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019-02-24杨丽华刘晓丽蒋雅琼康龙丽马利锋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血尿酸流行病学痛风

杨丽华 刘晓丽 蒋雅琼 康龙丽 马利锋

痛风是一种慢性可治疗的炎性关节炎,是由尿酸盐浓度升高达到使尿酸单钠晶体(MSU)析出水平而形成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外周单关节急性剧烈的疼痛发作,自限性强,几天或1~2周内即可消退。长期的MSU沉积可形成痛风石,可造成关节的损伤和变形。全球统计的痛风患病率为0.1%~10.0%[1]。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状况和流行趋势,总结不同地区和性别群体痛风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痛风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和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笔者检索了2000~2019年间发表在PubMed、CNKI和万方上关于我国痛风流行病学相关的文献,搜索关键词是“痛风”和“流行病学”和(或)“危险因素”。收集数据以抽样调查为主,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区,单个调查样本量为511~23371362例,调查人群包括普通人群、特殊人群和痛风患者。

一、痛风的描述流行病学

收集的数据以抽样调查为主。由于研究痛风患病率的方法不同,很难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准确比较。(1)这些研究中对于的痛风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横断面调查是基于调查人群的自我报告,易造成回忆偏倚。(2)不同机构采样策略不同。许多研究有不同的年龄范围、地理位置、取样方法,研究参与者民族不同,有些基于特定职业,这些都可导致选择偏倚。(3)大部分地区统计的痛风患病率没有标准化,无法与其他地区比较。(4)有些患者在无症状时期参与问卷调查,报告痛风的可能性较小,可能低估痛风的真实患病率。

我国痛风患病率就统计数据在各地区差异很大,且有14个省、市、自治区缺乏数据。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痛风患病率最高,标准化率为10.47%,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原住民,患病率为10.42%[2,3]。2017年报道的全国痛风合并患病率为1.1%,其中男性为1.7%,女性为0.5%, 2000~2005年、2006~2009年和2010~2016年患病率分别为1.0%、1.1%和1.3%[4]。我国痛风的患病率有所增加,且增加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

1.东北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盘锦市辽河油田职工2008~2010年间痛风患病率为2.39%,其中男性为3.61%,女性为1.39%。2010~2011年哈尔滨市患病率为2.20%,其中男性为3.58%,女性为0.68%。

2.华东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2013~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痛风患病率为1.35%,标准化率为1.98%,其中男性为2.01%,女性为0.78%[5]。2003年南京市患病率为1.33%,标准化率为0.67%,其中男性为1.01%,女性为0.33%。2004年宁波市某石化公司职工的患病率为1.93%,标准化率为0.97%,其中男性为1.19%,女性为0.48%。2011年南昌市40岁以上居民的患病率为1.52%,其中男性为2.63%,女性为0.01%[6]。2004年山东省沿海城市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14%,标准化率为1.10%,其中男性为1.94%,女性为0.42%。2009年,同样的方法用于调查同一地区的居民,患病率为1.58%,标准化率为1.36%,其中男性为1.49%,女性为1.27%,与2004年比较总患病率增加0.26%,女性增加0.85%。2010年,中国台湾地区痛风患病率为6.24%,其中男性为9.34%,女性为3.20%,男、女性别比例为2.9∶1.0,居住在东部沿海县城和近海小岛的土著人群患病率最高[7]。2006年中国台湾地区成年土著居民患病率为10.42%[3]。

3.华北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2005年北京市痛风患病率为1.0%,其中男性为1.5%,女性为0.3%。2012~2013年邢台市山区痛风患病率为1.23%,其中男性为1.63%,女性为0.09%。河北省蔚县2012~2013年患病率为1.76%,其中男性为2.11%,女性为0.70%。2007年唐山市矿区工人患病率为1.21%,其中男性为1.39%,女性为0.66%,标准化率分别为0.94%、1.20%、0.21%。2012年张家口地区患病率为0.95%,其中男性为1.20%,女性为0.30%[8]。

4.华中、华南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2015~2016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患病率为1.37%,其中男性为1.98%,女性为1.05%[9]。2006~2008年广东省佛山市患病率为1.04%,标准化率为1.08%,其中男性为1.73%,女性为0.39%。2007年深圳市痛风患病率为2.80%,其中男性为3.58%,女性为1.39%。2007年广州市痛风患病率为1.43%,其中男性为2.05%,女性为0.84%,标准化率分别为0.72%、1.46%、0.25%。2012~2015年梅州市患病率为1.2%,标准化率为1.0%,其中男性为1.8%,女性为0.4%[10]。惠州市患病率为1.5%,其中男性为2.6%,女性为0.01%[11]。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患病率为1.67%,其中男性为2.81%,女性为0.61%[12]。2015年百色市壮族人群患病率为2.0%,其中男性为3.2%,女性为0.7%。2001年45~59岁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患病率为5.1%,60岁以上居民痛风患病率为6.1%。

5.西南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2011年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人群患病率为0.92%,其中男性为1.37%,女性为0.40%。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的患病率为2.15%,其中男性为1.83%,女性为0.32%,男、女性别患病率比例为5.6∶1.0。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人患病率为9.39%,标准化率为10.47%,其中男性为16.13%,女性为4.42%[2]。2006年云南省大理市患病率为1.14%,标准化率为1.10%,其中男性为1.94%,女性为0.42%。2010~2014年拉萨市患病率为9.85%,标准化率为10.07%,其中男性为8.99%,女性为0.87%,男性为女性的10.38倍[13]。

