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圭峰,人文之峰

2019-02-25袁华

山花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之山题刻峰山

袁华

贵州省文化名镇织金古城中的圭峰山,三面悬崖,形如古代官员进朝时手持的记事笏板,古称圭峰笏峙。

一百多年前,光绪年间平远州(清代织金)新任知州黄绍先登临圭峰,惊赞其“秀甲黔中”,说圭峰足以同他家乡西湖灵隐飞来诸峰媲美。一位来自景如天堂之地的饱学之士,一路走来,他的见闻和感受是真实而深切的。即使后来遭逢动荡局面,继而高楼遮挡,石墙围隔,圭峰仍如丽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美目流盼,秀色难禁。

圭峰之秀,秀在其岩其石。初识圭峰,你会以为她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假山群。其实,这假山群是天然巧成的。大小各异的山石,灵性十足,漫不经心,潇潇洒洒地堆砌错落为层次不同的山体。石形或孤峰挺拔,或并肩而立,或环抱相拥,或高下俯仰,或玲珑剔透,或墩厚圆实,或又如象如驼如羊如兔。神态似蹲似卧似立,欲奔欲走欲倒。岩间时而一洞如斗穿室,时而滴水似线积池。满山榉树高擎如伞的树冠,罩着圭峰秀色。

纵情山水,挥洒胸臆,是中国学人和士大夫的文化品质和千年传统。面对这样一座自然之山、秀美之山,清朝历代知州无不登临关爱。他们无论来自中原,还是江南,先先后后,都把自己的情趣心志,倾洒于整座圭峰山。

他们融情于山,释怀于景,把圭峰山作为一个重要的生存空间。登山一开始迎面就有知州题刻的“岩岩具胆”“万笏朝天”“雨后青光”,赋予处处秀岩形神光色。而其间一岩如卷拱形佛座,上额题刻“观音岩”,下为清初所奉观音。一位知州于此吟哦为官之志“岩前佛放大光明,一滴杨枝露更清。愿得慈航能假我,好从苦海渡苍生。”登山路口,下方一石题刻“通幽”,上方两石对峙,右刻“渐入佳境”,左刻“大观在上”,含蓄曲折,韵律流动,一步一景,景随步移,让人感受到山水园林之美。

沿洋场石阶上至第二重山,果然大观。“一览亭”翼然立于山腰。好个潇洒一览亭!可一览州景,可指点江山,可飞觞醉月。故当时便有州官于亭侧石壁刻诗:“偶消长夏且飞觞,俯仰峰头坐晚晾。蜒蜿藤梢微露月,龙鳞树老欲生霜。近观池水心都静,醉卧花荫梦亦香。一览亭前闭指点,满城佳气郁苍苍”。令人“心都静”的池水便是亭左的“一勺泉”。一知州捆泉下得石穴如斗,引泉注之为池,池水清冽,煮茗味芳,且因池畔怪石嶙峋,题刻为“小蓬莱”,并赋诗道:“石边流水话知音,雅韵天然阅道琴。差幸尘埃无处著,清泉一勺鉴臣心”。以景写意,以景抒怀,心景交融。

从“小蓬莱”往右行经处处石刻,至山腰又是一亭称“醒睡亭”。一知州心智醒悟,浅吟低唱:“醒睡亭前立画卷,公余闲步听流莺。兴酣把酒咨民社,不愧浮生无所营。”后因传亭后山巅一百年古树凤凰茶,若至秋季叶红,州中必有学子中试连捷,故易名“瑞红亭”。当时有诗志异:“广寒新染桂花香,又报红绫赐饼忙。容易一年双告捷,山灵曾此兆殊祥”“龙鳞倚石几经年,华盖高擎万笏巅。见说秋来红满树,朱露天半瑞图圆”。其实这扑朔迷离的传说后面,是清代平远众多知州重教育、启民智,以至人文蔚起,人杰辈出的大背景。仅咸丰同治以来中举入仕官至知州以上者就达百余人,其中尤以丁宝桢(宫保)丁体常父子双双皆为进士、巡抚而名扬华夏。“瑞红亭”左侧,一峰峥嵘,上刻“畏于民岩”,令从政者驻足凝视,以岩为镜,时时自警。

由“小蓬莱”西之“梅坞”,沿“云梯”而上至峰顶,是“乾坤一草亭”,后重修易名为“后乐亭”。亭北峭壁一洞如斗,时有云气吞吐,有知州于洞额题刻“小洞天”,并题诗赞曰:“石室玲珑小洞幽,朗如圆镜挂峰头。千层岚气空中吐,一线天光穴底收。树密喜无斜日透,岩深时有断云留。牟珠未必能逾此,瑶草奇花惬胜游。”云气氤氲,使明艳的圭峰山缠绵秀媚,传神诱人。而洞侧绝壁上“真乐池”“岳峙”“天开图画”等题咏石刻,也是点石成趣,韵味悠然。

千余平方的小小圭峰山,处处渗透着人文追求之作,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精致小品。或凿蹬建亭以登临观景,考察民情,体验兴衰;或种植花卉,以兰为友,以秋菊冬梅为伴,追求人格、廓清心境;或筑莲池养莲花,以花之君子自喻自勉“平远虽偏小,岂可一日无君子”;或题刻山石,以表情言志,不忘民疾,净化欲念;或吟咏山间,询问山灵,与之砥砺,自比“群骨如石傲,君心如山坚”;或登高赋诗,以抒发“安得频来贤刺史,百年休养待民肥”的期盼;或相邀游山中,赏景陶情,共勉共励“往来无俗吏,培养游名贤”。

