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创新:图书馆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二重路径探析*

2019-02-24张文亮刘培旺

图书与情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学科图书馆

张文亮 刘培旺

(1.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图书馆学内生知识群落的演化, 另一方面受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 从内部环境来看,自1921 年金陵大学设立图书馆学课程至今图书馆学教育的知识体系一直围绕图书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而展开;从外部环境来看,从工业社会、经济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匹配社会发展的政策、技术、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影响颇深。 这些内外部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世界经济、 技术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重塑图书馆学教育的新环境,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也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诸多学者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及其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有的学者探讨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反思与发展路径,有学者探讨图情档一级学科核心知识及发展方向,有学者探讨iSchool、AACSB等认证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也有学者探讨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教育的构建和发展方向。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图书馆学教育发展问题,如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视野下的变革 问题、学科整合与学科更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我国1910 年最早出现“图书馆学”一词,至1934年刘国钧等提出“图书馆要素说”历经20 余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才初步形成。尽管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经历着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应用科学、管理学科和信息科学等的不同归属,但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在向传统与创新两个方向延伸。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从树立专业自信坚守学科传统和在变革中不断创新来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二重路径。

1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新变化

图书馆学教育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在不断发展,随着VR、AI、5G 等技术在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正呈现出新的变化。

1.1 教育对象的数字素养在不断提升

信息时代, 人们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不断进行身份转换,产生了数字公民的新角色。按照人民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又可以将数字公民划分为数字移民、数字土著、数字难民等多种身份类型。 数字土著又称“数字原生代”“数字原住民”,是指成长于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一代人;数字移民即数字世界的移民,他们是数字世界的后来者,与数字土著不同的是数字移民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学习数字科技以融入数字化的环境; 而对于数字难民而言,学习使用数字工具获取数字信息就更加困难。从1994年国家接入互联网开始算起,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对象已然完成了从数字移民向数字土著的过渡。

教育对象本身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方面对图书馆学教育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数字土著具有先天的数据亲和性,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需要升级; 另一方面对图书馆学教育产生间接影响。 社会数字公民数量增加会导致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产生变化。 同时信息社会环境下, 图书馆作为中介弥合数字鸿沟的作用会进一步强化, 所以图书馆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在要作相应调整。

1.2 媒体的多元融合在不断深化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在不断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甚至产生了融媒体,这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微博、微信等载体和媒介交融的技术环境深刻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利用与传播的形式。随着媒体多元融合的不断深化,对图书馆学教育对象、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均会产生影响。 图书馆学教育对象是未来图书馆及其他信息行业的从业者, 媒体作为了解学科、宣传学科和评价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多元融合发展的变化势必影响专业招生、 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忠诚度。同时,基于新技术的各类媒体间互补与整合又为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与互动、资源共享与兼容的大环境。

1.3 新技术的变革驱动在不断强化

新技术变革带动图书馆学教育、 与教育相关的图书馆和图书馆行业的转型与升级。(1)新技术的变革驱动图书馆学教育转型,VR、AI、5G 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学教育的新一轮应用势必带动图书馆教育的转型升级;(2)新技术驱动图书馆业务转型。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数据开放、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领域的创新;(3)技术变革驱动产业链升级。从图书馆相关产业链来看,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关联数据等新技术促进产业链中的数字内容供应商、 平台和数字阅读终端、出版等升级转型。

2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前27所提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高等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以各院校网站为数据来源对其图书馆学的学位项目展开调查(见表1)。 通过分析和汇总学科教育的特点,了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

2.1 学位点建设

2.1.1 院系归属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等5 所高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分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占比18.5%;吉林大学、河北大学等3 所高校的图书馆学科分属于管理学院,占比11.1%;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2 所高校的图书馆学科分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占比7.4%;湘潭大学、 四川大学2 所高校的图书馆学科分属于公共管理学院,占比7.4%。 整体来看在上述27 所高校中开设图书馆学科的院系主要包括信息、经济、人文、管理等部类,学院归属较为分散,其中独立建院的学科点较同级别大学排名靠前, 说明独立建院的学科点发展态势较好。

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的大部分院系是在信息学科导向下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的, 在历史学科导向下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校有云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开设出版学相关专业的学校有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湘潭大学,说明各个学校专业教育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跟各学校、院系的历史发展背景甚至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院系的教学理念愈发体现出跨学科性、贴合人才需求的态势。

表1 图书馆学学位点建设概况

2.1.2 教育层次布局

统计结果显示,在27 所院校中,有11 所院校提供图书馆学本科阶段教育,占比40.7%,其他院校图情档学科要么提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或档案学本科教育,要么不提供本科阶段教育。 此外有24 所院校提供研究生阶段教育, 其中8 所院校具有博士项目;专业硕士学位是对接特定职业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上述27 所院校中有20 所已开设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点;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给学校教育后的社会人员以知识和技能的补充, 上述院校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针对性、 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在图书馆管理等十余个方向向社会人员提供研修机会, 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需求。总的来说,我国图书馆学科的教育层次包含本、硕、博各阶段,包含学术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布局,整体教育层次布局比较完善。

