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回顾与前瞻*
2019-02-25肖希明
温 阳 倪 萍 肖希明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是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学者韦棣华和一批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的中国学人兴办的,因此到1949 年前,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到教学模式,具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与美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也相当频密。 1949 年以后, 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必须弃美学苏,因而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交流十分积极。到了60 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也随即停止。 此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基本上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 1978 年,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图书馆学教育与国家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 40 年来,随着国际交流范围和层次不断拓展和深化, 图书馆学教育从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 到逐步理解和接受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理念和理论, 到现在融入国际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本文将从人员交流、国际会议、合作教学、教育成果交流等几个方面回顾与梳理了40 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轨迹,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1 人员交流
1.1 国外留学
在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一波留学潮中,便有了图书馆学人的身影。 据相关统计,1980 年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人员17 人,此后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1991年起每年赴美留学人员均超过200 人次。 1978-1994年间,图书馆学专业出国留学人员的主要去向是美国,占留学人员的47.3%,另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其中部分人员通过在国外大学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位。从学历层次来看,1980-2011 年间赴美留学人员累计近4842 名,学历层次覆盖本科、硕士与博士,其中攻读硕士的人员数量最多,占比达71.2%。 进入21 世纪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数就更多了(见图1)。 留学生中许多人学成归国投身中国图书馆事业,代表人物如上海图书馆的吴建中(威尔士大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张晓林(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的黄纯元(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研究西方图书馆学新进展)等。他们将国外先进思想和方法引入国内,推动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图书馆学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1.2 教师交流
改革开放初期, 各个图情教育机构便开始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 不少学者就以进修或访问学者的形式出国,时间由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如孟广均、谭祥金、陈光祚等人。 1982 年11 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黄宗忠、 副主任孙冰炎应邀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院长斯图亚特邀请, 赴美考察访问3 个月,这在当时是一次很深入的交流。
当然, 更多的是国外学者到访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其交流形式,一是兼职教授,如1980 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聘请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生院教授林瑟菲博士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1985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尔学院图书馆顾问帕默尔教授兼任武汉大学图书馆顾问; 二是访问讲学,较为集中的有:①武汉大学,访问学者有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院院长斯图尔特教授(1981、1988);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尔学院图书馆顾问帕默尔教授(1984);联邦德国科隆大学教授、科隆大学哲学系图书馆学专业主持人保尔·卡格拜因(1985);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匹兹堡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兼职教授郭成棠(1987);著名图书情报学家、 伊利诺大学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教授F·兰卡斯特(1987)等;②中山大学:1992 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兰开斯特教授访问中大, 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师生做了题为《现代化技术与主题检索》的专题报告;1997 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华伟博士应邀在中山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讲学。
图1 1980-2011 年中国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人员统计图
进入21 世纪后,各图情教育机构师资的国际交流日渐频繁, 范围不断扩大, 但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几所院校。 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图书馆创客——中外大师对谈”,邀请美国内华达州州立大学里诺分校图书馆馆长托德·科尔格罗夫、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布瑞恩·班农、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馆长基思·韦伯斯特等国外学者参加,产生较大影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每年选派2-4 名教师和研究人员赴国外留学、访问;邀请2-8 名专家来院授课或主办学术讲座,交流院校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与情报学学院、 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研究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 中山大学在美国岭南基金会的资助下,每年邀请一名国际著名学者来系讲学1 个月成为制度。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与美国、英国一些著名大学图书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I)、德国马普学会的相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和图书情报专业学位中心定期邀请来自国外图书情报学系的教授进行学术报告,合作院校有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 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北德克萨斯大学信息学院图书情报学系等;南京大学2012-2013 年、2016-2017年邀请著名信息计量学家Ronald Rousseau 先后四次来访讲学交流、2016 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信息研究生院副院长J.Stephen Downie 访问南开大学商讨全面合作。
教育部和一些国家级专业图书馆也积极促进国内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与国外的交流。1982 年3 月,应教育部邀请, 英国拉夫巴勒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埃万斯(A.Evans)和谢菲尔德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院长桑德(W.Saunders)两位教授对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图书馆界进行考察访问和讲学。 1986 年8月,应中国农科院邀请,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长约瑟夫·H·霍华德和技术部主任萨拉·汤姆斯博士等一行三人在我国农业图书馆系统讲学参观。 2011 年2,月中美富布莱特项目专家,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on Janblonski(叶步岚)教授在武汉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讲学, 为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讲授《参考咨询》与《图书情报全球视野》两门课程。 2016 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聘请龙乐思(Miguel Nunes)担任院长一职,成为国内信息管理学院(系)首位外籍院长,是国内图书情报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一个创举。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图书情报机构派教师前往国外进修访问已较为普遍。 据肖希明和杨蕾2008 年的调查, 在当时调查的383 名核心教师中具有半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共110 名,占教师总数的28.7%, 这部分教师多是在海外或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6-12 个月的学习进修或访问研究, 在国外获得学位的还不多。在2016 年调查的图情档49 个学科点的795 位教师中, 仅有11 位教师毕业于国外的iSchools 联盟院校。 这说明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师资交流虽已比较活跃,但离国际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1.3 图书馆员培训
除了正规的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员培训也是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图书馆员的国际交流和培训项目不断增加, 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也几乎每年派遣相关人员出国参加培训。
