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2-25李永席
李永席
(德宏州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德宏678400)
1 德宏州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茶产业是德宏州重要的传统产业,是加快推进全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州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大局,科学研判形势,积极调整思路,紧盯“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主要目标,努力克服产业争地、发展质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和茶农增收困难等多重挑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等带来的严峻考验,保持了茶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到2017 年,全州茶园总面积稳定在4 万hm2,其中:栽培茶园2.37 万hm2,可采摘面积突破达到2.19万hm2,实现毛茶产量2.2 万t、成品茶产量1.7 万t,茶叶综合产值达到27.2 亿元(农业产值5.1 亿元、工业产值9.4 亿元、三产产值12.7 亿元);茶农27.3 万人,实现茶农年人均纯收入1 882 元;古茶园面积1.63 万hm2,产量约2 400 余t,其中栽培型古茶园24 片,面积0.3 万hm2,野生型古茶园分布面积1.33 万hm2。
2 德宏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企业小而弱
全州535 家茶叶加工企业年产销量1 000 t 以上的仅有4 家,且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仍采用落后的作坊式进行生产,发展壮大基础不牢。同时,全州涉茶小作坊1 000 余家,多数自有茶园,并进行生产和销售,是典型的“小而全”,对全州茶产业发展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茶叶品牌杂而乱
全州茶叶品牌“多、杂、小”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虽然已创建50 多个茶叶品牌,但无主推品牌,企业各吹各打现象突出,未能在全省全国形成“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同时,茶叶品牌混杂,如“回龙茶”品牌,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茶叶商标中有10 余个品名在市场上都以“回龙茶”进行宣传销售,导致产品分级混乱,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回龙茶”的品牌声誉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3 茶叶初制厂(所)加工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均
全州535 个初制茶厂(所)有156 个不能正常运转,可运转的分布不均匀,有的密集,有的紧缺,如梁河回龙寨90 户,茶园面积106.7 hm2,共有初制茶所22 个,导致鲜叶供给不足,茶鲜叶价格高;而盈江县0.68 万hm2茶园仅有19 个茶叶初制厂(所),导致鲜叶难卖,茶农收益不高。
2.4 形成规模的茶叶交易场所尚未建立
因全州无专门的茶叶交易场所,缺少产品展示和了解市场信息的平台,坐等生意上门现象突出,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目前全州外销的茶叶价格基本只是其他州、市的2/3,且外销茶叶多数以毛茶初制产品销售,销售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产品效益。
2.5 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由于德宏州茶园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点多面广,标准化种植生产水平不高,加之茶农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使用禁用农药、用药后未到安全期采摘等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多数加工企业小而弱,达不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要求,加工环节卫生条件差,安全生产规范性差,产品安全、人身安全不同程度存在隐患。
2.6 茶叶采摘劳动力紧缺
茶叶采摘季节性强,由于茶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较多,造成茶叶采摘用工紧张。加之近年来雇工成本不断上涨,雇人采茶导致亏本的现象出现,致使部分茶农选择只采摘价格高的春茶,对夏秋茶弃之不采,造成单产下降,影响了产量。
2.7 资金投入不足
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德宏州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2012 年起州财政列入预算每年安排350 万元资金扶持茶叶生产。但由于德宏州财政困难,2012 年、2013年每年只安排了50 万元,2014-2016 年每年只安排了30 万元。加之部分县、市存在拖欠中央、省、州项目资金的现象,导致茶产业发展投入与需求严重不符,制约了茶产业有序发展。
3 德宏州茶产业发展目标
下步工作中,德宏州将以“茶农增收、茶叶增效”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打造茶叶出口基地,全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 年,全州茶园稳定在4 万hm2(栽培型茶园2.37 万hm2,古茶树分布1.63 万hm2);栽培型茶园采摘面积稳定在2.13 万hm2,实现总产量2.2 万t,茶叶精致率每年提高2%,农业产值达到7 亿元,茶叶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的年人均收入从1 882 元增加到3 500 元以上。
4 德宏州茶产业发展措施
4.1 加强种植管理,加快现代茶园示范区建设
