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学生角度谈本科第二课堂科研活动

2019-02-25廖万清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第二课堂本科生

雷 岩,张 超,方 伟,廖万清,2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03;2.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03)

当今时代,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每天都在大量更新与延伸,这对作为医疗事业后备力量的医学生来说,无疑是对其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科研素养的核心要义是创新思维,包括正确的科研观念、理性的科研精神,还应具备不断自主学习,能够开拓完善的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1]。对此,各医学高校也不断对医学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科研创新方式进行了积极地探析、研讨与改革。

“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是探析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改革的重要平台。相关研究提示,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是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2-4]。作为依照教学大纲,相对规范标准化的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兼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具备更加灵活丰富的思考特点,也更加突出个性化、趣味化、参与化程度。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多年,将第二课堂科研活动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举办年度本科生论文报告会,不断推进深入化、系统化、完善化,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笔者(雷、张)作为这一教学培养改革模式的参与者,有着最直接的体会。现将经历本科阶段第二课堂后,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效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在这个探索体验过程中反思到的不足与建议进行讨论。

1 深入参与到第二课堂科研活动过程

医学五年制本科的教学需从基本公共课程过渡到基础医学课程,再到临床医学课程。大学期间,医学生面临第一课堂的教学课程项目较多,在有限时间内任务相对繁杂。在第二学年,已经接触、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夯实好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后,对于相对优秀、对科研活动感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相对更适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

两位笔者在第二学年分别对肺纤维化形成、急性氧中毒机制有着较大的兴趣[5],经过向该科研方向的授课老师申请、审批,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首先就是要做好准备,根据课后自主的学习时间与教研室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开展之初,通过阅读该领域的综述论文以及指导老师前期的科研文章,主动了解研究进展,明确课题组科研方向主线,同时根据指导老师的任务与相关提示、指导,找出具有创新点的支线作为自己探索的部分任务,形成简单的预实验思路。与此同时,笔者深入实验室,紧跟课题组研究生,以学习的态度协助其完成相关实验,最终掌握并能独立开展自己的实验课题。首先进行相关动物实验的预实验造模。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造模成功后开始取标本以及处理标本,从而进行后期的正式实验。笔者掌握了蛋白抽提、Western blot等实验技术,并集中大段时间,对多种目标通路蛋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筛选与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实验结果和预期不一致时,不能明确是客观的实验结果还是步骤操作导致的实验失败。一方面向课题组研究生寻求帮助,确保课题实验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将实验结果及时、如实向指导老师做汇报,根据其经验与背景知识,带领着分析已有的实验结果,下一步有计划地重复部分实验操作,以及为深入探求提供新的思路、建议。

2 反思与建议

第二课堂的学生培养类似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也有别于正式的研究生的要求[3],可以说是“准研究生培养”。在亲身参与整体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进展中,笔者从本科生角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因为时间安排差异,笔者很少真正参与到教研室课题组组内汇报,所以相对缺少全面、科学、正确的实验汇报的概念与体验。第二,本科生更多在私下与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这样效率确实相对较高,也能快速得到指导,明确方向,但可能也降低了自主锻炼科研思维的体验。第三,在前期学习实验技术不够有计划性,协助课题组研究生进行其各自实验操作相对占据了较大的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在实践自己课题中去逐步熟练技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学校单一依靠第二课堂这一机制层面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多数学术科研学习的机会仅依赖于指导老师课题组提供,学校给予本科生深入科研研究的辅助渠道相对较少,比如选修课、校内外学术交流等。

同时,正是作为体验过该活动教育培养的研究生,才更能反思其在学员时期的学习成效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提出更好的建议。