中美两国之间图书馆员培训较为频繁。 影响较大的有:(1)2003-2005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连续三届举办了“中美图书馆员高级研究班”,来自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和师范院校的200 多位图书馆员与中美两国数十位知名学者专家就合作与服务创新等主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2)中国图书馆员暑期交流项目,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合作开展的国际交流项目,自2005-2017 年成功举办13 期,共有来自国内122 所图书馆的349 名学员参加, 是目前开展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 交 流项目;(3)2008 年11 月签署的《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协议书》 是中美两国图书馆界首个政府级合作项目, 该项目由中国文化部与美国图书馆及博物馆服务机构(署)(I MLS)共同主办,其中就有包括图书馆职业教育专题的子项目, 有3批30 位中国图书馆员赴美与美国图书馆同行进行专业交流,9 批约40 位美国图书馆专家来华交流,涉及省份20 余个,受益图书馆员近千名;(4)2014 年5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展第一期海外学科服务馆员培训班,来自全国42 名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参加国内培训后, 赴海外培训实践基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进行强化研修与交流实践。
2 国际会议
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 是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界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会议与国外图书情报教育机构进行交流,获取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信息,汲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促进国内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据不完全统计,在1979-2016 年间,我国举办的图情国际会议有114 次, 其中不少会议将图书情报教育作为研讨内容, 甚至定期召开以图书情报教育为主题的系列会议, 如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部分以图书情报学教育为主题的会议见表1)。 在所主办的图情国际会议中,2017 年3 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顶级信息学院联盟年会(iConference 2017)在武汉召开。 iConference 被认为是国际图书情报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盛宴。 这也是该年会首次在亚洲举办, 吸引了国内外500 多名图书情报、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
3 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又一重要领域。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界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在教学领域的合作,设立了多个合作项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国内的图情教育水平, 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3.1 合作设立奖学金
国内图情教育界与国外各类组织合作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奖学金来推动国内图情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如:1996 年,美国韦棣华基金会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韦棣华奖学金,这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最高级别的奖学金;2005 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与美国华人图书馆学会及曾程双修女士合作,成立了“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举办的图情教育重要国际会议列表(部分)
3.2 合作办学
21 世纪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合作办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合作院校不断扩张,遍布港澳台、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办学形式愈加丰富,除定点开班外,涌现出各种暑期学校与交流学习项目。
一是联合培养。 2008 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成立,2009 年与美国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聘请该校信息管理学院院长David Fenske 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国际合作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4 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研究学院签署信息科学本科学位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推动了双方在信息科学领域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上的国际合作。
二是交流项目。 2012 年,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与日本鹤见大学图书馆、 档案与信息研究学系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互派教师进行访问与讲学,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已派遣近40 名学生赴日本鹤见大学参与“国际见习项目”的交换学习。2013 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教师互访及学术文化交流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 国外的图书馆学者也纷纷来华帮助我国图书馆员了解和掌握国外图书馆新技术。 2013 年, 武汉大学先后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情报与图书馆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就交流合作等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其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为“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其中的子项目有“图书馆职业教育专题交流”“图书馆专业普及交流”。
三是暑期学校。 2011 年,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承办“社群信息学”暑期学校,会后由中美两国专家完成论文集《社群信息学:理论与研究》于2012 年7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2012 年夏举办第二届e-Beijing 社群信息学暑期学校,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的Abdul Alkalimat 博士和Kate Williams 博士授课,采用面授、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生交流培养。
3.3 实践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6 年以来多次开展学生暑期赴美实习项目,实习持续三至四周,在芝加哥的政府机构、公司、医院或图书馆等部门实习,了解美国的业务环节与机构文化。 另外部分机构建立了国际联合研究机构, 通过国际科研合作来提升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如2009 年武汉大学成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其职能包括对学科前沿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促进机构之间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 揭开了我国图书馆学界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2017 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建立国际联合信息学实验室,这是国内信息管理领域的首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在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领域开展合作,帮助研究生了解国际科研动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实现双赢创新。
4 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交流
4.1 国外教材著作引进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是学校教学重要的保障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教育的重建和变革,首先是从大量引进欧美图书馆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开始的。
单就图书馆学译著而言, 从数量上看,1980 到2010 年间有近两百种图书馆学译著出版, 涉及多个国家,译著以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的著作为主,此外还翻译法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新西兰、印度、波兰、瑞典、比利时、埃及等多个国家的著作。经典著作有谢拉的《图书馆学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兰卡斯特的《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通向无纸情报系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图书馆评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信息组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 年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引进国外译著218 部,其中88部翻译自美国学者著作, 占总量的近一半 (1978-2015 年我国图书馆学译著数量年代情况见图2)。
从出版时间看,1980 年到90 年代初期是图书馆学著作的翻译高潮,数量达147 种(包括未标明属国的著作),在此期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正值复苏后的蓬勃发展阶段,需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思想,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90 年代中后期, 图书馆学译著数量下降, 一是受版权问题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二是图书馆学界90 年代的更名热使得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陷入徘徊与探索的迷茫时期;三是到80 年代中后期,我国已涌现了一批图书馆学的领军人物,他们组织大量国内图书馆学教材编写, 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从而使得国外教材引进呈减少趋势,如1984 年“杭州会议”后一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相继问世,内容上吸收了国外图书馆学新成就,如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1985)、周文骏的《文献交流引论》(1986)、 倪波和荀昌荣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1986)、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1988)、宓浩的《图书馆学原理》(1988)等。 此外我国图书馆学人中出国学习者、直接读懂外文论著增多,这较之于学习他人转译的论著而言, 无疑是一种进步。 21 世纪以来, 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国外图书馆学教材被翻译引进,数量呈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如Arlene,G.Taylor 的《信息组织》是美国图书馆学会的获奖教材,于2006 年在我国翻译出版。
