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实证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分析
2019-02-26刘浩
刘 浩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4)
一、引言
近年来,学术英语领域涌现出诸多针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这类研究多运用体裁分析法解析学术论文的体裁结构与功能,对提高阅读效率及指导论文写作皆有较高的价值[1]10-12。
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学术论文不仅结构独特,而且实证性和非实证性文章在结构上存在差异性,但对该学科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却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尤其针对实证性文章的体裁研究还有待深入。讨论部分作为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篇章结构和交际目的上有其特定的体裁特征,因而尤其有必要分析这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文章运用“语轮—语步”体裁模式,分析了讨论部分作为独立语篇的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学术论文,意在形成对该部分体裁结构的完整认识,进而了解其体裁功能,为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以及学术英语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体裁
体裁是文学、民俗研究和修辞学领域的概念,经由民族志研究者引入语言研究领域[2]34。最初,体裁和言语事件被混为一谈,Hymes认为二者有重合,但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体裁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言语事件中。比如布道,既可在教堂中使用,也可以在教堂外的其他场合使用,因此他主张把体裁和言语事件区分开来[3]。Swales对这种区分提出质疑,认为真正需要区分的不是体裁和言语事件,而是体裁和言语场景:言语场景不同,交际目的就不同,体裁也就不同,体裁是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言语事件的结合体[2]38-42。
在以上概念基础上,Bhatia进一步指出,体裁是以共同交际目的为特征的一组可识别的言语事件,其交际目的能被专业或学术团体的成员识别和理解,并且其目的、形式和功能还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规约性[1]13。可看出,体裁取决于言语的交际目的。共同的交际目的可将一组言语事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体裁,且体裁一旦形成,在结构、语言和功能上会形成一套规约,为使用者共同遵守。
(二)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意在研究特定言语场景中某一体裁的结构、语言和功能,以期获得对该体裁的规约性认识。Bhatia认为,体裁分析不仅需要综合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综合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描述、解释和说明隐含在体裁背后的基本规约或原则[1]18。韩金龙、秦秀白指出,体裁分析不仅涉及文体分析,而且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4]。
学界普遍认为,体裁分析存在两个主要学派,即以J.R.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和以J.M.Swales及V.K.Bhatia为代表的斯维尔士学派[5]。前者认为体裁是一种特定的言语事件,能为特定的言语社团接收,主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观来分析体裁,并且还提出基于体裁的教学法;后者则侧重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来探究体裁的结构及其话语特征。本文认为,体裁分析应该综合两种学派的观点,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理论两个角度去对体裁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其结构和话语特征,而且要分析其功能。
学术论文作为一种体裁,不仅有特定的交际目的,而且其目的、形式和功能也表现出很强的结构性和规约性,已经成为体裁分析的重要对象。Swales指出,学术论文的宏观结构表现为IMRD模式,即引言-方法-结果-讨论模式,并提出CARS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 Model,即创建研究空间模式),用于分析学术论文引言的体裁结构[2]140。CARS模式认为引言包含三个语轮,每个语轮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或意义单位),有明确的交际目的,且都包含一个或多个语步,语步是实现语轮交际功能的修辞策略,具有可选择的特征。CARS模式的“语轮—语步”分析法还被广泛地用于分析学术论文的摘要,且结果表明摘要的结构与论文宏观结构基本相同,多表现为IMRD模式[1]83。
(三)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
杨瑞英认为该应用语言学的学术论文不仅结构独特,而且实证性和非实证性文章在体裁结构上存在差异性[6]。现有的体裁分析研究多采用Swales提出的CARS模式,有的关注文章的宏观结构,如文章的框架;有的关注文章的微观结构,如具体的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结语等。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语轮—语步”分析模式的可行性,而且对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指导作用[7]。
在现有研究中,针对讨论部分的体裁分析却不多。杨瑞英曾对四篇实证性文章进行分析,认为讨论部分有六个语轮[6]。但该研究分析的讨论部分“均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这样的操作有待商榷。首先,结尾部分还包括结语、研究启示、研究局限性等语篇内容,讨论部分作为独立的言语事件,只有分析其独立性的语篇,才能获得对其体裁结构的清晰认识。其次,该研究只涉及四篇实证性学术论文,分析的样本过小,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此外,讨论部分在文中起着解释结果和评价结果意义的重要作用[8]246-250,而现有研究中还没有针对讨论部分体裁功能的实证性探讨。文秋芳等曾指出每报告一个研究结果,接下来都要进行适当的讨论[9]。虽然一些关注学术论文写作的书籍和文章有对讨论部分功能和写作方法进行阐述[10],但这些论述多侧重理论方面,很少有实证性的探讨。
那么,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学术论文的讨论部分有什么样的体裁结构?其在文中发挥何种功能?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希望能对该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学术论文皆选自Language Learning,该刊是SSCI来源期刊根据ISI期刊引文报告,影响因子为1.655。同时,该刊是应用语言学领域重要的国际期刊,致力于语言学习研究,其内容多关注语言学习的基本问题,涉及儿童语言习得、外语和二语习得、语言教育、双语教学等方面。