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茶叶基地布局,着力推进茶产业向最适宜区集聚发展,目前全州茶叶种植区域覆盖50 个乡(镇),种植面积在0.067~0.133 万hm2的乡(镇)12 个、0.133~0.2 万hm2的乡(镇)4 个,已逐步形成9 个“万亩茶乡”、65 个“千亩茶村”。同时,强化科技支撑,针对全州低效能茶园面积比重大、良种化水平低、采茶工紧缺、茶园综合配套滞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新品种引进、良种繁育、高优茶园建设、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一批科技应用、示范、推广工作,共有30 余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州、县科技进步奖,开发茶叶新产品参加省内外名优茶评比多次荣获金、银、铜及优秀奖。在科技带动下,全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0.487 万hm2,占总面积的20%,完成中低效茶园改造0.4 万hm2,占总面积的16.9%,茶园平均单产达到1 003.5 kg/hm2。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中低效茶园改造,有序改造低产、低质、低效“三低”茶园。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部门推动的方式,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加快改善茶叶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茶园机械化作业水平。全面增加茶园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基地认证面积,建成一批“天上蜜蜂成云,地下家鸡成群,中间千亩茶园,四周万亩森林”的边境特色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区。
4.2 提高加工生产力,提升产品数量和质量
针对德宏州茶叶初制加工以初制茶厂(所)为主的现状,按照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节能化要求不断规范初制厂(所)建设,2017 年争取扶持资金100 万元对5 个初制茶厂(所)进行了改造提升。目前全州共有茶叶初制厂(所)535 个,加工毛茶2.2 万t,产品以绿毛茶、红毛茶、CTC 红碎茶为主,毛茶平均售价19元/kg。其中,加工规模10 t/年以下的占40%、10~20 t/年的占30%、20~40 t/年的占20%、40 t/年以上的占10%,全州现有的4 条CTC 红碎茶生产线条均年产量达到1 000 t。同时,做好产业链延伸,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目前全州获得SC 认证的茶叶精加工企业达到36家,实现精制茶产值9.4 亿元。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先进、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全面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加工。
强化茶叶新产品研发,精深茶叶产品加工、扩大产品包装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和潜力大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茶产业跨界合作,吸引有实力的医药、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应用高科技手段步伐,加快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茶膏、茶粉、茶用品、茶药品、茶面膜、茶保健品、茶化工产品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开发,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德宏州茶叶加工附加值和竞争力。
4.3 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州36 家茶叶企业中,有省级龙头企业8 家、州级龙头企业17 家,年销售收入2 000 万元以上的有5 家。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合作社建立和完善不同形式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已有36 家茶叶龙头企业与144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 840户茶农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涉及茶园面积0.33 万hm2。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目前全州已成立61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 050 户、基地2 万hm2,产茶0.16 万t,实现产值0.8 亿元。
加强茶产业发展与现代种植业、保健养生业、现代旅游业、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连片种植、特色明显、景观秀美的茶园,积极推行茶农+茶企+茶园+旅游+营销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古茶树生态农业保护区、开辟茶庄园旅游观光路线、挖掘茶产业保健养生功能、强化茶产品地标认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茶庄园、打造区域品牌等途径,分门别类规划建设集茶庄园观光、民族茶文化品味、茶叶采摘体验、制茶购茶、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边疆少数民族特色茶文化旅游观光庄园,促进茶产业体系的形成,推动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4.4 积极推动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德宏州茶叶影响力
加强标准化建设,形成了以“梁河回龙茶”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大“三品”认证力度,到2017 年,全州认证无公害茶园2 万hm2、绿色食品茶园0.5 万hm2、有机茶园0.39 万hm2。强化品牌建设,全州已有“回龙茶”、“纵歌”、“香芝”、“孔雀公主”、“德凤”等50 余个茶叶品牌,成功创建涉茶区域公共品牌--梁河回龙茶1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回龙茶1 个、茶云南省著名商标11 个、德宏州知名商标11 个。值得一提的是“梁河回龙茶”,其三标齐全,在云南省实属首例,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进行品牌价值评价,“回龙茶”品牌价值为5.75 亿元。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预包装茶和出口茶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重点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3 大茶类的著名区域品牌,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茶叶产品,推进企业申报国家专利、中国、云南名牌茶产品、著名商标认定,形成品牌多元化协调发展格局。
