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硕士学术英语培养的策略探究
2019-02-24李明萱彭效祥赵荣兰
李明萱,彭效祥,赵荣兰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近年来,随着国际医学学术交流合作的频繁增加和国内市场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能力亟需提高。由于社会各领域高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果,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滞后于研究生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少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也发现现有的普通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实践表明实施学术英语教学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需求角度探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对策,更具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更显著。
1 学术英语
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的一个分支,具体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 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1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 ESAP)两种。EGAP侧重训练学生听讲座、撰写论文、交流学术成果等各学科通用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英语交流技能。ESAP则注重特定专业领域的词汇语法、语篇结构和工作场所需要等学术交际能力的教学[1]。大部分高校现行的研究生普通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方法保守、教材内容陈旧和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2],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英语教学应从普通英语向学术英语转移[3],已有实践表明实施学术英语教学,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写作水平显著提升,SCI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也明显增加[4]。
2 需求分析
Brown将需求分析理论解释为采集并分析特定人群的需求信息,将此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以满足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外语需求[5]。Robinson认为ESP教学是以满足某种实际需要为目标,相应地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6]。我国学者束定芳将外语需求分析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她认为需求分析应与整个教学过程紧紧相扣,不断改进教学体系以满足实际需求[5]。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与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根据束定芳学者的需求分类法,对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究培养方案。
2.1 社会需求
随着国际间交往和学术交流合作的频繁深入,社会对国际化医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对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检验专业研究生来说,学术英语在工作岗位和对外输出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医院检验科的大部分检验仪器和试剂由国外厂家生产,产品说明书和操作界面均采用英文。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受训人员较多,对于仪器的掌握局限于简单的进样检测和结果输出阶段,不能够全面发挥仪器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备高水平专业英语能力的检验人才,带领检验科人员阅读产品说明,加强独立进行检验仪器的维修和保养的能力,以保障仪器正常运行,大幅度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第二,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体外诊断仪器、试剂的研发和销售,国内一些优质的体外诊断企业的产品业务已经向国外市场拓展。由于性价比优势较高,海外市场将成为国内体外诊断企业未来新的增长点,并在全球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另外,国内部分体外诊断企业与海外先进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研发平台,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转入国内。要实现产品输出海外,同时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和高水平学术英语的检验人才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
2.2 个人需求
目前,研究生公共外语课教学以普通英语为主,课时数较多,但教学效率不高,无法满足研究生的需求。通过查阅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发现当前医学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的个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英文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教学的需求。国外期刊返回的审稿意见指出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英语表达不够准确,对其科研思路的表述存在理解上的障碍[8]。近年来,不少院校规定研究生至少完成一篇SCI论文,这一要求促使学生认识到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不足,虽然通过阅读文献发现专业英语论文写作与普通英语作文写作在语法应用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截然不同,但具体的难点希望得到专业老师指导。第二,文献阅读教学的需求。某医学院通过对45名研究生调查发现84.09%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速度慢,他们认为“专业词汇量小”是产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9]。第三,学术交流教学的需求。吴莎等人[10]对14个省份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能力需求调研发现“听懂英文讲授的课程、报告会和演讲”和“在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做论文陈述”的目标期待与现实能力落差较大,表明研究生希望大幅度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特别是对听说技能的提升有着迫切要求。徐娜娜[11]通过调研华北某医科大学开展的公共英语教学情况发现,188 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口语、听力水平较差,当前开设的英语课程与本科相似,有87.9%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更高层次的英语教学,比如学术英语”。第四,专业英语需求。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为例,不同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检验英语侧重点也不同,学生的英语障碍主要在于相关方向英文文献的阅读方面,对其中应用的技术、方法的正确理解以及专业词汇的识记等。
3 策略探究
3.1 EGAP+ESAP课程设置
医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社会和校方的高度重视,加快研究生普通英语课程向学术英语转变,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创新课程设置。根据EAP的概念设置EGAP公共课程和ESAP选修课程,前者适用于各专业医学研究生,由学校统一开设,后者则由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教师资源和自身优势自行设置。下面根据学生需求探究EGAP公共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并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为例探讨ESAP课程的开设及选修方式。
(1)EGAP公共课程
