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2019-02-24许宇彪陈盛越黄显钧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外科学课程思政医学

许宇彪,韦 尊,陈盛越,黄显钧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埌东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为新时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门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如何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在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近年来我们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努力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试图为高等医学院校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

1 外科学的内容和特点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目前外科学的疾病主要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功能障碍等五大类。外科学和所有的临床医学学科一样,涵盖了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等,而且外科学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总之,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外科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2.1 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十九大”精神的方向和要求,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3]。

2.2 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意义不大,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上,在主观上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而“课程思政”的建设无疑是补缺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的良好途径[4]。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大,但是心智思想尚未成熟,易于感情用事,此外,其心理上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极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5]。

2.3 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具体体现

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教师是履行大学使命的主体,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从大学生培养的全程来看,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育人的预期目标,这需要专业课程教师的共同参与,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打破思想政治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想政治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6-7]。

2.4 医务工作者职业胜任力培养的客观要求

人们对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催生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变革,医疗服务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8]。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可能凭空造就,因此医务工作者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必然客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元素如高尚的医德、厚重的人文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加以培养。

2.5 外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在动力需求

和其他临床课程一样,外科学本身的内容枯燥乏味,传统的简单的知识传授往往会使学生心生厌倦,教学效果差。如何提高外科学课程的趣味性是摆在每一位外科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外科学课程的专业内容上添加“课程思政”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授业育才转向立德树人,教学策略从传授知识转向启迪思维,教学评价从专业维度转向人文内涵,这样不仅能提高外科学专业课程的趣味性,更能在外科临床知识和技能的骨架之上,生发出文化自信、医学伦理、医学人文、职业认同等血肉,使《外科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

3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受到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9]。在外科学概论教学中,我们通过列举中国医学家在外科领域所做贡献的事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周代时期,外科已经独立成科,外科医师称为“疡医”,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技术,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提到手法整复等,回顾我国源远流长的外科发展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近代以来,在我国医学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下,在大面积烧伤、断指(肢)再植、门脉高压症的治疗、食道癌与肝癌的外科治疗、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我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涌现出如王忠诚、吴孟超、张金哲、吴阶平、裘法祖、吴英恺、黄家驷等为代表的一批报效祖国的知名外科学者。通过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介绍,使学生见贤思齐,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3.2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法治意识教育相结合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总方略,《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赋予了患者多项权利如健康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多项权利,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总是相等的,一般而言,与患方的权利相对应的就是医方的义务。法律之普适性要求医疗领域无一例外的适用法律规范,这就要求医生具备法治思维意识:首先,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身医疗行为;其次,必须坚持权利本位,尊重和保护患方的各项正当权利;最后,必须坚持程序优先,遵守法定的医疗程序。我们在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外科学见习及实习的教学中注意融入法治意识教育,通过一些典型医疗民事侵权司法案例、医疗行政违法司法案例、医疗刑事犯罪司法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意识,同时我们也鼓励既懂医药又懂法律的知识复合型教师积极申报医、药、法结合的研究课题并吸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辨能力。

3.3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医学教育阶段,必须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才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因此医学教学中必须融入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对医生而言,医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但不限于高尚的医德医风、厚重的人文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而这些都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达到培养的目的,我们在外科学教学当中,主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比如甲状腺手术中,带教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患者提供几种手术方案,并与患者本人讨论各种术式的利弊,鼓励患者参与自己手术方案的选择,做到医患共同决策,使患者术后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很好的康复。在手术结束后,医生亲自将患者推送回病房,及时解决患者的术后状况,使之得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力量,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4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钠·华特士首次提出[10]。其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直接面对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以达到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不仅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倡导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11]。生命教育的中心思想在于有仁爱之心,而医乃仁术,这说明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具有相通之处。在外科学习中渗透生命伦理教育,是培养有仁爱之心,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生命伦理素质的合格外科人才的重要途径[12]。我们在外科学教学全程渗透生命伦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意识,深刻体会到医学职业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3.5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辩证思维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也是引领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旗帜。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无处不渗透着唯物辩证法。如:无菌术的发明、抗生素的发现过程实际上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人体基因突变(内因)决定着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因决定论。乳腺癌手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最原始时的局部肿块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标准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及超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或Ⅰ期成形术→局部肿块切除,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3]。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强调,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在外科学乳腺癌章节教学当中,通过乳腺癌手术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唯物主义反映论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肿瘤治疗的根治性和器官功能的保护、损伤与抗损伤等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矛盾体,其实质是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内部联系,其中充满辩证统一的思想。我们在外科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让学生以辩证法的观点认知和把握外科学的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外科问题的能力。

3.6 外科学课程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

外科学作为一个古老且受尊敬的领域,建立于连续创新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深厚的传统[14]。从中国古代的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开始,到近代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外科手术,从像“屠宰场”式的外科手术到麻醉无痛的外科手术,再到今天的微创手术和机器人辅助的高、精、尖手术,外科学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项进步无不体现为医学创新发展的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案例能激发医学生的思想共鸣,提高其创新意识。

总之,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努力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外科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争取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课堂是近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外科学的“课程思政”元素仍需要继续挖掘和整理,适合我国国情的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仍需要不断的研究才得以形成和完善。

猜你喜欢

外科学课程思政医学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医学、生命科学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