播的主要特点。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都信教,例如, “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都信奉伊斯兰教。”②张熊玲,吴琼:《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新疆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并且,不同民族往往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信仰不同所产生的宗教观念、宗教意识也存在很大差异性,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边疆民族地区传播对象的文化水平高低是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认同和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传播对象较低的文化水平影响和制约了其辨识能力和价值判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无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容易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中了西方敌对势力刻意抹黑和异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圈套,扰乱价值判断,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力。
(四)传播内容模糊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正确性和精准性决定了传播的方向和效果。边疆民族地区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传播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乏对核心内容的深刻解读和理论诠释,解释力不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丰富、理论深邃,是经过检验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际传播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些内容深奥抽象、晦涩难懂,使得传播主体不能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精髓讲清楚、讲透彻。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完成任务,突出政绩,过于迎合受众需求,对内容随意解读,曲解传播内容。二是缺乏内容对现实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有力解释,吸引力不足。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不是束之高阁,脱离实际的“悬空化”内容,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诠释,内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但是在传播中存在内容千篇一律,大谈“文件”理论、 “课本”理论现象,缺少针对具体民族问题的针对性解释,缺乏吸引力。三是缺乏相关理论创新,生命力不足。创新是永葆理论活力的源头。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了理论只有依据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命力。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存在只是对已有内容的简单宣传,缺少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为内容注入新的元素等问题,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在传播中,要结合地区特点自动更新这一内容。
(五)传播方式单一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数量的多寡及配合程度是确保传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边疆民族地区大都具有本民族独立的语言和文字,文字和语言不通是阻碍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仍在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大约有130多种,文字有30多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口约有6000万人。①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页。亨廷顿认为:“对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国的武装侵略而是来自外国的思想侵略。印刷品和口头语言比军队和坦克传播更快且渗透更深。”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社会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目前,我国边疆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大都还是以汉语为主,适应民族地区语言特点的多种语言传播在传播数量和传播范围上依旧有限,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东方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语言的传播对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像美国政府主办的广播——美国之音VOA(Voice of America),直接对外宣传美国的核心思想,为影响中国的民族关系,专门设立维吾尔语广播,有针对性地对新疆、西藏等中国边疆地区进行宣传、传播负荷美国利益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国外敌对势力对话语传播方式的争夺和国内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更新话语传播方式。二是主流传播平台单一,传播平台深度融合不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少数民族群众认知水平的束缚,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一些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开会、口号、板报等传播方式上,传播浮于表面,不利于传播的有效推进。与此同时,边疆民族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新疆网民1296万人,内蒙古网民1311万人,广西网民2213万人,云南网民1892万人,西藏网民149万人……③2017年各省网民公布.http://www.sohu.com/a/128211386_583552互联网正逐渐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特别是以网络与数字移动终端结合的新兴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公众号等传播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传播平台亟待更新和融合。
三、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
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先后开展了“一带一路”“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等战略,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从更新传播理念、充实传播主体、细化传播对象、精准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优化传播策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一)更新传播理念
传播理念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灵魂。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理念上要更加注重体现传播价值,融入传播艺术和传播魅力。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传播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有意识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传播是围绕“人”这个核心来开展的,在传播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一切传播活动要围绕群众实际情况来开展。同时,在传播中更要注重人文关怀,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底子薄、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党和国家要加强民族地区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注重人文关怀,想群众所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要坚持情感共鸣的传播理念,做到以情动人。情感作为传者与受者在传播中对信息交流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善用情感的传播理念拉近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减少宣传痕迹,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不仅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讲了什么,而且能够体会、感悟传播内容表达的情感、情绪和情味,在感受和体验中达到传播目的。最后,要坚持尊重文化差异的传播理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民族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正视差异性的存在,理解包容,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
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充实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边疆民族地区要培养一支政治信仰坚定、专业理论素质高的传播主体。从长远来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传播主体数量不足的根本保障。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吸引人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才,使人才“引得进”,更能“留得住”。同时,在现有发展水平上要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充实传播主体。第一,要培养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各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页。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比较了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大,说话、办事的效果更好。要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言行举止,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表率作用。第二,要继续选拔优秀的内地干部支援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要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干部,动员他们熟悉本民族语言、积极投身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有计划的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提高传播效率。在实际传播中,也要注意与群众的互动,切实关心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党群、干群关系。第三,要树立少数民族优秀人物和代表人物典型例子,打造“精英群体”,“意见领袖”群体。少数民族中优秀的典型代表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群众的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他们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细化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整个过程是围绕传播对象来进行的,传播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认同程度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把握传播对象这个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加强传播对象的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提高传播对象的受教育水平是提升传播实效的关键。目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要加强文化教育,继续深化双语教学,提高传播对象的文化水平,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传播对象的具体实际进行“分众”和“分类”的针对性传播。一是实行分众传播。不同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群众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同一问题,由于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在传播中要树立分众传播意识,根据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民族心理特点进行传播,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二是实行分类传播。同一民族中,受教群众与非受教群众、受教群众所受宗教也存在不同,加之群众自身的身份地位、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年龄学历等因素,对传播内容理解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要对传播对象进行分类传播。通过对传播对象进行分众和分类的划分,可以使传播更加人性化、多样化和立体化,提高了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传播对象的精准传播。
(四)精准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要注重以内容为根本进行传播。一方面要厘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在传播中要讲清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结合历史实践讲清楚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以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发展,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使群众不仅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更理解了传播的重要意义,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二是要注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基础,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最新内容,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是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融入各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色,要着力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多采用、选取与当地有关的文化资源充实传播内容,结合民族特色进行传播。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形成了历史上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广西就有镇南关大捷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红军渡湘江等经典红色文化内容,可以将其作为案例佐证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正确性,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故事性、历史性的案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讲好边疆故事,使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内容有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有利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的实现。
(五)创新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有效融入到边疆民族地区之中,被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接受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方式的采用和配合程度。针对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传播方式。一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话语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载体和直接方式,深刻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目前,边疆民族地区越来越重视用民族语言来进行话语传播。比如新疆广播系统开办的公共广播节目159套,用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五种语言播出。①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要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相适应的话语传播,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具备网络思维、熟悉网络话语,找到与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深度互动的途径,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注重构建和更新网络话语,发展微时代话语,完善话语策略,提高话语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创新新兴传播方式,深化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转播,传播方式亟待创新。首先,借助新媒体创新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新兴传播方式。要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探索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的新兴传播方式。例如,可以积极开发电子书、电子报、网络电视,利用“三微一众”(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公众号)等多媒体、智能平台来提高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提高传播实效性。其次,要继续深化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兴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一般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在特定场域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已不能满足现代传播的要求,新兴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线性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多维交流与互动,形成了双向传播方式,提高群众对传播内容的愉悦感和接受度。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要将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兴传播方式融合发展,既要有以电视、报纸、广播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也要有互联网和“三微一众”的新兴传播方式,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立体化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