2.2 培养计划

2.2.1 培养目标

教育部(国家教委)曾先后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从其中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简介中可发现,图书馆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将从图情机构扩展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 工作内容从分类编目等传统业务管理向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转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学科教学目标作出规定,总结来说, 图书馆学科的培养目标就是强调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并举、 专业核心知识与相关学科基础并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2.2 学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基本学制为专科3 年、本科4 年(医科5 年)、硕士3 年、博士3 年。 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培养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其4 年的学制基本满足核心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辅修、课外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 其本科毕业生能够应对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各学科点图书馆学学术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三年,而专业型硕士的学制存在两年、两年半等不一情况,硕士阶段除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由于博士招生方式存在直博、硕博连读等不一情况,其具体修业年限也是不固定的。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各校资源水平及教育目标定位的不一性导致了图书馆学硕士、 博士的学制存在较大弹性。 总的来说,各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学制,不搞“一刀切”,既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资源又保证了学生的素质。

2.2.3 课程设置

从历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术讨论会、全国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以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系列书籍来看,图书馆学科的课程设置是稳中有变的,对此,肖希明和倪萍总结了各时间段课程设置变革的特点: ①20 世纪80年代:剔旧更新,图书情报课程一体化;②20 世纪90 年代:课程体系向信息管理方向演进;③新世纪以来:面向泛信息环境,课程体系愈加开放多元。 在实践方面, 不少学科点对图书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代表性的如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借鉴美国图书情报学院 “社群信息学”课程教学的SBL(基于工作室的学习)方法开设“社群信息学”课程,在课程的过程参与、内容理解、效果满意度、学习评价等方面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再如中山大学在图书馆学课程设计方面,以“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示范,打造精品化课程,同时推动“图书与图书馆史”等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的现代化,创建“文献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全英(双语)课程,实现了传统图书馆学课程体系的更新迭代。

图书馆学专业的教育思想是要求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也正是随着信息技术环境以及教育思想的变化而调整, 这就使课程改革具备了国际化、精品化、现代化、创新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学内容交融的趋势愈发明显, 同时呈现出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并吸收其他学科课程的态势。

2.3 师资队伍

早在20 多年前,我国就明确要求高校教师应具有研究生学历。 据教育部给出的2018 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87544 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672753 人,占比67.25%,而有研究表明,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和硕士学历人数及比例均在不断增加。 图书馆学教师群体也是上述教师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同样据教育部给出的2018 年统计数据显示,管理学博士预计毕业人数为14312 人,这其中也包含一部分图书馆学的准教师力量。此外,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现拥有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截止2017 年底,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有特聘教授3 人、青年学者1 人,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优秀教师。

2.4 科学研究

图书馆学科作为一个研究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其科研产出自然是比较丰硕的,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源,将学科科研成果进行统计(见表2)。其中包含约13796 部著作、约1528264 篇期刊论文、约167197 篇CSSCI 期刊论文、 约136067 篇报纸文章、 约15706 篇硕士论文及约733 篇博士论文。 此外,科研交流依赖于学科宣传交流阵地,我国图情档学科目前拥有《中国图书馆学报》等CSSCI 期刊20种及其他专业期刊30 余种。

表2 学科科研成果表

2.5 教学评价

学科的建设与长久发展自然离不开教学指导工作的引领与考核评估工作的鞭策,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科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3 个权威机构对学科培养目标、课程规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相关规范与标准的研制等问题做深入研讨, 现已拥有《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图书馆学学科中长期规划》《本科图书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4 年版)》等9 部权威性文件用于指导和考评各单位教学工作(见表3)。

表3 教学指导与考核评估简况表

3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二重路径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 在学位点建设、培养计划、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学科知识内生演化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将会进一步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未来发展。(1)从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受到美国、日本、苏联及诸多国家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从单一向多元发展。自图书馆学创立之初的教学内容来看,至今一直延续的历史传统有图书馆管理知识、 文献处理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经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不同阶段; 文献处理经历处理对象由数据、文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转换;社会互动经历读者、领导者与知识获取和利用的变化。教育内容的主线始终未有变化。 (2)从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本土的实践中新的变化也导致了新的困境: ①领域聚焦带来的学科边缘化危机; ②社会需求变化快速导致教育对接困难; ③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师资队伍建设影响较大; ④科研繁荣与教学内容滞后的矛盾突出。(3)从图书馆学教育的未来看,变革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驱动学科进步的有效途径。新变化既带来了新的困境,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从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基于坚守与创新的图书馆学教育未来发展二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坚守与创新的角度提出图书馆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二重路径。

