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维四阶教学模式与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

2019-02-25刘禹辛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德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刘禹辛

(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教育历来都坚持“以德为先”,如杨泉提出“仁、智、廉”行医三条准则,孙思邈开创的“大医精诚”理念,王怀隐坚守“怀拯物之心,救含灵之苦”医道精神,刘完素秉承“济世为良,愈疾为善”医学观,张介宾主张“医非小道”修养境界,吴又可敢于揭露医生误诊误治行为,费伯雄阐述“学医救人,不可谋利”义利观等,这些古代医家的医德观点,为现代中医医德思想树立了典范。中医药类高校是古代优秀文化传承的圣地,高尚的医德、坚实的专业思想、精湛的医术、完善的人格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基石。高层次中医人才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对其专业思想及道德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1]。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医院校专业培养、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更是中医事业生存、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1 中医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乏人”问题暂时缓解,“乏术”“乏德”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医医疗工作者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部分医生医术不精、医疗过失、索要红包等不良行为极大损害患者利益,破坏了医患和谐关系。另一方面,现今的中医药类高校在医德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专门的教育内容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中医教育的引领者,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单纯注重医理的讲授,而忽略医道的传播,如对医生品德修养的要求、学习中医的态度和方法、医生义利观、中医诊治的优劣势分析等这些意识思想的灌输寥寥无几。所谓正本清源,医术医德应当从源头抓起,加强中医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力度,拓展多元化育人方式,将学生培养成“医心诚”“医术精”“医德高”的合格医生,进而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完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既为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提供了新导向,又顺应中医院校专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中医开办高等教育近60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造就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2]。虽然业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但是从目前中医教学来看,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游离于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之外,直接导致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不足、知识接收死板、实践技能差、人文素质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专业思想教育与课程体系脱节

中医学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并涵蓄国学思维的精髓,无时无处不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各科理论知识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德育资源,所以中医类的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差异、认知结构的差异,中医学受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影响,始终在宏观范畴内将有限的人体生命现象、病理特征,放在自然现象中进行同步研究,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近似描绘诠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特有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观念。想要真正带领学生迈入中医殿堂,教师必先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点,将专业思想教育与中医课程特点紧密对接,真正实现发展中医药思维、凝聚中医药人心、塑造中医药人才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西方科学范式的兴起,科学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中医学在科学主义肆虐下,其科学性受到质疑[3]。大部分教师又习惯被束缚于显性课程内容讲解中,即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为主,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隐性课程,以物质环境及精神氛围为主,包括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动态分析及培养教育,致使中医思维被淡化、中医特色被削弱、中医理论和方法被肢解,中医药之路越走越窄,培养的学生走进了“中体西用”的怪圈。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范式的科学体系,是分别根植于两片不同文化沃土的医学。在所属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有与之同步的科学方法论、专业思想作为支撑,如西医院校开设的数理化等基础课程为西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逻辑思维基础和实践研究基础。而目前中医院校中可支撑中医课程体系的研究素材相对不足,现代教学理念与传统中医类专业特点、中医学术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容易弱化专业思想。此外从学情特点来看,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一部分从理科招生,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而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中医思维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自身领悟的学习态度建立等这些隐性教育,这让习惯于数理化逻辑思维的学生突然面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的中医理论感到迷茫,在专业思想形成伊始便受到阻碍,出现厌学、逃课现象,继而恶性延续,对从事中医职业灰心失望,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效度刻不容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到更持久。”[4]通过拓展隐性课程内容,为学生构筑中医类课程相关的科学方法论,从而不受某些不良思潮影响,一方面要坚定政治思想立场和职业道德立场,让学生深化对中医的正确认知,明确中医文化、中医技能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要增强职业自豪感。

