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24姜晓斌李萍
姜晓斌,李萍,刘 冬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安徽安庆 246003)
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 914所,其中普通高校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 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 388所。高职院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下,我国高职院进入了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需对内涵建设进行再思考以适应新要求。其中,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创新行动计划》),这是继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后又一个提升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综合性建设项目,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1]。《创新行动计划》中总结梳理了65个任务和22个项目,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紧盯高职教育风向标,以问题为导向,寻求新的生长点。
1 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形势分析
1.1 国家战略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
党中央及国务院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 +”时代的引领,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舞台。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对接国家战略,着眼于制约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和核心问题,积极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等专业。
1.2 国家政策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2014年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推进改革发展路线图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1.3 国民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出新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在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生就业面临结构性问题;社会对高职教育认知的偏见和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导致高职教育一定时期内面临生源荒;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同质院校规模扩张、竞争加剧,高职院校面临生源质量下降和生存挤压困境;职业院校依据在校生数量拨付教育经费、高招入学考试等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推行,使职业院校进入了改革的阵痛期、适应期和调整期。高职院校要及时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通过创新将办学要素重新组合,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
2 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质量不佳
受传统高职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重数量规模轻内涵质量现象比较明显,人才培养主要以“订单班”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相关企业与高校没有明显的利益合作关系,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培养的学生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佳。
2.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面对的问题和难点是师资水平。当前,大多数教师与企业、科研院所及参与一线生产实践较少,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双师”比例和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则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当前性”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既具有“前沿性”理论知识,又有掌握“当前性”技术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2.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本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主要区别。虽然高职院校“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较多,或是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等,大多数只是从形式上进行校企合作。由于校企之间没有真正的利益合作关系,没有双方互惠互利的激励政策,教师和学生无法真正参与企业建设,融入企业的深度不够。
3 创新发展的对策
3.1 解放思想,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于治校工作中
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来看,强调实施以“人”(企业员工和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强调培育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价值观的支撑才能打造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做到彼此协调一致;强调企业的“软”、“硬”并举,通过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政法规和员工良好的价值观,建立企业良好的风气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用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来实现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值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借鉴。对高职院校而言,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以“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其次,促进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判断标准,它能决定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方向。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师生对学校的认同为前提,当教师认同学校和领导、学生认同学校和老师时,他们就会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实现共同愿景的努力中。因此,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要进行有效沟通,做到心意相通,水乳交融,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第三,“制度管理”与“人治文化”相并重。“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众所皆知的。然而,制度的设计往往具有阶段性,受时空限制。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制度存在“真空”现象,而有的执行人选择对原有制度的坚持和维护,机械地执行制度,不懂得灵活变通。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将一些制度修改后出台,无视师生的反应。因此,制度不在于自身,在于运用它的“人”秉承何种理念去改变和推行。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要依赖于学校的“人治”文化理念,做到公开透明、公平有序。同时,高职院校内部要做到简政放权,将更多的自主权下放,与企业进行多元化合作,切实培养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
3.2“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走“走出去,引进来”的路线。一方面,制定教师通过进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相关的激励政策,将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习到“当前性”的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从企业引进能掌握专业改革方向、精通行业企业技术的能工巧匠或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或专任教师,向学生传授“当前性”的专业技能。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真正构建好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2]。
3.3 对学生提供有效供给,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悬殊影响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各方面培养的有效供给是基本保障。首先,通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学习和指导;其次,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让学生接触到优质丰富的高职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过程中对生产实践一线的问题提出的创新性思维和想法,全面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专业和全面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块化、专业化和平台化是综合性人才成长的重要前提[3]。
3.4 对接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社会服务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壮大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对于安庆地区的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对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拓展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尤其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踏踏实实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章做扎做实,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一要积极将职后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范畴。新常态下,产业面临调整和升级,知识更新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这些仅靠开放大学和成人教育是无法完成的。此时,我们在抓好全日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要抓好企业员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社区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实现培养和培训两条腿走路,必要时可广泛开展院县合作,把高职教育拓展和延伸到县级去,把高职教育办成满足不同人需求的社会大课堂。对于涉农类专业,应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涉农专业服务三农的能力,动员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专业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任务。对于园艺花卉、茶艺等专业课程,可面向高级白领、全职太太等爱好者开设兴趣班或亲子班,学会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二要提供各类咨询服务,鼓励教师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等各种方式的咨询服务,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