本文选取该刊39篇文章为数据来源(不包括增刊文章)。根据Brown①Brown认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实证性研究(primary research)和非实证性研究(secondary research)。前者基于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如个案研究、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后者则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以论证、说理为主。提出的文章分类标准[11],39篇文章均为实证性学术论文,符合研究需要。在Swales提出的IMRD模式基础上[2]117,本文将所选期刊的文章细分为四种模式,即IMRDC、IM(RD)C、IMR(DC)和IMRD②本研究中将论文中以局限性(limitation)、启示(implication)、建议(suggestions)等为主题的章节均归为结论(Conclusion(C))。,各模式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Language Learning所发文章各模式篇次及所占比例
为保证分析的精确性,本研究只选取完全符合IMRDC模式的文章,即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各个部分皆成独立的语篇。表1显示,符合分析需要的文章有22篇,占总发文量的56.4%。
(二)数据收集工具和统计方法
本研究运用“语轮—语步”分析法对22篇实证性文章的讨论部分进行了体裁分析。分析过程中,首先调查各实证性文章讨论部分存在的语轮,然后细化分析各语轮中存在的语步,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语轮和语步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量化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处理。
四、研究结果
文章运用“语轮—语步”分析法对22篇实证性文章进行了体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讨论部分有三个语轮,分别为概述研究结果(M1)、诠释研究结果(M2)和推论(M3);每个语轮均包含不同的语步,各语轮和语步及其使用频率见表2。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讨论部分主要有三个功能,分别为概述功能、诠释功能和推论功能。
接下来,本文将对三个语轮及其功能做详细的阐述:
(一)M1及其功能
表2显示,M1的使用频率为100%,说明每篇论文在讨论部分都会对结果做出概述。概述时,一般先需介绍研究的背景信息(M1-S1),简要重述研究的目的、问题、假设或方法等。但M1-S1并不是必要语步,其在文中的使用频率仅为55%。概述的方式有两种,分别为总论式概述(M1-S2a)和分段式概述(M1-S2b),前者主要对结果进行总论,而后者则主要按照研究的问题、假设或其他主题进行分类总结。分段式概述的使用频率高达95%,说明大部分的实证性文章都会使用该语步。
表2 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及各语轮和语步的使用频率
M1的主要功能是概述,陈述的内容多为研究本身的发现,有时也汇报已有研究的结果。M1不仅实现与结果语篇的衔接,而且为下文的分析做好准备,下面从具体实例来看这一语轮的使用:
(M1-S1)In this section,we examine the results of the moving-window and th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asks to determine whether Spanish monolinguals are sensitive to gender congruency and noun animacy when processing noun-adjective gender agreement in Spanish DPs.(M1-S2a)Overall,the results show similarities between late L2 learners and Spanish monolinguals,but not until a certain level of proficiency is reached...(M1-S2b) In particular,intermediates and monolinguals showed longer RTs and lower accuracy in th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in sentences with animate than inanimate nouns...Next,we discuss the findings for follow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study in more detail.(LL 1)
此实例在讨论部分选择使用M1的三个语步:首先,通过M1-S1来介绍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紧接着对结果分别进行总论式概述(M1-S2a)和分段式概述(M1-S2b),并在最后指出讨论过程会按照文中研究问题的顺序逐次展开。
(二)M2及其功能
M2在文中的使用频率为100%,说明每篇文章都会对结果做出诠释。M2包含例证、类比、比较、解释和未来研究建议等五个语步。在五个语步中,使用最多的是例证和解释,其次为类比和比较,进一步表明M2的主要功能是对结果进行验证并给出合理化解释。同时,讨论中可根据分析需要选择适当主题依次进行诠释,或针对总论式结果、或针对分段式结果、亦或针对研究问题进行论证。接下来,本文将对各语步的使用情况做进一步说明。
首先是例证。例证的使用频率为100%,说明实证性学术论文在讨论部分都用举例的方法证明结果的正确性。例证可以使用数据、实例、观点或假设等,这些内容可以来自本身的研究,也可以来自现有的研究。例证时经常使用的短语有for example,such as,as evidenced by,as indicated by,as noted by等。
其次为解释。表2的分析结果表明,解释的使用频率也是100%,是讨论时必用的语轮。解释时常用短语有 due to,owning to,be attributed to,be attributable to,possible explanation等。解释本身也是一种推理,在此过程中,论文会对研究中出现的期待结果或差异现象给出合理性的解释,如:
(M1-S2a)Overall,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repeated practice increases fluency.In itself this is not a new finding,but it is nontrivial for several reasons.(M2-S4)First,transfer and longterm retention were found...In addition,there was a long-term effect...Furthermore,fluency may increase due to planning and attentional resources.(LL 6)
对研究期待的结果,研究者多通过与现有研究或现有理论的对比,找出共同性或一致性,以证实结果的合理性。对比时,多使用be in consistency with,be compatible with,be in line with,be similar to,be comparable to等短语,如:
This finding was similar to that of Murphy and Pine(2003),whose bilingual children’s choices also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their monolingual comparison group.(LL 10)
此外,对差异性结果,在比较其与研究假设或现有研究差异性的同时,多交叉使用其他语轮,如例证、解释,藉此来说明差异出现的原因。
(三)M3及其功能
表2显示,M3的使用频率为82%,这说明M3并不是必须使用的语轮,但多数实证性文章在讨论时,会在诠释的基础上得出推论。这些推论或验证或否定已有的观点、假设或结论。此外,也可能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假设或论证(M3-S3),如:
(M3-S1)The results thus provide corroborating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assertion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motivation are dynamic and malleable and can be either enhanced or diminished,depending on the immediate contex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LL 22)
五、讨论
本文采用“语轮—语步”体裁模式分析了实证性学术论文的讨论语篇,旨在识别其体裁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部分有概述研究结果、诠释研究结果和推论三个语轮,且每个语轮都包含不同的语步。讨论部分功能与其语轮相对应,分别为概述功能、诠释功能和推论功能,其中诠释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接下来本文将对体裁的结构和功能及相关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体裁结构和功能讨论
文章分析结果表明M1是必有语轮,即所有文章在讨论时都会对结果做出概述。这个结果与Holmes及杨瑞英的研究发现一致,他们认为讨论部分必须汇报研究结果(reporting the results)[6][12]。Swales也认为,只有陈述研究结果(statements of result)是学术论文讨论部分必须使用的语轮[2]170。同时,结果也表明M2(诠释研究结果)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结果证实了Selinger&Shohamy的观点,他们认为讨论部分的功能主要是解释研究结果(interpreting the results),汇报出来的结果必须得到解释[8]246。本文的结果还证实,诠释结果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语步,如例证、对比、比较、解释等。
Swales认为讨论部分的语轮并不都是必须出现的,本文中M3(推论)的使用情况似乎是很好的例证。结果显示,有18%的文献并没有使用这一语轮,这些论文在讨论部分只是回答研究问题或假设,或诠释研究结果,并没有在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推论。本文认为,推论是概括化、抽象化的过程,对承接上下文和理论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学术论文中应尽可能使用这个语轮。
为实现概述、诠释和推论的功能,讨论部分各语轮和语步并没有固定的使用次序,只需按照文章的布局对其灵活选择,但不论选择何种语轮或语步,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结果并对其做出可能的解释[8]246-250。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整体而言,讨论部分是整个篇章重要的一环,在文章中起到承接的作用,不仅解释研究结果,而且为推论和总结提供牢固的论证基础。
(二)讨论部分的篇幅
文秋芳等认为讨论部分的篇幅不应该过长,否则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13]331。但本文的分析结果却显示,所有文章的讨论部分均占有较长篇幅,与文秋芳的观点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应用语言学领域内的实证性文章应尽可能利用较长的篇幅去阐释研究结果。尤其是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存在差异性时,讨论部分务必要给出有效且可信的解释[14]。
此外,本文认为,应用语言学实证性学术论文中应该将讨论部分独立成节,不应该将讨论部分与结果或结论部分放在一起。首先,讨论部分与结果部分不同,前者是观点驱动的,主要的功能是诠释研究结果,而后者是事实驱动的[13]324-331,主要的功能是呈现研究结果,所以有必要将两个部分区分开。当然,如果研究者倾向汇报完结果即对其诠释,此时,把“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也未尝不可。但诠释结果前如果还有很多数据要描述,那么就有必要把数据汇报放在结果部分,然后在讨论部分对其诠释,这样处理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10]284-285。
其次,讨论部分与结论部分不同,结论部分主要作用是简要总结研究结果、列出研究的理论启示、实践启示、研究的局限、未来研究的建议等,有许多文章将这些主题列作结论部分的标题,所以也有必要将二者区分开来。但表1显示有六篇文章使用IMRD模式,也就是说,这六篇文章没有独立的“结论”,Dörnyei认为,这样有利于在讨论部分就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但他更建议文章应包含一个简短的结论部分,这个部分可用非学术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10]285。
六、结论
本文选取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权威期刊上的文章,运用体裁分析法分析了实证性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讨论部分具有特殊的体裁结构和功能,是学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对认识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较有裨益,对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阅读和写作也有较高的指导价值。需要指出,本研究主要关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并未关注非实证性学术论文;只分析了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并未涉及讨论部分的语言特征;只关注了一本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并未采集其他国外期刊及国内同类期刊上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后续研究可以抽取国内外同类期刊上的更多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和国外、实证性和非实证性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及其语言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该部分,从而更好地指导该部分的阅读和写作及相关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