3.1 坚守传统的发展路径

3.1.1 主要内容

坚守意味着不放弃传统, 坚守是创新的前提。(1)坚守为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培养人才的使命。图书馆学教育之初以为图书馆培养人才为己任, 而当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仍是紧迫的,这一使命是长期的。图书馆学科要持续肩负历史和时代的社会责任, 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培养人才,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2)坚守学科教育的内核保持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 体系作为图书馆学科的核心知识,关注DIKW 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保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3)坚守学术研究的阵地。坚守古典目录学、古籍整理、文献学、信息组织、 信息描述、 信息检索等图书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在“云物移大智”等技术与学科交融时,不放弃传统学术阵地的同时开拓新技术、新方法的新领地。

3.1.2 实现路径

(1)回归目录学、版本学、古籍等传统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图书馆学教育传统的知识系统中关于目录学、版本学和古籍等教学内容正面临消亡的困境,一方面掌握这些知识的教师人员数量正在萎缩,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内容的科学研究知识产出速度较慢,需要长期的积累,现有科研环境下它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 因此,应在教学、科研和评价方面对上述内容给予足够重视。首先,在教学方面应该多培养年轻教师以承接有关课程, 通过短期培训、 工作坊、访学等多种途径进行有关课程的传承。 其次,在科研立项方面予以倾斜, 为传统知识领域研究人员提供足够的空间、 时间和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再次,孵化相关学科,通过建立古籍保护、古典目录学、出版发行学等学科建设共同支撑。

(2)回归行业发展变革培养计划与教学内容。 图书馆学教育应回归为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培养人才的最初使命,应与图书馆行业发展处于同一阶段。 首先,培养计划要与图书馆行业的最新需求相对接, 培养具备掌握大数据、pathon、R 语言信息技术工具, 具备讲座、展览、阅读推广和策划能力,具备读者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及培训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次,教学内容要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囊括其中, 应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标准化管理、图书馆最佳实践案例、行业的新技术应用等课程对接图书馆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环境。

(3)回归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学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要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图书馆实践,将图书馆事件中应用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等引入课堂教学,如图书馆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阅读推广活动等;另一方面,图书馆学者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要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如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领域。

3.2 变革创新的发展路径

3.2.1 主要内容

变革是永恒的主题,通过创新能够促进变革的执行。综合而言,图书馆学教育的创新可以从技术、方法和领域等方面进行。 (1)技术创新。 新技术变革迅速,近些年“云物移大智”等技术不仅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也已然给图书馆学带来了业态变化, 要勇于将新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学教学内容变革、教育技术革新等方面。学科未来的发展也要顺应“新技术”趋势,但不可技术为上,要强调学科边界,满足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不能失掉本色;(2)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上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的知识在参与科研项目中得到深化、在课外实习中得到实际运用; 教学手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吸收如翻转课堂等一些教学手段的成功经验,又要抓住媒体融合的契机,把慕课、微课、直播课等新式课堂落到实处;(3)领域创新。把握新技术带来的发展契机,抢占新的研究领域。 勇于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或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3.2.2 实现路径

(1)适应新变化而大胆创新变革。 首先,要建立学科群落以壮大一级学科发展,创新学科合作,拓展新领域,培育孵化新的二级学科。 图书馆学在细化、整合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创新,已经孵化出诸如保密管理、出版发行学、竞争情报、信息分析等学科,今后随着学科群落的演化,在对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还需增加学科创新尝试。学科群之间相互支撑、建立学院更会促进彼此的发展,这一点从上一次学科点评估结果可见一斑。独立建院的学校在同层次院校排名中是比较靠前的, 甚至有些表现卓越;其次,要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弥补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 一部教材的面世,从写作到出版的过程往往时间比较长,时效性差,往往领域热点问题难以迅速揭示。 而课堂中通过案例教学、讨论、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将领域的热点传递给学生;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变化, 根据新一代数字土著的特点更新升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未来从业者的角度,吸引学生选择图书馆学专业,让学生入门,甚至未来从业后能够充满使命感、幸福感和忠诚度。

(2)建立图书馆学教学联盟。近些年,国外iSchool运动如火如荼, 教学联盟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从标准化的视角而言,联盟的发展的确能够促进学科的进步。 然而,这几年的iSchool 运动有明显的去图书馆化趋势,需要警惕。 因此,在本土环境下打造我国图书馆学教学联盟就十分有必要。首先,能够促进本土化的教学标准的统一;其次,可以在教指委的指导下,由联盟组织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学生竞赛等活动, 弥补图书馆学及评价中欠缺的一些短板;第三,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发挥联盟的优势促进青年教师间的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建立图书馆学科研团队。 通过打造科研平台,建立科研团队进行跨学科、跨校、跨地区研究,着重解决图书馆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同时也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向图书馆、文化机构、信息机构转化,避免研究的泛化。 科研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院校师资短缺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团队优势互补,优化科研力量,解决学科领域重大问题。此外,还能够缓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师资差异过大的问题。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招考制度、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专业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德育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更是体现出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坚守与创新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二重路径,从传承历史、解决现状问题到探究未来创新。 这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应该在坚守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也要有坚守,二者保持平衡才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的稳定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学科图书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信息时代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编委会在湖南大学举办
图书馆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去图书馆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图书馆学概念衍进二百年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