2.1 重视自主学习,着重开拓思路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医学本科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本科生更多是一种被动学习习惯,只为学好医学知识,打好“地基”;再者考虑到军校的特殊管理性质,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两者教学管理部门不甚接触,传递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本科生只考虑是否能读研,而并非怎么读研,要做好什么准备,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什么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确实解决了这一问题,给予本科生接触研究生学习的机会,也给那些有自主学习意识的本科生有效、及时向导师反馈问题的机会。但单独解决个别方面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性,关键是在于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此指导老师确实是先行的利他者,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要让学员了解最要紧的是学会如何做学问,如何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在思维上不要过分纠结细节,而是要逐步有意识地,甚至是模仿式地去拓展宏观视野,并通过科研落实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探究真理。因此,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应该多采取“自主-互助型”的方式,即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本科生应该和课题组的研究生合作学习,提高组内的学术氛围,指导老师与学员有默契性、制度性、周期性的学术探讨交流,做到多听、多看、多问、多说;遇到问题和瓶颈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独立分析,把假设的原因或观点勇敢地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可能缺乏经验性以及创新性,但指导老师也需要尊重、重视和鼓励。其次,实验技能并不是最值得鼓吹以及最有价值的反馈,一些本科生像研究生一样花很长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因第一课堂的压力,不能全身心投入在科研活动中,出现效率不高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活动“夭折”的情况。而且一些常规的实验技能是任何学习阶段都应该掌握的,如果到了研究生阶段,领域不一样,方向不一样,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指导老师在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其时间问题,不能仅仅看重学员动手实践能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也是要加强注重的,可以给予同样重要、同样花费大量时间的英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课题设计以及结果分析与总结的科研工作[6],这些工作在课余时间于教室、图书馆等都可以完成,保证了效率。

2.2 优化组织管理,积极沟通交流

第二课堂科研活动不能被简单的认为是一个文章撰写或者实验培训速成班,不能只要求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应该用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学校机关部门、教研室应该严格制定第二课堂培养教学方案,各分管部门讨论、商议、完善实施细则,保证监督与考评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7]。此外教研室最初对于在本单位参加第二课堂学员开展集体性质的规章制度讲解学习,注意实验室各项安全准则,防止意外发生。有研究表明,本科生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科研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力的达标率不高[8],所以在保证与带教老师及时反馈的情况下,对于正式性质的组内报告,本科生可以不必频繁参与以及大范围讲述实验进展,但也应该勇敢尝试,比如本科生与研究生可以在查阅文献方面分工合作,该领域最新高质量论文以及指导实验的基础性论文精读可以相互交替搭配进行,加强团队合作交流。

2.3 树立典型示范,严格遴选制度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年,有着丰硕的成果。不乏一些本科学员不仅培养了自我科学的素养,也成功地发表SCI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相关创新基金,甚至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竞赛奖。在“教学相长”的模式下,指导老师也获得了各方面经验,甚至开拓了研究领域,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些人的成长故事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树立、宣传典型示范,利用正确、客观的评价体系与制度奖评优秀学员与老师。让其他更多的本科生与老师产生反思,总结经验,调整方式,良性循环。此外,还应该严格筛选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本科生以及开展带教工作的中青年老师,保证有兴趣、有能力、有素养的学生参加进来,也保证与有科研精力的老师建立稳定长期而有效的联系机制,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完全将本科生托付给自己的研究生,失去“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更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9]。

2.4 导向科研道德,切勿好高骛远

当今,很多高校把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参与与否、发表论文等其他奖项来作为评优评先,甚至是毕业优秀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而导致一些本科学员功利心太盛,为了获得某些利益,只想增加自己评优砝码与条件,没有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相应条件就急功近利参加进第二课堂当中。这些学员认识不到科研活动需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品质,在课题进展中主动性不高,态度不端正,实验马马虎虎,出现挫折便出现打退堂鼓,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情况。在同级评比中,恶性竞争,互相欺瞒,没有把科研工作当成一项严肃的事业,没有把科研结果看做一种追求真理的事实。学校教育部门与指导老师应该有责任对学生科研道德上予以正确导向[10],对于心机不纯的学生应当终止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利用兴趣为引导,充实大学课余时间,以”导学、导思、导心”为理念,以培养本科生基本科研技能和科研素质为重点,是以丰富的资源空间为后盾的开放性活动[2, 6]。其更是要求本科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阔眼界,动手实践,然后再不断夯实理论知识,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科研体系。作为本科参与过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研究生学员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充满意义的体验,最大的感受是在本科阶段就了解到研究生所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任务,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有所选择;最大的益处是能在本科阶段较早接受到科研启蒙,受到较为科学的系统规范训练,在读研究生阶段,能够较快顺利进入进一步的学习与课题研究当中。然而,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是一种“以学员为本”的教学探索式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善于反思总结、不断雕琢完善,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与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成为医学教育培养改革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第二课堂本科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