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护理学》课程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9-02-25杨支兰孙建萍乔永丽李春莲麻晓玲孙瑞丽张要珍裴俊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关怀

杨支兰,孙建萍,乔永丽,李春莲,麻晓玲,孙瑞丽,张要珍,裴俊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美的精髓,离开了人文关怀,护理的理论和技能就成了无源之水[1]。护理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与固化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必然和护理专业素质的形成同步发展。将人文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环节)过程中,是实现人文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2]。《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时最多,学期跨度最长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品质)为目标,以段志光教授提出的“大健康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2]为指导思想,课题组对《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全程-全时-全方位”的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确立“全程-全时-全方位”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理念

当代护理学家诺丁斯强调:关怀的能力以及关怀的范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发展起来[3]。因此,为了使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内化与提高,就必须注意将人文教育持续性和渐进性地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全程-全时-全方位”的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理念。“全程”即强调人文关怀教育的长期性。课程教学中坚持从课前、课中及课后全程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全时”即强调人文关怀教育的渐进性。围绕“感悟关怀,学会关怀”的核心教育目标,力争为学生打造“随时随地在路上”的学习氛围,包括学校随时随地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践行。“全方位”即从理论到实践教学,从课程设计到考核评价,从课内到课外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及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2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具体改革策略

统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展集体备课,从理论到实践课,设计融合人性关怀理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造可以展现学生实践人文关怀的情境与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继而挖掘、调动学生的关怀潜能,注重人文关怀意识与能力培养。

2.1 理论课教学

(1)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品质)”为目标,修订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认知、情感及技能三个方面分别增加相应的人文关怀目标。如“能够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其关怀需求”;“能够在护理操作中,应用恰当的语言沟通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怀”等。

(2)设计与改造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对《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人文化设计与改造,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关怀素材,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实例,并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呈现人文关怀。例如在讲到“临终关怀”这一内容时,教师以“国外临终关怀护士的护理日记”为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较真实地体会临终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面对患者死亡时的感受,并用真实事例给学生展现了医护人员如何对患者和家属实施临终关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文关怀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穿插图片、视频、音乐等增加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如在讲到护士的职责时,播放“护士之歌”视频,激发了学生对职业崇高的感悟。

(3)采用叙事教育的方式分享人文关怀故事

人文关怀故事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课前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上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关于南丁格尔的感人事迹。课中,通过叙事教育的方式共同分享与感悟南丁格尔精神。课后,要求学生收集与整理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工作经历,并将自觉践行的经验进行反思、解释与传达,以构建心中理想的职业形象与专业价值观。此外,要求学生留心捕捉身边关于自己或他人的关怀故事,每周至少记录一篇关怀日记,并按自愿的原则与同学分享,增强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经常性地耳濡目染感受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人的相互关怀,并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关怀意识与行为。

2.2 实践课教学

(1)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所感受的关怀和非关怀经验,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会让学生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4]。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5]。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情愫,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另外,教师率先垂范,将心中有病人的护理与目中有学生的教学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在授课以及带教过程中挖掘人文关怀元素,如在冬季操作者手温度较低接触患者之前,应有意识将手搓热后再接触,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做到尊重、关爱患者,以榜样示范的作用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对他人及护理专业的真挚情感和正确态度。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人文关怀教学环境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组织与实施教学。加大真人实做比例,创设人文关怀教学环境,引导护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如将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患者搬运法以及约束带的使用、各种卧位、生命体征测定、口腔护理、鼻饲、注射术、静脉输液等列为真人实做项目。针对患者在具体情境下出现的健康问题,挖掘技能操作中的人文关怀元素,充分将技能操作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每一项真人操作完毕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分别从“患者”和“护士”的角度讨论接受真人操作后的体会与感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此时作为患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3)记录反思日记

每个操作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反思记录自己在操作中如何从仪态、爱伤观念、解释、沟通、关注病人感受、健康教育等细节方面体现出人文关怀;记录本次实验课中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改进计划;记录真人操作中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叙述记录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关怀的故事等。实现“课前-课中-课后”随时都在“感悟-体验-践行”关怀。逐渐使护生人文关怀意识得到强化,实施人文关怀的能力得到提高。

3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改革质量保障措施

3.1 教师充分认识和认可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理念

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学习诺丁斯和华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理论,统一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和认可“全程-全时-全方位”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理念,并不断强化将其根植于任课教师的大脑中,使关怀渗透到《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成为教师的自觉。因此,结合教学大纲每一章内容均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关怀元素,以关怀为基点选择应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按照人文关怀教育模式的理念和要求将人文关怀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3.2 建立《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人文关怀微信平台

为了保证人文关怀教育的“全时”性,建立《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班级微信群和公众平台,将所有学生和任课教师加入群内,可以持续、便捷地进行人文关怀交流。如教师可以把一些课堂上因课时不足无法和学生分享的人文关怀故事或素材,发到微信公众平台,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与感悟;便于学生与教师随时交流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传递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外,还可以实现与学生随时“面对面”交流情感,传递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体验关心的价值,对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3.3 以考核评价为导向,强化和保证了人文关怀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确保人文关怀教育教学改革过程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的考核应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实现全程、全方位、实时的评价与反馈,形成不断加强、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反思日记书写完成情况占20%。主要考核是否按规定完成书写和完成态度如何;②理论考试成绩占40%;③操作考试成绩占40%。要求每一小组学生在每项技能操作学习结束时,按照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项目操作,并录制视频上交于任课教师,反映该组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重点包括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技能操作完成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护患沟通情况及能否较好地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通过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文关怀意识不断提高,人文关怀行为也渐渐成为自觉。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已被教师和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将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让护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魅力[7]。实践证明: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全程-全时-全方位”的立体化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关怀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应用Delphi法重构高职《基础护理学》教材的研究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基础护理学》的应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