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应用型、创新型”特色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19-02-24彭剑青刘丽娜郭欠欠沈祥春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药学贵州特色

陈 艺,彭剑青,邹 颖,黄 静,刘丽娜,郭欠欠,沈祥春

(贵州医科大学:A.贵州省天然药物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中心;B.药剂学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25)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重点强调了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应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贵州省是我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资源现达4 802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99.45万亩[1]。此外,贵州省具备突出的民族医药优势,截至2016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为154个,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366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2]。然而药物创新与开发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制药企业普遍表现出市场危机意识不够,新药研发水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缺乏优势品种等问题[3]。究其根源是由于贵州省内从事中药民族药物研发的机构分属于不同的企业或部门,导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研发体系;更重要的是专业药学人才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对地区特色药物资源的认识。因此,支撑贵州医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培养适应贵州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在培养地区特色人才中,作为贵州医药人才储库的医药类高等院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加强中药民族药知识的学习,突出应用实践环节,使毕业生具备地方药品知识背景以及应用创新能力,并对部分学生择优培养,为地方医药企业药物创新与研发提供储备人才。目前,药学高等教育体系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但是该培养模式无法密切适应我省医药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革现行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才能使培养出的药学人才更适合贵州区域发展的需求。

根据贵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明确提出“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培养实用型和创新性高级人才,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的初步探讨。

1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深入推进教学方式转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转变,包括人才市场要求高校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教育发展要以质量提升为重心和教育改革转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上述转变,其中本科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围绕贵州区域医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应通过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制度、药学专业实验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1.1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和创新课程比例

“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人才是指在医药行业中能够从事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在传统的药学本科教育体系中,药物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授课的重心,但化学相关课程的科目众多、学时比例偏大,内容交叉重叠。由于创新是推动医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过于强调某一方向的课程,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不足,教学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近年来,我校药学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调整优化,适当缩减理论课学时,而提高实验课比例,保证化学类基础课程的实/理学时比不少于0.8,专业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理学时比不少于0.85,促进教师将更多的科学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入教学中。同时,开设多门富有中药民族药特色、符合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进一步体现师生互教互学,一方面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项目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建议教师及时将科研经历与成果融入课堂和实验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层次。

1.2 转变课堂主体,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4-5]。具体而言,通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直观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方式解决理论课程内容多与课时缩减的矛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确保完成教学计划[6]。积极推进学生学业评价、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逐步从以“学习成绩”为主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与运用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作为过程性考核指标计入学生综合评估中,使学生成绩构成元素多样化,积极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更加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下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效”评估的要求。

1.3 增加具有地方医药特色实验课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根据目前我校药学实验的教学状况,提出了“基础-综合-设计”三位一体的实验课程设置。利用基础性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学时,并通过融合二级学科(如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增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此外,结合地区中药、民族药特色开设设计性实验,由教师分配课题项目,学生分组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由教师评估实验可行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例如,我校药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制订了贵州省特色中药成方制剂“热淋清颗粒剂制备”的实验项目,从处方设计、药材前处理、药材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到质量检查的整个过程,学生都需查阅相关资料后自行操作。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讨论处方设计依据,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工艺优化,并进行一般质量检查。通过开设上述设计性实验课程,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以及科研思维的训练。

2 深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补充课堂教学

要走符合贵州区域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之路,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应用共享、立足自主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

2.1 建立和共享在线开放课程

由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弥补贵州地区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在自建在线开放课程中,更应注重地区特色药学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建设和课程方案实施。例如,结合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特点、高校生源特点,分析新形势下贵州省高校开设在线开放课程的需求。通过整理归纳需进行建设的章节,将其合理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专业特色、前沿动态等多个模块[7],并将课程模块离散为知识点,再分层次、有条理地完成不同模块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我校药学院教师积极申报校级项目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近三年有13门课程获得学校在线课程建设立项,《药物化学》《药剂学》获得贵州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为地方高校药学专业类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2.2 探索性实践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

依据地区学生的特点,逐步推进线上知识学习和测验、生生或师生互动交流,线下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辅导及实施考试的混合式教学[8]。该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更加多元。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由传道解惑转变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反馈确定重难点,课堂外督促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答疑并指导。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完成作业小测、头脑风暴问答、投票问卷调查、教师答疑讨论等具体的活动模块,由聆听者变为思考者,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带动学习氛围。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育教学,我校建立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教师工作坊,邀请相关负责人定期开展关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技能。

2.3 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教育方式智能化

随着建设“数字贵州”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数据是我省信息化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点与亮点,地方院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支持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药学专业毕业生跟踪信息报告、实现药学专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此外,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部分高校已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纳入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中。我校亦逐步推进并完善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如开设虚拟药房、虚拟GMP实训体验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并利用大数据为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成果分析提供帮助,教师可通过大屏幕同步查看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还能通过实验成绩统计查询功能了解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简单高效的完成特定的实验教学任务[9]。

2.4 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一方面,高校应将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结业质量;另一方面,将教师建设和应用在线课程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对课程运行效果、课程建设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便于教学团队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学习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发展自身教学特色。

3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地方特色医药经济发展提供后备军

中药民族药产业为贵州省最具优势与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省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以大专毕业生为主,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则以中专毕业生为主,而拥有本科学历的药学技术人员比例较低,导致医药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药品监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省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推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满足地方医药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医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目标、组建教师队伍、共享平台资源、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是我省医药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贵州医科大学一直致力于为贵州等省区提供所需的优秀药学人才,为本土创新医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校药学专业强调了三个注重:注重中药民族药文化经典、注重技能应用、注重实习实训;并着力推进具有地区特色、学习特色、专业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近年来,通过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努力提高本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具有专业素养的研究员、科研骨干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教学体系、学生管理和安全保障制度,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方式,力求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氛围。本校的实习课题普遍以地方特色和与医药产业结合紧密的中药民族药为主,内容涉及药物发现和评价、药物的剂型设计与制备、药品质量标准建立和控制等方面。通过实习培训,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完成部分科研项目;而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可不断进行研究方向的修正,并进一步反哺到理论或实验教学中,真正做到“教研相济”[10]。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贵州医科大学相关实习制度,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培养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随着贵州省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创新性”的药学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地区医药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以支撑贵州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医科院校教育体系改革出发,根据药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结合贵州区域发展的特色,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制度、创新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医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发展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贵州医药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特色药学人才。

猜你喜欢

药学贵州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贵州,有多美
中医的特色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