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前慎思”促专业修炼
2019-02-25
伏口镇中心小学位于娄底涟源市西北部边远山区,归水河畔。学校一直以培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本路径,基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力打造高品质课堂。特别是学校的数学组,以“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为平台,用“课前慎思”带动专业修炼,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引领老师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由“训练”到“修炼”不断迈进。
凸显主题
学校要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培训是重之中重。学校曾用一年的时间不断地“请进来、送出去”,想通过培训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师们在培训中,听讲座时深受触动,甚至很激动,但回到课堂仍然“一动不动”。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路径,突破老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呢?为此,学校教研团队向市数学教研员王丽燕老师取经,并确定成立校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以市级名师工作室活动为蓝本开展扎实的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教学是老师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讲,把课上好,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极追求。数学组老师们认识到,一节好课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从课前慎思开始的。课前慎思要求研究学科本身,研究学科教学,当然还要研究学生。只有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产生。事实上,研究恰恰是老师们的短板。数学组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凭经验或者找现成的教案,或者对几个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剪辑处理。而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缺乏系统性,更谈不上有个人的风格,学生不喜欢学,老师自己也不满意。为了提升老师们的研究水平,打造高品质的数学课堂,学校数学组把校本研修主题锁定在“课前慎思”上。
重在“三教”
“课前慎思”重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其中,“教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与核心,不仅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也聚合教学系统内其他诸多因素而发挥作用。因此,想清楚教什么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课前一定要慎思。“怎么教”就是指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达成教学目标。“怎么教”没有固定的程序,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授课班级,教学是以讲授接受为主,还是以启发发现为主,当然需要慎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这个问题很容易把老师带上阅读之路。老师们得多读点书,才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基本规律等角度解读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内容时,四年级组数学老师作了如下的课前慎思:“鸡兔同笼”这一古代名题被各种版本教材选入作为教学内容,它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到底有哪些呢?经过思考,老师们达成了共识,教学“鸡兔同笼”不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以这个教学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对“受到何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这个问题,每位老师提出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主张渗透画图方法解决问题,有的主张突出猜测与尝试,有的主张渗透方程思想,有的则主张凸显模型思想……老师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时,吴买花老师提出,“模型”是最基本的思想,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模型的力量是值得研究的。在此基础上,吴老师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再次组织老师们研讨,并推荐了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与教学》中提及的“双轨迹模型”。波利亚用“作正三角形”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这种模型:已知线段AB,求作三角形ABC。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找到一点C,使点C到A、B两点的距离均为AB的长,做法是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则所求点C必定在这个圆上;再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则所求点C必定也在这个圆上,于是两圆的交点即是所求。基于这种模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相当于寻找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对象。这时,列表法的价值就凸显出来。利用一张简单的表格,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上手,在满足条件一(如鸡兔共10只)的所有情况里,寻找满足条件二(如脚共有34只)的数据,这个过程恰恰能带领学生从代数的角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而这种理解的价值远远大于解方程或方程组本身。显然,这种课前慎思是高质量的,这种有益的思考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益在课堂
“课前慎思”的主要流程是先由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商定研讨内容,然后由每位上课老师针对这个内容完成课前慎思,最后数学组老师们通過交流,确定一节课究竟教什么、怎么教。
例如,整理与复习课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常给人“炒现饭”的感觉。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数学组老师以“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复习”展开了课前慎思。老师们想到的是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这里,“联系”既是目标,又是方法。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呢?老师们通过慎思发现,可以先示范引领,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建立联系,然后自己发现并主动找到联系。下面这个教学片段就是基于课前慎思进行的实践。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图形(课件出示),如果要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分成哪两类?
生1:可以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圆柱和圆锥属于什么图形?(生:立体图形)这两个立体图形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有联系呢?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用联系的方法整理和复习圆柱与圆锥的有关知识。先说圆柱。从圆柱中,你能想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生2:圆!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
师:不错!你的确将立体图形圆柱与平面图形圆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当然很好,如果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联系那会更妙。举个例子(课件动态演示),我想,这个圆柱慢慢地变矮、变矮,最后变成一个圆;或者,我想,很多张这样的圆形纸片叠加、叠加,变成圆柱。这种联系就更奇妙啦!像老师刚才这样,我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这两个立体图形,你能联系到哪些平面图形。联系越多越好,越巧妙越好!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生3:我联系到长方形,沿着圆柱的高展开,它的侧面是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有意思的联系!继续!
生4:我们沿圆锥侧面笔直剪了一刀,展开以后是扇形。我们由圆锥联系到了扇形。
生5:我们发现,沿着底面圆的直径切开圆柱,横截面是长方形,圆柱与长方形有联系。
生6:你们看,我用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圆柱与长方形的确有联系。
生7:用一张长方形纸可以旋转出一个圆柱。师:联系越来越奇妙了!(课件出示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你说怎么旋转?
学生描述,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长方形旋转成一个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4厘米的圆柱。
生8:还可以旋转成一个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8厘米的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吗?
学生意见不一,最后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用较长的边作半径旋转而成的圆柱体积更大一些。
……
实践表明,这节复习课通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将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合。更为可贵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挑战的过程,空间观念也因此得到培养。
就這样,数学组老师们坚持一节课一节课地做课前慎思,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慢慢地,课前慎思成为老师们的教研日常,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喜欢数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能上优课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成长。他们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执笔:陈善桂,吴买花,谭雪飞,罗志昂,罗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