美哉圭峰!我惊叹清朝平远知州以圭峰为题,所表现的深厚学养、横溢才情和沉着自如的心态。既有出世的超脱豪迈,飘逸旷达,更有入世的关注苍生、以民为本。两百年间,圭峰山留下石刻四十三处,或阴刻、阳刻,或削壁而刻,或凿岩而刻,或依石形而刻,无不出神入化,而诗咏散文达数十篇。把一座自然之山雕琢吟哦成一座园林之山、绅宦之山、文化之山、艺术之山!如果圭峰如玉,遍山的文化沉积就是美玉之辉。玉能生辉,才能叫价值连城。

近来翻阅平远史料,更是深为震动:自康熙初年“改土归流”后,尤其是咸同以来,平远灾害频繁,苗疆百年战乱,以至州城几经毁尽。圭峰山上的那般闲情逸志和洒脱襟怀,那种执着的人文追求,竟是在这样社会环境中实现的!这个环境固然有历史的局限和体制的羁绊,而那些来自文明之地的人们,无不打着这个环境的烙印,但他们在这块蛮荒之境、僻邑小山上注入文明的坚韧,始终保持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且意志百折不挠,不能不令我等动容正视。

道光年间的知州徐丰玉登临圭峰,目睹康熙年间的“一览亭”几经兴衰,倾圮不堪,他毅然捐廉金重修,使来者能游目骋怀,领略平远“山气盘龙”“蓬莱近日”的景象。而正是在一览亭里,他观望书院败落而募资力培,广育英才,邀名士商议而重修州志,开一时人文之风。

同治年间知州陈昌言登圭峰,时值战乱之后,满目凋残,寰环断井,荒原历历。而眼前圭峰胜迹侵蚀于风雨苔藓中。他联想到过去“春秋佳日,浣香池可流觞,笏峙峰可漉酒,灯火万家,稻梁绕郭,摩肩连袂,吟笑成群,其乐融融”的盛况,感叹不已。为使“武从此偃、文从此修”,他致力恢复生产,重振教育,并于圭峰顶“乾坤一草亭”遗址上新建一亭,取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寓意,命亭名为“后乐亭”。他修亭易名的目的很明显:“夫佳胜者人文之光”,即圭峰胜景是城中灵秀,有灵秀才有钟毓,有钟毓才有人才。今天也可以这样理解,风景名胜是人文精神的结晶,它本身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才。为此这位有为的知州乐而不疲,选择了先忧之苦。

同是同治年间的另一位知州钱勋是必须要提及的。他登临圭峰的心境应该异于其他知州。他一腔豪情“东抚还乡拟令威,关心城郭认依稀。亟分表海粟千挽,来垦平阳四草围”、“农垦计足须风教,志乘书成任取裁。坐听田歌惭俗吏,愿观民物共春台”。但可以想知,他徘徊圭峰山间,遥想山东巡抚丁宝桢,感受到肩上的压力。他是受丁宝桢重托前来治理平远的。丁宝桢抚东还乡,目睹家乡艰难困苦,人文衰落,亲上省城商调德才皆备的钱勋赴任平远,救桑梓于危难之中。钱勋不负厚望,借宫保资助,招农耕,护城池,修水利,兴教育,使平远三年大治,从此转折而步入了一个人文兴盛的时期。这是丁宝桢倾情故里的传奇佳话,而实现这段佳话的钱勋,显然是圭峰人文追求史上的一个亮点。难怪他离任时,士绅民众设鲜花香案一路相送。

前面说到的知州黄绍先,虽赞圭峰之秀,但更感叹其“山花零落、草石荒没,壁间题刻、苔藓侵蚀”。他在公余培植旧景,增筑石阶,修“瑞红亭”“以览土物、察民风,而不仅为游观地也”。这位曾三任平远知州的有识之士,对平远胜景很有见地,他认为风景之美,是因为有人观赏,山川之所以成为胜迹,是因为其所处位置优越,有名人光顾。假如把圭峰山移置郊外,又无前贤题赏,圭峰又有何秀何胜?他希望后来者不断培修圭峰胜景,目的是“将山川之灵秀,毓为人才之挺生”。这或许便是“地灵人杰”的含义,人才产生得益于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熏陶培育。平远士绅民众感于他的人文襟怀和卓著德政,而树“去思堕泪碑”纪念。

美哉圭峰!固然,若论历史之久,名气之大,圭峰不可比三山五岳。她所处的平远自蜀汉以来一直为朝廷安抚,彝族统治,代代相袭,直至康熙年间改土归流,纳入清朝一统。而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竟使小小的圭峰山成了一段历史文化的载体。“山不在高,有仙則灵”,圭峰山不高,但其透露的文化灵气,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可谓华夏文化正音。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衰,一种文明不败之根。或因如此,圭峰仍然达到了那个时代人文追求的巍巍高峰!

圭峰本有志,一部形象直观的人文追求之志。遗憾如今已成“断简残编”,秀色仍在,神韵无存。据说,圭峰将纳入人文修复规划,以延续一种文化传统。文明创新艰涩,但仰望圭峰,追思圭峰,圭峰山上那种不懈追求和人文精神,仍然能给今天的登临者以启示和警策。

猜你喜欢

之山题刻峰山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太行之山何崔嵬 岩幽谷隐藏风雷——第十八届《中华诗词》青春诗会侧记
宝仙娜9.2声道/JBL卡拉OK系统 赣州九里峰山私人影院
中华之山!(诗 歌)
拉瓦莱多三峰山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黄公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