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研究*

2019-02-25申俊龙

医学与哲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隐性个体

曾 智 申俊龙

①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1]认为,中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神韵正在于它具有“可以意会,难于言传”这种特性。他指出,中医的核心观念在于“意”, “中国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的确,“医者意也”,中医的神韵正在于“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所以说,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就是一座伟大的“隐性知识”的宝库。

1 中医隐性知识的含义

在过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在传承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独特知识体系,中医辨证施治过程蕴含了中医专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因而缺少广泛的临床实践和专家指导很难体会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事实上,无论是“医者意也”,抑或是“意者医也”,这其中的“意”就能彰显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神秘性”。

首先,“意”是中医学理论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理论构建的依据具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而其实践探索或者实践证明又采取的是极具个人化的内证实验的方式进行说明;其理论解释则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即将自然界的“大宇宙”和人类个体的“小宇宙”加以同构分析。另外,即便获取、吸收和消化由个人直觉领悟所形成的中医学理论,也并非能提供一种外化的客观性的实验证明过程,而是和其形成的过程一样,需要个人产生内证式的领悟。李时珍在其著述《奇经八脉考》中有句名言“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2]这里的“内景隧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经络”,“返观者”是指一个通过修行内炼而真气充盈通达奇经八脉的人。概而言之,要懂得经络的奥妙所在,只有那些修行内炼成功了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证实验”的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中医学理论。

其次,“意”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要形式。“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故意神存心手之际,意析豪芒之理,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3]这就是说,中医医家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救治时,一定要做到专心致志,心领神会、心意相通。而且,“意”在中医临床中还代表一种灵活性,即针对不同的病患应该做到辨证论治,善于用意。正如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方》中所言:“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可以旧方医疗。”[4]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能够根据病患的病情而灵活辨证施治,绝不能拘泥于经典,墨守成规地套用某些现成的方药,而是要做到知常达变,灵活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的确,在临床实践中,无论脉诊之意还是用药之意;无论针刺之意还是医案之意,其无处不体现中医临床思维中“意”之灵魂所在。

借鉴西方现代知识管理中有关隐性知识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中医理论之“意”还是中医临床之“意”,都充分反映作为“技道融合”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知识中其绝大部分的知识是符合波兰尼所提出来的隐性知识之界定与区分标准。中医知识是一种具有突出“隐性知识”特性的知识体系,是一座伟大而卓越的隐性知识宝库。据此,中医隐性知识可以界定为:“中医隐性知识是中医学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为个体所拥有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述以及传授的知识和体验,主要包括理论认知方面的中医隐性知识(即中医经典中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技术操作方面的中医隐性知识(即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运用到的、难以用言语表述出来的知识)。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分析的中医隐性知识更多的是医家个体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隐性知识。”[5]

2 中医隐性知识的特征分析

作为一门独具特征的传统医学,中医学蕴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号称“一座隐性知识宝库”。但由于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取象比类”、“以言立象”等思路,导致中医医者个体隐性知识有着与其他隐性知识不同的特征。

2.1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具有个体内在性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科学,其知识的获取过程及存在形态似乎很难彻底消除其个人的因素。因此,学习中医比学习西医要难得多,学习西医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学习中医则需要个体借助自身的感觉器官、直觉思维和体悟等来认知与诊治疾病。这种内在的心智模型完全依赖于个体,正如野中郁次郎和斯滕伯格也都将心智模式看作隐性知识的重要构成要素[6]。这种个体内在认知所形成的中医个体隐性知识既是一种个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顿悟或者直觉所获得的个体经验,又是一种与医者个体无法分离且很难以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感悟和体验。

2.2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具有不可充分表达性

西医在更多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是“规范性知识”,非常注重诊治过程中标准的探索与确定;中医在更多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是“个体内在性知识”,中医医者即便研读同样的中医经典,在结合其临床经验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悟,所以,中医非常注重诊治过程中的个人体悟和中医知识的内化。这种用心领神会的方式所形成的个体隐性知识往往很难进行充分表达。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很难加以充分表达或者不可充分表达,并不是不可表达,因为它可以通过内居方式模糊地表达出来。

2.3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具有文化依附性

美国学者Hamel等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实践情境和社会关系之中,它具有很强的情境和历史依赖性。”[7]中医个体隐性知识也和其他隐性知识一样,总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语言符号、概念、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也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8]。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其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及特殊目标情境。一方面,中医知识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特征,常常运用指示、隐喻、象征的语言来分析和论述。就如同《黄帝内经》在描写“四时脉象”时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解析,“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另一方面,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必须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定的文化情境才能更加稳定、持续地发展和传承下去。所以,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文化依附性要求中医传承过程中师徒之间拥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信仰、语言符号、价值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

2.4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

中医个体隐性知识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触发的,也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加以展示,只有中医医者亲临具体的情境(接触到患者)才能全面把握隐性知识的真正含义。因为中医医者在针对每个不同的疾患病人,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都体现较强的个体性和针对性。即便某些方剂的使用和方药的配伍,一旦与某些特定情境相分离,其理解就有不同,意义往往也会产生失真[9]。中医传统的师承模式一直倡导的是身教为主,言传为辅的教学方式,就是师徒处于同一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模仿师父诊治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将师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个体隐性知识[10]。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情境依赖性主要指的是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总是与某些特定的情境(如某些特定的任务或者特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是认知主体对这些特殊情景所产生的一种直觉体验和感悟[11]。