4.5 加大市场销售力度,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针对德宏州茶叶外销为主的实际(本地年消费不足1 000 t),多措并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一方面,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省外的各类展销宣传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如:已组织16 家/次企业参加中国昆明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12 场次,获奖57 项,期间为带动企业参展积极性,州级财政每年都预算安排了25 万元的茶叶展销宣传经费。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类涉茶活动,吸引国内外企业、专家、消费者关注德宏茶叶,已先后成功举办梁河回龙茶展销及拍卖会、德茶飘香论坛、梁河回龙茶采茶节、梁河回龙茶文化节、中国茶商德宏行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德宏茶叶市场知名度的提升。再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抓好茶叶出口工作,以CTC 红碎茶、绿茶为主的茶叶产品已经稳定的向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出口,2017 年,全州茶叶出口4 920 t,货值1 426.8 万美元,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50%以上,成为全省茶叶出口的亮点。目前德宏茶叶出口未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外方退货、通报、或要求召回的情况,芒市已经两家企业达到出入境检验检疫信用管理A 级标准,能充分享受降低抽样比例、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优惠政策,为下步加大出口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要加强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和“互联网+茶叶”电子网络销售平台,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建设高效率营销队伍。
4.6 积极推动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根据多年来,国家、省、州对古茶树资源普查调查的结果,全州发现野生古茶树居群28 个,分布面积1.33 万hm2;栽培型古茶园24 片,栽培型古茶园面积0.3 万hm2;最古老的古茶树位于梁河县芒东镇小寨子,距今已有1 300 多年历史。为做好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已采取GPS 定位挂牌保护等措施加强保护,2017 年完成的《德宏州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获得2017 年度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7 年梁河县青龙山古茶园被云南省农业厅授予云南省魅力古茶园。同时,科学评估古茶树产茶能力,合理进行资源开发,先后开发德宏古树普洱茶、红茶、绿茶等系列产品,每年干毛茶产量稳定在2 400 t 左右,实现产值约2.4 亿元。基本形成了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4.7 推动三产融合,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造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着力将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连片种植茶园基地,开展茶园观光旅游,全州9 个“万亩茶乡”、65 个“千亩茶村”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旅游开发,如梁河县大厂乡通过连续举办回龙茶采茶节,以“祭祀茶祖”为品牌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游客观光旅游;芒市崩龙坡被评为全省“秀美茶园”,梁河县青龙山古茶园被授予云南省“魅力古茶园”。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批准建设的“中国普洱茶博物馆”,已成为全州茶文化科普、教育、观光基地。以德凤茶厂为代表的一批茶叶企业,将品茶与茶餐相结合,将茶文化赏析与休闲住宿相结合,成功使茶产业在三产领域不断拓展,使茶叶综合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4.8 主推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将茶叶产业扶贫列为全州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的抓好工作落实。目前,全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 万余户4.4 万余人种植茶叶,实现茶叶收入8 175.2 万元、户均收入7 432 元、人均纯收入1 856 元,按2017年脱贫人均标准3 200 元计算,占脱贫收入指标比例的58.8%,茶产业已经成为德宏州重要的扶贫产业。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德宏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向国家、省级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德宏茶产业发展,德宏州政府出台德宏茶产业发展决定,每年将德宏茶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茶产业发展政策、资金扶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