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路径研究
2019-02-25秦静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秦静(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转提供财务保障,这也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工作。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应当培养风险观念,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做好相对应的风险规避工作。既减少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负担,又提升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安全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特点
事业单位由于自身企业的特殊性,财务活动受到很多限制,资金通常要转换为固定资产。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可能会因为资金不到位的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另外,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如果不注重财务核算工作和财务审计工作,就容易导致财务活动受到阻碍,从而出现各种风险工作问题,从而出现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到位,因此也容易发生财务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原则
(一)全方位考虑财务风险问题
首先在进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积极落实相关管理措施,拓展思考范围,充分了解各种风险因素,避免出现工作疏漏;其次,要将防范管理措施运用到工作中去,制定风险目标,将风险程度把控在合理范围之中,避免机关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长时间处于危险状态;再者是在进行风险防范工作时,根据不同管理环节的工作要求,及时进行防范措施的调整工作,提升防范措施的实用性,减少风险发生的实际概率。
(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工作
在进行风险规避工作时,要保证全体员工都要积极参与。首先,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安排专业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工作,要对财务工作的基本结构进行改进,从而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其次,事业单位要调动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去,在发生财务风险时,要汇集单位的全体员工力量,妥善处理财务风险问题;再者,如果单位员工职能发生变动,或者财务工作出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做好风险管理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水平。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发展动力。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中的问题现状
(一)单位管理层不注重财务风险管理
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顾全大局的管理思想,思维模式较为死板落后,拒绝接受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难以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另外,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风险观念不健全,导致不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做好有效的财务风险规避工作,难以做好完善的风险预算规划工作,这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有消极影响。与此同时,部分管理者对财务部门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认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算账工作,从而无法及时规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单位管理层的不在意,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也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
(二)没有高效地完成财务预算工作
综合来看,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营也需要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应当以财务预算工作为工作重心。有的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预算体系的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建立预算目标和预算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审核体系,从而导致财务工作的风险因素较多,财务部门的工作体系有很大的风险漏洞。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财务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财务预算工作,做好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工作。
(三)没有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较为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混乱,一个工作人员要负责多个工作岗位,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在财务部门的工作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财务核算,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也加大了国家财产风险问题的严重程度。
(四)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欠佳
财务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参与者。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的进行。实际上,有些事业单位不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工作,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理财观念落后,难以圆满完成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这不但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还导致财务部门的风险规避能力较弱,加大了风险出现的几率。
四、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措施
(一)培养自身的风险防范理念
综合来看,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还是要培养自身的风险防范理念。首先要明确风险规避工作的基本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在财务收支、固定资产统计、财务活动管理等工作项目中,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和防范工作。
(二)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算工作
首先要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力度,尤其要注重在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根据财务管理需求,对财务管理规定要求进行分析整理。针对事业单位的不同财务活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监管制度,实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实现最大程度的监督管理。同时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可以加强财务管理的工作力度,详细记录单位的支出数据;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做好周密的财务预算工作和风险预算工作,根据活动性质完成预算工作。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责任体系的建设工作中,要做到事无巨细、专人专用、有理有据。首先要确保各个工作岗位都有专人负责,并且可以严格按照工作要求进行工作。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对于财务活动都要做好预算工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算规划之后,按照实际状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预算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做好财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和工作人员能力有很大关联。通常来说,事业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来安排财务部门的财会管理人员。要将财务部门的不同工作岗位交由不同工作人员进行任职,比如出纳人员、会计人员要分开进行工作,工作职责也要划分清楚。涉及到较大数额的财会管理项目,首先要接受严格的监督管理,还要接受管理部门的统一决策。要严格遵守专款专用的财务工作原则,要将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进行周密的记录管理,进行财务活动时要进行报备。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就业,还要定期学习先进的财务知识,强化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完善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
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说,事业单位应当成立专业的审计部门,从而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做好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工作。还要避免财务部门出现贪污腐败现象,因此,事业单位要定时定点进行审查工作,对现行的监督管理结构进行优化改进。针对单位财务信息的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将没有保密性质的财务管理数据向外公开,接受整个单位的监督管理。另外,事业单位管理层还要具有防范意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避免财务风险造成财务安全隐患。在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引导单位的不同部门做好衔接工作和沟通工作,从而实现统一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财务风险的规避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进程加快,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增多,由此可见加强风险预防工作也是势在必行的工作任务。事业单位领导要提升自身的责任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职业素质,同时针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提升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的实际能力,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另外,在实施工作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面临各种影响因素,这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从自身发展状态入手,从宏观角度进行考虑,采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提升事业单位的风险规避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