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休闲农业在昆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意义

2019-02-25陈杉艳沈雪梅罗志伟曾国浩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功能

陈杉艳,沈雪梅,罗志伟,曾国浩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043)

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逐步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展开,现已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0 世纪80 年代末,“都市农业”一词首次由上海农业科研机构翻译介绍给中国大陆学者。随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开展都市农业的规划与建设,在它们的示范、带动下,都市农业在中国东部沿海快速城镇化地区和内地大城市周边蓬勃发展,都市农业特征逐渐鲜明,多功能性初见端倪,产业形态与发展模式趋于多样化。目前,国内关于都市农业比较一致的看法: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是以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高效益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内容,昆明的都市农业建设对休闲农业要求尤其迫切。

1 休闲农业概述

休闲农业萌芽于意大利,1865 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1],其服务宗旨在于组织城市里的居民到农村进行生活体检。而真正标志这一新型产业的产生则是在20 世纪中后期,欧美地区出现了具有观光、住宿、休闲、餐饮和购物等多功能的观光农业园,并配备了专职的从业人员进行经营和管理。由于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在国际上休闲农业并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亚洲的日本及中国台湾用“Leisure Agriculture—休闲农业”这一概念。而因为各地的发展规模及模式不同,其相关的名词也很多,如体验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观赏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农业、饭店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其最初形态是观光农业,后来才发展为集观光、购物、体验、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游憩形式,所以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题,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增进人们对以体验为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其特征如下:

1.1 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

在社会经济门类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休闲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1.2 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

一般农业所特有的田园风光虽然有其自然、开阔、壮观的特色,但毕竟较为粗犷和单一,休闲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1.3 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

农业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旅游业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休闲农业则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又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怡情益智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1.4 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休闲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过程协调一致。

1.5 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但在一般的农业和旅游业的项目中,具有物质生产价值的,未必同时具有精神文化价值;具有精神文化价值的,也未必同时具有物质生产价值,因为生产性和可观赏性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于两者兼备,往往为了这种价值而不得不牺牲另一种价值。休闲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休闲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2 昆明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2.1 提高农业附加值的需要

休闲农业既有农业产业的基本收入,又有旅游业的创收功能,使农业生产的运行成为旅游资源。如向游客提供观赏田园风光,参与一些农事活动,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分享农家之乐,感受乡村生活情趣;向他们提供旅游服务,提供食、宿、行、游、娱、购服务,并向他们直销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这样,休闲农业将经营、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农工旅、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每l 元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 元。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0 年底,昆明市共有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919 户(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1 家,省级5 家,市级16 家),总资产20 余亿,从业人员13 442人;全年累计接待770 余万人次,营业总收入8.83 亿元,创造利润1.38 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 600 多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2 万余户农户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2.8 万余个,人均增收近千元;带动农副产品种植面积0.96 余万hm2,农副产品销售收入7.2 亿元。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都市的现代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城乡融合的最可行渠道就是城市居民深入到乡村,了解、学习、体验农村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从城市来的人群与其行为特征以及他们携带的物质和信息也将对乡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融合于交通的行动,会成就一种新型的农业,即以休闲观光为目的的农业。此种农业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农村就业、农村基础建设等提供助推力。因此,建设休闲农业非常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交流。

发展休闲农业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2.3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加快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社会大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昆明市农村的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多种经营不足,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产加销脱节,贸工农不一体,这也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因此,中央一再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是农业领域的延伸。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在改变经济来源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4 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需要

随着农业产业的积极发展,农业的内容和功能不断地丰富。当前的农业除了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生态、教育、休闲和其他社会服务等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对农业多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也要求努力开发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开发农业生态功能首先是出于生态安全的需要。一方面城市专用的林草“绿化带”太少;另一方面,山林、沼泽等生态涵养区也不足以独担生态服务的重任。

昆明市由于人口多、农地紧张、农村落后等诸多原因,不可能像发达地区一样,用高比例的土地来做专门的绿化带“绿地”,而适于采用部分农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扩大城市“绿肺”。要在不排斥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的改善功能、对于废弃物的吸纳功能、对于土壤培育及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功能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某些途径的生态功能开发,得以把优良生态作为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出去。而且这往往是高附加值的,可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5 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总体素质的需要

在加大农村产业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和综合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适当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丰富绿色之旅,对流转、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显著的分流作用。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设施,如:需要住宿、饮食、商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还需要服务人员和导游等等,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况且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大部分在30~50 岁,这部分人往往是处于种地难增收、出门无技术的境地,而休闲农业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平台,而且也可获得丰厚的回报。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 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湖南张家界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近20 万人,昔日许多四处奔波的打工者带着资金返乡办起了休闲农业[3]。

据统计,休闲农业的消费者84%为大专以上学历者,接待和为其服务向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人也带来许多新信息。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消费者群体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服务者的教育和培训功能。实质上,休闲农业的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与岗位要求促使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塑造新农民是一种多赢模式。

3 昆明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丰富休闲农业经营内容

人们的休闲消费是丰富多彩的,市场庞大,从而决定了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根据丰富的市场需求,观光休闲农业要有丰富的供给。

观光休闲农业在经营内容上要开阔思路。如利用果园、花圃、菜园等,开发参观、采食、购买及实际参与生产、加工作业等项目;利用森林、林场开发森林浴、森林游、自然生态教育、森林环保、赏鸟等项目;利用水域资源开发溪边垂钓、岸钓、船钓、潜水、渔村生活体验、溪流生态教育等项目;利用圈养或游牧等开发放牧、挤牛(羊)乳、剪羊毛、捉小猪、抓土鸡、坐牛车、骑马等项目;以农业生产为内容开发温室栽培、水耕栽培、阳光农园、药膳农园、市民农园、亲子农园、自然教室等项目;利用乡村民居等特色建筑开发如自然休养村、民俗村、老人村等项目;利用特有的文化和风俗开发农村民俗文物馆、农村生活、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丰年祭、乡村过年过节等项目;以环保为目的,利用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园、堆肥制作、野生动植保护讲座、萤火虫之旅、昆虫之旅、蝴蝶复育等项目,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成为婚纱摄影基地、写生与创作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老年人活动基地。观光休闲农业还要根据时尚和潮流,开发新颖、别致的休闲项目。

3.2 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观光休闲农业领导机构,负责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是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制定相关法规,使观光休闲农业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观光休闲农业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观光休闲农业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3.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必须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季节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应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摸清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家底,明确开发的重点和主题,因地制宜,形成各地自己的特色基地。切忌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地盲目开发,从而导致各地之间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的混乱状况。

3.4 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经营水平

要把从事观光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观光休闲农业要在行业规则约束下,诚信经营、创新经营,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市民中的美誉度,吸引市民选择观光休闲农业进行休闲消费。要加强观光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要以健康良好形象,与星级宾馆、旅游公司开展品牌经营,连锁经营和合作经营;要牵引教育、科研等单位,在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上发展农学、畜牧、林学、水利、生物等各学科或综合性试验示范实习教育基地[4]。

3.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重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破坏性开发,力戒开发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倾向,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二是科学安排地域环境容量,在旅游高峰期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使其在景区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例如采用低碳节能的交通工具,增加农园小径,供游客行走,鼓励利用废弃物最小、污染最低的生活用品,要求旅游者充分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荡秋千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