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多年生人工牧草种植技术探讨
2019-02-25房雪李瑞泽李文云李光平郭忠祥罗承良潘益
房雪,李瑞泽,李文云,李光平,郭忠祥,罗承良,潘益
(1.宁洱县畜牧工作站,云南 宁洱 665199; 2.宁洱县磨黑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3.宁洱县勐先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 4.宁洱县同心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5.宁洱县黎明乡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 6.宁洱县普义乡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
宁洱县是一个畜牧业生产大县,畜牧业是广大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草食畜在宁洱县畜牧业生产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而种草养畜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宁洱县经过多年来人工牧草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证明,人工牧草种植受地理环境条件、种植技术及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应采取不同的种植管理技术措施。
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1.1 地理位置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处横断山脉山系南段、云贵高原西南边缘与西南部中山河谷的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0°43′~101°37′、北纬22°41′~23°36′,地处把边江和小黑江峡谷之间,东西遥对的把边江和小黑江沿县界呈帚状向南扩展,无量山脉纵穿南北,形成分水岭。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千米海拔高度下降22m。最高点为梅子乡与景谷县交界的干坝子大山,海拔为2851.1m;最低点为黎明乡窑房把边江与勐野江的合江口,海拔551.7m。东接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南邻江城县和思茅区,西与景谷县毗邻,北接镇源县,全县南北长101km,东西宽91km,总面积3666.05km2,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1.2 土壤特性
宁洱县从西北的最高点至东南的最低点,海拔相对高差2299.4m,生物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性,因此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土壤垂直带谱。从高到低依次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棕壤、黄棕壤、红壤、赤红壤,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分布最为广泛。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2600~2851m的山脊顶部,山高多雨,冷湿雾大,腐殖质分解缓慢,表土含有大量有机质,质地疏松。棕壤分布于海拔2200~2600m,为砂岩残积母质发育的山地土壤,植被以山地苔藓林、栎类树种为主,山中雾多、雨多、湿度大,林下地表枯枝落叶层很厚,表土有机质含量高,多数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原始林地。黄棕壤分布于1800~2200m的山地顶部,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或栎类阔叶林,2000m以上的山顶多为保存良好的阔叶林地。红壤分布于海拔1500~2000m,一般坡度较陡,土层较浅,土体厚度在80cm左右,新土层紫棕色至紫红色。赤红壤分布于海拔800~1500m的中山丘陵河谷和山中盆地周围,是宁洱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可见,宁洱县大部分地方土壤总体有利于人工牧草种植。
1.3 气候条件
(1)宁洱县全年无冬季,夏季甚短,春秋季长达330d左右。最高月均温(6、7月)与最低月均温(12、1月)之差仅9.8℃,气温的年度变化较稳定。宁洱县春温回升早,一般在1月14日以后。10月20日为秋温标准日,并开始下降,从11月第二周起,气温迅速降至16℃以下,秋季降温来得早、降得快,对晚秋抽穗扬花带来不利影响。
(2)降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宁洱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对农业生产有利,年降雨量达1390mm,5—10月平均雨量1209.1mm,此时正值农作物、经济林木生长的旺盛季节,而且雨热同季,水分有效性高,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促进全县农业增产。但由于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大春用水有余,小春后期用水不足,春末夏初旱象突出,供求存在一定矛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发展。
2 多年生人工牧草草种选择
草种选择应当遵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水土保持状态等有利条件;能改善当地土壤植被、产量高、适口性好、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鼠、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牧草草种。宁洱县属于澜沧江流域一带,地形地貌均处于中海拔地带,水土保持相对稳定,气候条件适宜,雨量和阳光充足,有霜期短,土质均属中性土壤,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年生皇竹草、狼尾草和臂形草、宽叶雀稗。在选择地块上以坡度在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15~25度水源地等退耕还草地块,优先选择在公路沿线、道路两侧50~100m以内地块以条播、节播为主;陡坡、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带的地块选择撒播种植宽叶雀稗、狼尾草和臂形草,以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的破坏。