6.西北地区人群的痛风患病率:甘肃省金昌市职业人群患病率为0.50%,其中男性为0.69%,女性为0.2%。2007~2009年35岁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痛风标准化率分别为1.32%、0.70%和0.65%。2014~2016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40岁以上居民患病率为1.57%,其中男性为2.79%,女性为0.46%[14]。2008年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人患病率为0.025%。2008年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患病率为1.04%,其中男性为1.21%,女性为0.90%。2007~2009年博州地区患病率为0.173%。

二、痛风的危险因素

1.高尿酸血症:持续的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生理先决条件。我国患者痛风首次发作时,患者的平均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μmol/L,女性为516μmol/L,男性平均血尿酸水平为526.7±132.3μmol/L。发生率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尿酸<420μmol/L时,发生率约为0.1%;尿酸为420~540μmol/L时,发生率为0.37%~0.50%;尿酸>540μmol/L时,发生率为7.0%~8.8%[15]。高尿酸血症若未治疗,5年后12%可出现痛风石,20年后55%出现痛风石。德国一项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者比血尿酸水平正常者更容易得痛风,患病风险是血尿酸水平正常者的32倍。

2.遗传:痛风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我国大约有10%~35%的痛风患者有家族史,且女性患者增多,男、女性别比例为2.1∶10.0。中国台湾地区有痛风家族史的原住民中有与痛风相关的主基因,并且以共显性的模式传递。Zhou等[16]研究发现,汉族男性SLC17A1中的rs1183201、 GCKR中的rs780094和SLC22A12中的rs505802和尿酸浓度及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王晓敏等[17]研究发现PDZK1中rs1967017C/T 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男性原发性痛风有关联。有研究发现痛风患者PBMCs中DNMTl、DNMT3A、DNMT3B mRNA表达异常[18]。ABCG2基因rs2231142 多态性,SLC2A9 基因rs3733591与痛风发病风险相关。CLNK、ZNF518B和SLC2A9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西藏藏族人群的痛风易感性有关[19, 20]。Kuo等[21]研究发现,痛风在3代以内亲属的危险比例均明显增高,遗传、共有环境、特殊环境对痛风的贡献在男性中分别为35.1%、28.1%和36.8%,女性中分别为17.0%、18.5%和64.5%。

3.年龄、性别及社会经济因素:痛风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痛风风险随年龄增加稳步增长,女性痛风患病率在绝经期前低于男性,之后迅速上升。中国台湾地区绝经前妇女发生率约为14/10万人年,但在绝经后增加至129/10万人年。我国痛风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41~50岁人群发生率最高,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其中男性为47.95岁,女性为53.14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5∶1[22]。痛风发生率还可因职业而不同,中等收入者的患病率最高,高等收入者患病率最低。不同职业种类的痛风发生率明显不同,从业环境、劳动强度等职业因素也会影响痛风的患病率。长期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特殊群体痛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3]。

4.饮食:食用过多红肉、动物内脏、含果糖饮料、酒类、贝类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有关,摄入增加可导致痛风发生率增加[1, 24~26]。含果糖饮料可能是中国南方痛风早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7]。藏族人群食盐摄入量较多,盐中的钠具有促使尿酸沉淀的作用,从而增加血尿酸水平。经常性的食用蔬菜、樱桃、低脂牛奶和咖啡与降低血尿酸水平相关,是痛风发病的保护因素。一项关于饮食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的研究显示,研究的63种食物只能解释4.29%的血尿酸浓度变化,遗传比饮食因素对血清尿酸盐的影响更大[28]。作为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一部分,Wang等研究发现吸烟与较低的痛风发生率有关。

5.民族:痛风的发生具有民族差异。北京一社区50岁以上人群中回族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两项研究均显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民族痛风患病率,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中国台湾地区原住民痛风的患病率高于汉族人[3]。杨丽辉等[13]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拉萨市区藏族人群患病率高于汉族。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痛风石性痛风在少数民族多见。各民族痛风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其所处地理位置、遗传背景和饮食习惯有关。

6.合并症和药物:痛风的发生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微量蛋白尿等疾病。在我国,痛风最常见3种合并症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51.9%的患者体重指数超标[22]。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痛风的风险增加4倍,肾脏疾病患者风险增加6倍[29]。此外镰状细胞贫血和银屑病患者更容易患有痛风。

一些免疫抑制剂、利尿剂和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以及低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和烟酸与痛风发生率增加有关。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与痛风初次发作相关。而钙通道阻滞剂和氯沙坦与较低的痛风风险相关[30]。一些因素如温度、机械力、硫酸软骨素、钙、低pH值、铅和骨关节炎,似乎有利于MSU晶体的形成和急性痛风发作的发展,尽管这些关系的证据有限[1, 31]。

综上所述,痛风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对痛风流行病学的研究提出了重要挑战。根据各省市区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痛风患病率为0.03%~10.47%,不同地域和性别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估计痛风患病率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很难在不同地区之间准确比较这些数据。因此,未来需要设计良好的大型多中心调查,以提供关于我国整体人群的痛风流行病学资料,从而加强对痛风的早期干预。

猜你喜欢

血尿酸流行病学痛风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痛风的治疗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区域流行病学调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