3 中医隐性知识形成的缘由分析

3.1 中医隐性知识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投影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是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在认识生命现象时也必然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中医隐性知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投影,它以中国传统哲学中自发的辨证论思维和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来构建其基本理论体系,如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等[12]。

3.1.1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知识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无论中外,人类先民在探寻生命现象时都采取了具象型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原质认知世界和认知生命是当时世界各种族、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之流行文化,其初始思维都是具象性所致[13]。在这些古代文明中,唯独中国文明与文化下诞生的中医学既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各种文明所诞生的医学有着深刻的不同,其理论根基——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五行具象之特性来分析人体的脏腑、形体、经络、情志等组织器官和身心活动,构建了以五行对五脏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和天人一体、相生相克的个体生命系统,并以此来指导个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这种具象性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就是隐性知识最初的根源之一,其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实践者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阴阳之道被看作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4]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医学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特有的思维方法,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阐释个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并指导人们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既根植于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又从生命现象本身及疾病的防治角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对生命现象的高超智慧和觉悟。这种智慧和觉悟从一开始就带有超越语言的特性,是很难用语言来加以描述的,也很难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分享,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

3.1.2 以“象思维”为核心的中医知识

“象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源头,它是指运用带有形象、直观、感性的符号或者图像等“象”工具来探寻和阐释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通过象征、类比、隐喻等手段把握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易经·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15]。中国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指出,“营天下而皆‘象’矣”。由此可见,“象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

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医学也蕴含了丰富的“象思维”,并且将“象思维”运用到了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治手段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象思维”,即比类取象,中医亦不例外[16],而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思维形式,其涵盖并体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变易、中和、虚静、直觉、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

“象思维”作为中医思维的核心,从而导致中医理论成为了以“象”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体系。由“藏象学说”中“藏象”之名便可知道,中医是以显之于外的“象”来分析和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各种现象或者征象,即所谓“执其功见其形”。中医学理论基于中国传统医学古代解剖学的思想,结合“象思维”对生命现象及其机理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将“心”描述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所描述的“心”与建立在现代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所描述的“心”似乎差异很大,在中医学里,心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解剖学形体上的身体器官,而是个体生命中一系列生理现象和机能在人脑中所形成的综合之象。中医学正是通过对人体各种表象的直接观察,然后效法自然界的各种外显之现象进行归纳和描述。这种基于“象思维”对个体生命现象的认知和阐释尽管可以通过隐喻、取象等方法来传递和分享给其他人,但仍存在难以理解、难以言说和难以表达的特征。

3.2 中医隐性知识的形成是“内证”文化的体现

中医学既是一门形而上的学科,又是一门形而下的学科,其本身就体现了“阴阳”两面。就形而上而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一些难以言说、无法用逻辑命题进行表达的神秘之物;就形而下而言,也许很多人不太好理解,毕竟在中医学里没有西医学理论中那样广泛存在的各种实证实验,也没有西医学所拥有的现代医学解剖,但这并不能说中医学就完全没有实验,中医学也有许多很精深而细微的内证实验,成为了一门形而下的学科。只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在于:中医学除了分析、探寻和治疗人的内体,还会从人的“精、气、神”的角度进行诊治,比如说五脏六腑、经络穴位等,这些都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医“内证”实验的结果。这些形而下的内证实验不能像西医学那些形而上的运用小白鼠实验那样可以言说。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无论其所依托的中国传统哲学背景,还是其自身的“内证实验”及临床感悟,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

由于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之上,其西医理论是源于实验才提出来的,因此,一些抨击中医的学者就认为,中医无论其理论还是其诊治技术都是没有实验基础,所以不科学。对此,中国学者刘力红在其《思考中医》一书中提出了强而有力的看法。他认为,中医学作为世界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理论构建和临床技能的探寻只是一些古代先民的理性思考是不可能实现的,其肯定是理性思考和实验研究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果。但中医学理论构建和技能探寻的实验研究不同于西医的实验,中医学的内证实验是一种直接在理论构建者自身内部所进行的精微而深入的实验。在上古医学的传说故事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种从自身口尝鼻嗅、体味心识入手的认知百草之药物属性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所以说,这种源于实验者自身的内证实验是中医学认识个体生命现象和天人、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

所以说,中医学的神秘正是源于内证实验这一系统、细微而精深的探寻生命现象的方法,只有真正理解中医学的“内证实验”才能深入认知中医藏象、气化、名门、经络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也因为如此,正是这种“内证实验”使得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表现出难以言说的特性。

不难发现,就知识的特征而言,中西医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医在更多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是“集体规范性知识”或者“显性知识”,非常注重诊治过程中标准的探索和确定;而中医在更多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是“个体内在性知识”或者说“隐性知识”,中医医者即便研读同样的中医经典,在结合其临床经验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悟,所以,中医非常注重诊治过程中的个人体悟和中医知识的内化。所以说,中医是一门“技道融合”的中国传统技艺,它既有“器”或者“技”的一面,又有“道”的一面。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显性知识,但就知识拥有者来说,其个人性、文化依附性、情境依赖性又是不可回避的。正因为如此,中医的传承长期以来都很强调师徒授受的模式,这种师承模式所倡导“身教为主,言传为辅”的教学方式,就是师徒处于同一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模仿师父诊治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将师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个体隐性知识;同时,师父也只能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才能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分享给徒弟。综上所述,“中医具有隐性知识特征”、“中医学是一座伟大而卓越的隐性知识宝库”。要想厘清中医学中“道”的真谛及其“隐性知识”的核心特征,我们就必须明白其隐性知识形成的缘由,这也是获取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中医学隐性个体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