宁洱县草山资源丰富,水、土、光、热充足,气候条件温和,适合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全县广大农户饲养牲畜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多数家庭经济来源、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畜牧产业来支撑,尤其在国家实行土地占补平衡以后,发展草原生态建设,实行人工种草养畜,对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在选择草种上优先选择种植皇竹草、狼尾草、宽叶雀稗和臂形草,具体地块的种植草种类型根据农户和各乡镇具体情况而定,地块草种组合最多不超过3种。
3 多年生人工牧草种植地块要求
多年生人工牧草种植地块选择很关键,要严格实施地块确定→整地→清除杂木杂草和砾石→施底肥→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牧草建植技术路线,切实保证地块耕种条件达到人工牧草种植要求。
3.1 地块准备
整地前采用人工将杂木杂草清除、晒干、焚烧,焚烧前20d要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放火手续。
3.2 整地要求
播种前采用机耕、牛犁、人挖等方式对地面进行全垦,土壤耕作深度为10~15cm,并清除杂木、杂草、砾石,要求土垡细碎,地面相对平整,有条件的农户在耕作前或耕作过程中可以施有机肥料(农家肥),每亩(667 m2)1500~2000kg。
4 几种多年生人工牧草种植技术要领
4.1 非洲狗尾草的栽培管理技术
非洲狗尾草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从砂质土到重粘土,低湿地带到较干旱的陡坡地带都可以栽培,耐贫瘠酸性红壤土,栽培在肥沃的土壤可以获得高产。播种时间宜在3—5月份。播种前宜细耕浅播,但在较粘重的贫瘠陡坡上播种,深度宜5cm。人工种草或改良草地一般采用撒播,每亩用量1~1.5kg,与豆科牧草种子混播每亩0.5~1kg。播种高产刈割草地,一般采用条播,行距40~50cm。除采用撒播、条播外,还可采用移栽的方法栽培,移栽全年均可进行,其规格为株行距30~40cm ,阴雨天移植成活率可达90%以上。
4.2 皇竹草的栽培管理技术
皇竹草是由象草和美洲狼尾草杂交育成的多年生牧草,是20世纪培育出来的优良饲草之一,是饲养牛、羊、兔、鹅等畜禽的优质饲料。皇竹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营养丰富。其栽培技术:整地完毕后,一般在春季气温回升后4—6月份最适宜种植。可以采用秆茎、芽节穴播,插播时以行株距60~80cm将种茎腋芽朝上斜插于土穴内,覆土5~10cm。也可用分蘖的新苗直接移植。每亩用种2000个芽节(近260kg秆茎重),播种后有条件的要浇足定根水或施少量清水粪肥。
4.3 狼尾草栽培技术
4.3.1整地
狼尾草一般采用条播,亩播量0.7~1.0kg,行距50cm;也可以育苗移栽,5~6张叶片时移栽到大田。移栽密度为每亩4000~5000株。行距45cm,株距20~25cm。为了防制蚂蚁等地下害虫对种子或幼苗的危害,必须用农药拌种或施毒土。狼尾草苗期生长慢,常易被杂草侵入,需及时进行中耕除草2次,促进早发分蘖。一旦开始分蘖即迅速生长。苗期要争取全苗,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溉。
4.3.2施肥
狼尾草是一种需肥较多的牧草,只有在施肥量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生产潜力,一般每亩使用优质有机肥1500kg,缺磷的土壤每亩施过磷酸钙15~20kg作基肥,每次刈割后都要追施肥一次,每亩使用尿素5kg(或其他氮肥、人畜粪尿)作追肥。
4.3.3病虫害防治
狼尾草因其生长良好,一般无病虫害发生。
4.3.4刈割利用
作青饲料时,一般在拔节后刈割,刈割高度依饲喂对象而定,饲喂鱼、兔、鹅(或猪)植株70~80cm时,几乎全是叶片;饲喂牛、羊时,株高一般为1~1.3m,刈割留茬高度10~15cm,切忌齐地割,否则会影响再生长。如留茬过高,从节芽发出的分枝生长不壮也会影响产量。不要在阴雨天刈割,否则会造成严重缺株而减产。调制青贮料在抽穗后刈割,调制方法与玉米相同。
4.4 宽叶雀稗的栽培管理技术
4.4.1整地
宽叶雀稗播种前应把土地进行深翻或用重耙反复耙平耙碎,以利种子着床。待春暖下雨季节进行播种。通常在3—4月份播种,播种后不需要覆土。如作收种用,可行条播。每亩用种量0.5kg。
4.4.2施肥
播种时可用钙、镁、磷肥或草木灰与种子拌匀再播。
4.4.3播种
一般为撒播,也可条播,在种子缺乏时,亦可采用分株移植的办法来扩大种植面积,在雨季移植极易成活。
4.5 臂形草栽培管理技术
4.5.1整地
开行全耕后平整土地,按行距50cm左右开行。
4.5.2播种时间
8—10月进行秋播,3—4月初进行春播。
4.5.3施基肥
施有机肥1000kg/亩或者复合肥25kg/亩,有条件的再施农用硫酸镁15kg/亩。
4.5.4繁殖
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种子繁殖。由于种子成熟不一致,结实率、发芽率低,建议采购外引种子为好,播种量为1~1.5kg/亩。采用条播方式或塘播为佳,在开好的行内播种,盖薄土1cm厚,播后注意土壤保湿。二是营养繁殖。移栽种植可采用株丛分蔸繁殖或者老熟枝条切短繁殖两种。(1)种苗准备:①株丛分蔸繁殖方式:用种苗量150~200kg/亩。每蔸丛有枝条几十至几百枝,先砍去上部幼嫩部分,再将株丛按2~3枝每蔸分开种植。由于目前草种不易采购,此法是主要种植方式。②老熟枝条切短繁殖方式:枝条长高后易倒伏,中下部往往匍匐于地表,稍微老熟后易生不定根,可以用这些老熟枝条作种,用刀将老熟枝条按3~4节切短成一段作种(幼嫩部分不宜作种),用种苗量100kg/亩左右。(2)移栽:下雨天当土壤湿透时移栽。在开好的行内(行距50cm左右)种植。株丛分蔸繁殖的按蔸距50cm左右种植;老熟枝条切短繁殖的按株距40cm左右种植,种苗斜摆尾端向上,回填盖土将枝条下部埋入土中2节,露出上部1~2节,以利光合作用。
4.5.5管理
一是及时查苗补苗。播种后约7d开始出苗,移栽后约10d开始生根发新芽,出苗发芽后,及时查苗补苗。二是及时铲除杂草。
4.5.6追肥
每刈割一次需追肥一次。用尿素15kg/亩或者复合肥15~20kg/亩交替施用。
4.5.7刈割
待草层高50~60cm时,可刈割利用,留茬5~10cm。刈割的牧草可青喂或者用于青贮,还可调制成干草备用。
5 结论与建议
由于宁洱县多年生人工牧草为千家万户分散种植,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宁洱县人工牧草种植技术和牧草生产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人工牧草在不同区域、不同种植面积均有一定差异。其中,皇竹草在宁洱县有多年种植历史,其适应性强,近年来种植面积规模不断扩大,长势和产量受种植管理及水肥条件影响较大。臂形草、宽叶雀稗等是宁洱县近年来主要推广种植的人工牧草,其长势和产量可以提高,适宜在宁洱县推广扩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