4.2 教学手段和方法
(1)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图书馆学教育向其他领域渗透的突破口。20 世纪70 年代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蓬勃兴起,80 年代传入中国。1984 年我国高校开始开设文献检索课。 近年来,国内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与国外的交流。 始于2013 年的欧洲信息素养大会(ECIL)旨在讨论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其在全球的发展。 2016 年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学者代表中国参加大会;2017 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的10 余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ECIL 会议。中国学者的加入展示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在信息素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果,同时也促进了其发展。
(2)MOOC 等远程教育。 MOOC 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远程教育。 图书馆学MOOC 在美国起步较早,除图书馆协会授权的课程外,还有大学、研究机构、社区或商业机构联合组织的网络课程。 在中国,1998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截至2015 年3 月,国内外共有9 个国家的35 所大学或机构在14 个MOOC 平台上开设了37 门信息素养教育类MOOC,包括英语、汉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五种语言。截至2018 年底,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开设了26 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如中山大学的《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新媒体素养》、武汉大学的《信息素养与实践——给你一双学术慧眼》与《信息检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等;国家精品课程网上发布的图书档案类在线课程共34 门,来自22 所高等院校。
图2 1978-2015 年我国图书馆学译著数量折线图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利用简短视频等形式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课堂上则开展协作学习、实践学习等主题学习活动。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将其引用在日常教学当中, 其应用的主要场景是信息素养 教 育,如 信 息 技 术 课 程、文 献 检 索 课,其 以 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为主, 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结合MOOC 的资源共享环境,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南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已将其应用于文献检索课。
4.3 iSchool 运动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
iSchool 运动是21 世纪初由美国若干顶尖图书情报(LIS)教育机构为应对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发起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运动。 iSchool运动的鲜明特征是注重信息领域研究中“人”的因素,探索信息、技术与人三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人与社会服务。iSchool 运动以此为理念整合信息领域的相关教育机构,引导图书情报向跨学科方向发展, 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区别于传统的图书情报学院,又区别于以技术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学院的独特的教育体系,为图情教育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 iSchool 运动在国外的发展非常迅速,iSchools 成员已从创建之初确定的“不超过25 个”突破到目前的107 个。
国外iSchools 运动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图书情报学教育界的关注, 预感到它可能给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带来的改革与发展的契机。 2006 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有国外专家介绍iSchools 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理念与运作。 自2007 年起,国内图书情报界学者纷纷撰文, 介绍国外iSchools 各方面的情况,调查iSchool 联盟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结构,探讨iSchools 运动对我国LIS 教育的启示。 2010 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国内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合发出了《LIS 教育面向更宽广的信息职业行动倡议》,表示认同iSchool 的发展方向,倡导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向更宽广的信息职业培养人才。2009 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率先加入iSchools联盟,随后10 年间我国大陆陆续又有8 所图书情报学院系加入iSchools 联盟, 分别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4)、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6),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8),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8),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2019),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9)。 近年来,iSchool 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在中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 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实践。
5 加强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建议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从初期的单向、单一形式、小范围的交流,发展到现在的双向、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交流合作局面。但从整体水平和专业度来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5.1 加强外籍教师引进,扩大留学生规模,努力提升师生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教师中外籍教师的比例和学生中留学的比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两个比例一直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短板”。因此,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信息管理院/系,要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扩大留学生规模。这需要国内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一方面要增强办学实力, 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教师和学生来中国执教和求学。
5.2 拓宽交流渠道,积极推进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图书馆学教育国际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 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资助、支持学生去海外高水平LIS 院系、学术机构参与学习进修、实习考察、暑期研习等活动。 同时要通过院际访学、研讨班、论坛等形式,邀请国外LIS 院系学生前来开展学术交流。在推进教师的国际交流方面,要采用“送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方针,一方面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 专家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或者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赴国外进修、讲学、访问,不断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5.3 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大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界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或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如每年的IFLA 大会中关于LIS 教育的论坛、iSchools 联盟的年会iConference 等。同时,国内LIS 教育机构也可以主办一些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 让更多的本校师生得到与国外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的机会。 国内LIS 教育机构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知名跨国企业的科研合作,让师生在合作研究中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思维方式的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如武汉大学于2009年成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就是为这种合作研究建立的平台, 近年来已有多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