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生物医学英文文献导读、英文医学论文写作、学术口语交流三方面的课程,EGAP公共课程的开展要最大程度适合每一位学生,避免因盲目追求教学内容的高水平而降低学习效果。由于各高校生源质量及培养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出调整。例如,生物医学英文文献导读课程可由简单的大体框架解读到整个科研思路的把握。英文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可选择性的开设高频词汇和惯用语法教学、英文摘要写作训练和综述写作。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以医学学术交流代替现有以听力和日常生活简单口语交流为主的传统教学,并适当结合日常会话。课程可独立分配在研一上、下学期,也可交叉贯穿整个学年,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根据学生自身英语程度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班级以最大化教学效果。
(2)ESAP选修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ESAP选修课程可围绕学生各自不同研究方向展开,以英文文献为学习教材,一篇文献可分成专业词汇、检验技术、科研思路等模块由海外留学经历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浏览相关英文官方网站,研读试剂和检验仪器的说明书,并可根据网站提供的商品信息合理、正确地进行选择。与EGAP公共课程相比,由于学生人数较少、专业性较强,ESAP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相对灵活,范围也更宽泛,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可完全根据学生需求,师生共同确定每次课的研究主题。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检验医学具有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交叉性强的特点,学生可根据个人研究方向的需求同时选修其他专业ESAP课程。每个专业在选课前应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列出本学期的课程设置,以供其他专业选择,而对本专业学生来说应作为必修课程。由于EGAP和ESAP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经过研一阶段EGAP的学习和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研二阶段学生的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本课程可在研一开展,研二阶段学生可自行组织学习,以适应研究生不同阶段的需求。
3.2 转变英语学习观念
Hutchinson&Waters提出ESP教学的核心并非根据特定教材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它应该被看作一种以学习者需求为前提的教学理念[6]。ESP除了教授语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术素养,如:批判性地评价、筛选和综述信息,发现、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研究的能力[12]。以往的普通英语学习拘泥于微观语言形式,忽视了宏观的思辨精神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和研究生应转变英语“教”和“学”观念,以英语为辅助手段,通过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学术交流培养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医学院校的教师应适应时代和学生需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注重自身学术英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3.3 联合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的课堂已逐步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倾向于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借助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强了学习效果。成功的学术英语课程有三个要素:“skillsbased,text-based and practice-based”,蔡基刚等[13]认为项目研究法(Project-based Instruction,PBI)是将三要素在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教学手段。学生以解决一个学科上的问题为目标,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选定报告主题,以综述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随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并重。学生通过检索大量相关英文文献找到关键信息,能够锻炼阅读能力,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心得并传授快速阅读来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在综述写作中,学生不能照搬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能够正确替换词汇和改变句子语法结构,此过程可有效提高写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学术阅读带动学术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主题-任务教学法是主题教学与任务教学的综合体,二者优势互补,因而教学效果更好。主题-任务教学法是基于主题设置一定的任务,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在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任务和交际任务的同时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以便熟练应用于真实的交际中。原苏荣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认为主题-任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14]。明宏[15]将课堂主题- 任务教学活动分为准备、实施和深化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引出主题内容并确立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法得出初步设想;实施阶段分为主题的展开、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听说训练;深化阶段主要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语言学习方法并督促学生课后自我总结。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特点,主题围绕医学设定,通过观看国外学术报告、大学公开课等视频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角色扮演交流主题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等。
3.4 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EAP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以研究生自主学习为前提,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因此EAP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堂表现、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应采用终结性评价联合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改变现有以结课考试为主,以课堂表现为辅的单一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科研态度,也使教学效果达到教师和学生的期望。2018年6月1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颁布的首个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测评标准,在促进多元评价、反馈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用于指导学术英语的形成性评估,弥补了以往形成性评估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系统的不足。英语能力量表下的形成性评估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科学、自主地制订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案。另一方面还将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16]。
4 展望
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正处于摸索经验阶段,学术界也持不同看法,但越来越多的调研发现以学术英语取代普通英语是大部分医学研究生的迫切要求,高校应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前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