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2019-02-25韩小玉

医学与哲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案主义工道家

韩小玉 张 猛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1]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儒道释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对于生死问题,他们的认识和主张是不同的,但对生命与爱都有自己独特深邃的哲理思考,具有颇为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

20世纪60年代,英国桑德斯博士建立了第一个名为“圣克里斯托弗”的临终关怀中心,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起步,强调人有死亡的权利;强调患者的生命尊严;强调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充分照顾和整体护理,促进其康复;强调对死者家属的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支持,讨论应对方法,帮助其解决当前困境。

临终关怀的逐渐兴起,其必要条件之一是能够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认可甚至赞许,其次主流文化要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但是“临终”观念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存在一定的对立、抵触,目前还难以被国人所接受,导致临终关怀服务一再遭到了排斥与拒绝。对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进行深刻地剖析,从临终关怀的接受者的心理进行考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1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

1.1 何谓“生命哲学”

何谓“生命哲学”,学者黄玉顺[2]指出,生命哲学须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这一哲学必须对人类生命的存在或者生存问题做出反思;其次,这一哲学必须明确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且将生命作为整个世界固有的基础和根本;最后,要把握这种生命的价值,所依靠的不是完全的理性,而是一种直接的思考、洞察和体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儒家提倡关注现世,道家鼓励超脱世俗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佛教主张超越世界,其伦理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生死的哲学意蕴,表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和观点,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

1.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死观

儒家、道家、佛教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干,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儒家的生命哲学可集中概括为关注现世,死而不朽。几千年中,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独特的入世思想得到了世界的青睐。道家提倡“生死统一,死而不亡”的无为生死观,与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相比,道家崇尚自然,将“道”作为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相对于儒家的悦生恶死和道家的顺应自然的生死观,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生死问题上有其独特的见解。佛教认为,人的生与死永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轮回中,死后又生,生后又死,根据个人生前善恶行为,来世有六种轮回转生倾向,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与天。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生死观念大体上都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生时珍爱生命,避谈死亡,极重生的延续,以生命为本,但当死亡真正的来临时也并不惧怕。具体表现如下。

1.2.1 重生恶死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有“未知生,焉知死”思想,孟子有“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态度,荀子有“礼有三本”的观点,都明显表达了重生、乐生而讳死的倾向。面对死亡,中国人有一整套复杂多样的丧葬礼仪和祭祀风俗,有着一整套符合“仁”与“礼”的完整体系。儒家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希望人能够关注今世,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慎重行事。与儒家不同,道家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生命哲学,道家不刻意地去追求生命中的道义、名利,认为人的生命要比名利地位更为重要,其他的任何价值都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老子的贵身思想,还是庄子的“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都是主张爱惜生命,向生避害。从教义来看,佛教并没有强调生与死孰轻孰重,而是把生与死看作人生的两个自然阶段,不过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佛教对于生还是更为重视的,很显然,无论是为了来世的幸福而强调今世的“善业”,还是为了到达极乐世界,得道涅槃所行的苦修,都是为了现实生活的宁静与幸福,明显表现了珍爱生活、爱惜生命的倾向。

1.2.2 追求生的延续

儒家面对人不可能避免的死亡威胁,强调人在现实中要积极创造“不朽”。儒家崇尚生命,热爱生活,在一生中执着于获取至高无上的道德,追求有益于世的功业,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秉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者,注重子孙家族的兴旺也是儒家创造不朽的另一重要方法,中华民族的传统极其注重家族绵延,以子孙满堂为荣,恪守孝道文化。

而道家认为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不过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有序转化,死亡并不是走向虚无,而是这种转化的回归,死而不灭。

而佛教认为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获得解放前,都要进行生死轮回,但还不仅仅是人的生与死的简单重复,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指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一种不生不灭的精神状态。

1.2.3 尊重死亡的自然法则

儒家重生安死,尊重死亡的自然法则,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儒家并没有害怕死亡降临,相反,儒家多持坦然的态度,对死亡无所畏惧。道家始终追求的是人性的真挚、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崇尚一种自然的生活理念,同样也主张以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念,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欣喜若狂,同样也不要因为死而悲痛欲绝,将死亡当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佛教有“六道轮回”的理论,强调世人因为最后的“业”而在六种世界中永远轮回不已,是一种自然现象。

2 临终关怀的实务叙述

笔者在本科学习期间,参与了山西医科大学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服务地点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在服务过程中,曾接触了许多身患癌症的老年人,与他们进行交流,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方法为他们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本文主要对两位癌症晚期患者面临的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期望达到以下目标:满足患者精神上的需求和尊严的保护;帮助患者缓解身体上的疼痛感;减轻患者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尽力帮助患者实现自己的心愿,从而平静安详地走向死亡。但是在实际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一再遭到冷遇。