1.2 专业思想教育与教学理念脱节

古人的教学理念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根本宗旨。古人所谓的“教”也并非单纯的传授,而是“觉悟”的意思,即通过提高人的觉悟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从孔子的“教学相长”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不难看出古代传统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代教学理念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尤其在中医类专业的教授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任何学科,尤其是医类学科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任何一门课程,尤其是中医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但对于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医德教育的研究却是寥寥,一方面是被忽视,另一方面是欠缺明晰的教学理念,从而淡化了传统医德和专业思想的导向作用。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类专业多为五年制本科教学,除去公共课程以及见习和实习时间,中医理论学习不足2年,随着课时的不断压缩,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中医课程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来适应学分制教育,继而出现了学生重视学分,学校和教师重视课程计划的怪象,而忽视了专业思想培养与道德教育,实际上不仅违背了中医的传统内涵,而且激增了学生的思想困惑,使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不牢固。所以教师的职责除了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正确引导,秉承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俱重、博学与厚德兼顾的教学理念。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凡是学中医的人,都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维有深入了解,否则,他就不可能成长为一名地道的、颇有学术造诣的中医大师[5]。要引领学生挖掘中医药文化优势,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真正实现将专业思想教育等隐性教育融入显性课程内容中,让德智融合渗透更多的“精神养料”,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以适应“创造型”“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2 加强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前期实践,发现二维四阶教学模式集研究性、开放性教学模式优势于一身,既重视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又重视营造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类专业思想教育与课程体系及教学理念脱节的现状。

2.1 二维四阶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二维”是指将研究性和开放性两种教学模式嵌套在一起,实现教学双赢。一方面,学生在接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学会自我教育、主动学习。通过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既能营造踏实严谨的学风,又能培养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教师结合中医类专业特点,开放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及社会实践资源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激情。通过两种模式的嵌套,教师以自身的言行和指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四阶”是指学生经历直观性学练、领悟性学练、分析、应用四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互动学习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丰满。

直观性学练阶段:主要以授业解惑为中心,秉承“筑基精术、育人树德”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讲授环节不仅要系统科学地传授中医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建立医学与人、与文化多向度的交融关系。比如不仅要讲解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还要传播其治学精勤、仁爱救人、不畏艰苦的探索精神及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传承古训、追求新知的志趣,有效将专业思想教育衍化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实现育人效果。

领悟性学练阶段:主要以引导领悟为主线,坚守“匠人匠心、知行合一”的教学行为。要求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些文义古朴的中医疑难问题及理论,要适当开展PBL教学活动及开放性教学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举办系列讲座、读书汇报会等,通过拓展多元化学习途径,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经验交流,使学生逐渐学会思考中医、体验中医,及时关注中医,为学生构建“精诚”的医德医风观。

分析阶段:主要以总结分析为重点,恪循“省察克治,修己为敬”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思想动态进行调查分析,可通过课堂提问、分组竞赛、平时考试(笔试或口试)、课后预留、交流疑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来实现,以便全方位掌握教学效果。通过总结分析,力求寻找中医学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契合点,反省教与学的偏差,纠制学生本性中负能量,彰显正能量,来达到修身修己的目的。

应用阶段:主要以实际运用为主,贯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或开放教学环境(义诊、跟诊、走进中小学进行中医科普宣传等),让学生深入医疗实践,挖掘摄取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充分意识到自身担负着发扬光大中医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博采众方、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

2.2 二维四阶教学模式的价值导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二维四阶教学模式授课之后,一方面,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各章知识要点,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中医文化底蕴,初步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大大缩短了适应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二维四阶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方面可能存在较大潜力,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在传授知识课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身专业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将对枯燥中医理论的厌烦转为对生命的崇尚,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反思肩负的责任,继而为教育改革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及德育一体化探索提供新的生长点。

3 结语

大学生专业思想培养与道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环节,更是未来中医发展的重要基石,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过硬,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对敬畏生命、树立医德、精钻仁术等价值观产生共鸣。研究发现,二维四阶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为日后临床实践奠定牢固的专业思想基础,值得尝试和发扬。

猜你喜欢

医德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