2.1 案例1:拒之门外

陈某,男,58岁,初中学历,确诊为右肺癌。平时与妻子一起生活,育有一女,已嫁。自患病以来,患者一直头痛难忍,精神和食欲极差,常因身体不适导致睡眠障碍,排便正常,但是病情逐渐恶化。平时可以自由活动,生活部分自理。因案主一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医,与宁养院的医生经常保持联系,故医生对案主的情况很了解。在宁养院医生的介绍下,案主对义工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未对义工表现出反感或排斥,使得义工与案主顺利建立关系。在顺利接案建立关系之后,主要通过电话、家访的方式与案主进行联系。第一次以义工的身份去案主家里,在没有宁养院医生的陪伴下,案主的态度冷淡了许多,几乎不与我们有任何交流,当我们表明来意之后,遭到了案主明显的拒绝,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你们以后就不用来了,我不喜欢和别人讲,讲了又有什么用”,“人老了,得病了,都是正常的, 谁也不会一直活着……”

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案主坚持拒接义工的电话,拒绝接受家访,导致服务终止。

2.2 案例2:对死亡的恐惧

王某,男,60岁,原发病诊断为前列腺癌,转移到骨。患者的儿子已婚,与其一起居住。患者自患病以来,失眠,疼痛感强,常卧床,不能自理。因案主一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医,与义工接触较多,在宁养院医生的介绍下,与义工建立了关系。与案主通过电话取得联系之后,确定每次家访时间。第一次见到案主,案主的精神状态很不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悲伤情绪:“在之前,我一直本本分分的生活,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开眼,偏偏就让我得了这种病。如今,孩子也成家立业了,不用我再操心,本以为能活着享清福,没想到……”, “真的是该去找老伴了,身体不行了,还要经常住院,还得花钱,也治不好,孩子忙着上班,哪有时间管我这个半死人啊,这人啊一辈子一点意思都没有,唉……”,“人总是要死的……”

在服务过程中,案主的心情低落,对疾病、死亡极其焦虑恐惧,无法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情绪波动很大。

2.3 传统生命哲学的解释

在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服务对象大都认为人必有一死,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回避死亡又极其注重生的延续,所以有意识地掩盖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临终者接受死亡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在上述2个案例中,服务对象面对死亡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恐惧,既有对长寿的向往,又充满了对死亡的抗拒,从而疏离工作员,缺乏交流与沟通加剧了服务对象的消极情绪,如恐惧不安、痛苦焦虑、愤怒厌恶等,使临终关怀服务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就导致临终关怀在我国迟迟“不得民心”,人们心理上的不接受直接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3 传统生命哲学视角下的临终关怀

一个逃避死亡问题的人永远不会真正地成熟;一个不能面对死亡问题的民族也永远不会真正地深刻,也就无法真正地解决生存问题[3]。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向生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很少想到死亡,也不愿意过多地谈论死亡。人们大都受传统忌讳死亡的习俗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触及“死”,不愿意思考“死”,提倡“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理念。人类的社会文化传统总是把主体在长期实践中内化形成的、既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深深植根于脑海中。我们虽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生物学化,但不可否认经世代相传、潜移默化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行为规范必潜隐于人类的显意识或潜意识中,因而时常表现出继承性的进化特质[4]。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且相对稳定。所以在接受临终关怀的文化上,也坚持固有的文化框架,显现出了排外的倾向,导致临终关怀服务者在实务中常会遭遇价值悖论。由于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生死观念以及临终关怀本身的特殊性,临终关怀服务者必须根据价值观而不是知识来决策,并不是简单地推崇干预技术。所以临终关怀在中国的适应,必须结合中国人的思想框架、行为方式,体会临终关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起旧有文化格局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创新,从而推动临终关怀继续发展。

4 结语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是生命体的存活过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们当下此在的活动与感受。在人生的生活与生命两个向度中,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是偏重于生命而忽略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内核就是生命哲学[5]。

临终关怀是对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认识体系的一种冲击,从抵触到接受,是一个艰难而又长久的过程,我们必须要考虑传统生命哲学对临终关怀的阻碍。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从传统生命哲学中寻找突破点,关照传统生死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探索临终关怀本土化的理念及方法,让大众在心理上接受临终关怀,加速临终关怀在中国由嵌入到融合。

猜你喜欢

案主义工道家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漫画道家思想
我要当义工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爱心“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