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教变革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2019-02-24乔利利
赵 星 乔利利 杨 洁
(1.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241)
(2.华东师范大学学术评价与促进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1 引言
二十余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到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 特别在近年,高等教育的变革显著,数量与质量、指标与内涵之争已然结束, 从国家主管部门到基层高校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路基本明确。 大学建设在操作层面上实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体现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因此,以促进学科建设为总领,以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进路,是实现高校快速稳步发展的现实道路。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经过两年的论证和评估,于2017 年9 月公布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突出了我国高校和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以此为分水岭,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础。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双万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在学科建设中突出本科专业建设的重大决心。 评价问题是当前高校科学研究的核心难题。 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破“四唯”为目标,尝试通过评价改革促进科研模式转变。 社会服务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溢出效应的关键体现。 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使得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对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发展,2016 年9 月、2018 年2 月、2018 年3 月及2019 年5 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研究生学位点进行了四次动态调整,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部分,四次调整对学科发展的整体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 学科的社会认可与发展资质等成为高校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 尤其是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些弱势学科被合并或撤销以集中发展优势学科。
“211”和“985”时代,学校体量和学科布局完整度是高校实现指标数量跨越的重要基础,因此带来了诸多学科的快速扩展,性价比最高的短平快做法就是合并高校、增加学科学位点数量。 但以“双一流”建设为纲的内涵式发展则要求高校不再是“大而全”,而应是“强而精”。 各高校重新梳理学科布局与结构成为必然选择。 其中,性价比最高的短平快做法就是削减学科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学科。 当然,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向特色学科倾斜、向地方高校下沉的新趋势,为高校学科发展创新与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借助“双万计划”、 破除“四唯”、“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学科立足特色优势,实现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尤其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突破了以往跟进型的有计划的发展战略,转型为超越型、引领型的战略。 实现学科发展的超越与引领,突出特色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破除“四唯”、“创新创业” 教育这四个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变革分别展开,讨论其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及可能的应对之策。
2 我国高等教育四大变革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要素质量和配置方式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资源配置方式决定资源使用效率与发展质量。这条规律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同样适用。 高等教育革新时期的政策措施,如“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破除“四唯”、“创新创业”教育等,本质上都是在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重构。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学科领域,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工具性交叉应用学科, 既有一定程度的可被替代性,又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寻求新突破,避免被消化或异化,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双一流”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对“211”和“985”建设思路的扬弃。继承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不改, 变革的是要从数量扩张彻底转变为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之路。 “双一流”建设也切实地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建设思路明确地表达了一个观点: 一群世界一流学科之集合,即为世界一流大学。 应当认为,这一战略和思路符合了当代世界大学建设的趋势与潮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相对于其他基础或主流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布局资源愈加集中的倾向下并不处于有利位置,这是应当正视的事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2017 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以及2020 年的研究生招生信息中,在全部42 所“双一流”A 类建设高校中,只有19 所高校招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研究生, 占比不足50%。 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有3 所高校(武汉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入选。虽然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在本轮“双一流”建设中得到了一定认可,但在分布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双一流”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稳定支持这一大背景下,可以预期,3 所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的图情档学科水平将加速提升,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但非“一流学科”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发展面临的环境可能比过去更为复杂,更加需要另辟蹊径,在学科点的建设特色和研究主题的选择上,与国内优势学科形成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做出能在学科内立足,能对学科外产生影响的创新探索,从而寻求学科的新突破。
在谋求学科发展上,当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呈现出专业化培养的特色。 这既是回归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自身特征, 也是回应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和数据人才需求的重要转向与突破。 以上述四次学科点调整来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相关学科变动达50余个,其中新增专业点多以专业硕士为主,而撤销学位点中包括多所现“双一流”A 类著名大学。 总体上,学术型硕士点呈收缩状态,学科在以理工类为主的“双一流”A 类高校中生存困难,但在以文科为主、学科平衡的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中发展较为稳定。
在最新公布的2020 年研究生招生信息中,共计有75 所高校招收信息资源管理类研究生,招生专业除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外,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下, 自设有信息资源管理、商业分析、数据科学、信息分析等专业。在基础的学科优势上, 借助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优势,将社会发展的前沿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以技术驱动反哺学科知识结构变革,进而以学科特色方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发展的新特征与趋势。除此以外,依托高校背景,形成学科个性化发展也是信管类学科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以航空、军事、医学、农业、公共管理等不同的高校与学院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既有学科特色,又有交叉专业融合,借助临近学科形成学科特色增长极。 这些变革都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双一流”学科急需寻求立足点的应对与变化,从短期而言,部分学科点或属“不得已而为之”,并伴有学科进一步泛化之风险。但从长远看,这也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实现多样化和特色化建设的历史契机。
确定优先发展学科常有三个原则: 一是学术卓越,二是社会需求,三是跨学科支撑。 “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与历史积淀, 非 “双一流”短期内难以企及,但可以在社会需求和跨学科发展上有所突破,形成差序格局下的有序互动。 “双一流”学科守正,非“双一流”学科出奇,或是当前大环境下整个学科领域的较佳策略之一。
2.2 “双万计划”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与一流大学建设依靠一流学科建设驱动类似,教育主管部门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动力设定为了一流课程的建设。故在“双万计划”中,课程建设构成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出台“双万计划”是要将一流本科专业教育作为“双一流” 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政策核心在于以本科教育为抓手培养高质量人才。 专业作为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基本单位,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将人才培养放置于学术导向、应用导向、工程导向等现实环境之中,强调不同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质量与特色, 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的基础。
“双万计划”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解决本地区高校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在“双万计划”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中, 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点共17 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既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包含普通和地方高校专业点。 该计划为不同层面的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资源和机遇,有望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特色本科专业布局。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类专业在发展中以数据和信息的产生、组织、处理、分析、存储等为基础,以培养专门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类人才为核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为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知识与活力, 也要求信管类本科教育课程能够与时俱进,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突破传统学科教学内容,打破院系课程之间的界限,突出内容与技术的叠加、 传统与前沿的兼顾, 使人才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横向多主体合作、跨学科教育等途径,为培养新文科人才,整合办学资源提供了路径。其中专业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提供宽口径教学以克服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作为交叉学科,单一学科教学难以支撑整个知识需求体系。 学科的横向发展至关重要,形成与数据科学、计算机、传媒、心理学等学科群的关联,为学生的跨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由此,当前部分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教学已逐渐转向大类培养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宽口径知识背景,为学科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复合型的人才储备。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国际化水平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研究主题与方向深刻影响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的方向。 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研究视野,以形成背景多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必要条件。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的师资队伍来源上整体较为集中,呈现出“近亲繁殖”的特征。 优秀师资人才缺乏已成为诸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点建设的核心问题,部分高校由于整体水平或学校目标较高,对于师资引进要求亦高, 甚至已较少考虑从国内毕业博士中引进, 而部分高校受限于整体水平和地域经济环境, 又难以吸引综合环境优良地区培养的优秀博士前去任教,这一矛盾在近年尤为突出,并开始对国内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层次的培养产生长远影响。 要缓解这一问题, 还是需要从学科点建设的广泛性上入手,需要不同层次学科点相互扶助,一同成长,形成地域和类型多样性的层次化学科点分布格局。总之,学科之强,终其一点,在于学科内每位教师、学生和从业人员,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足够的做选择的权力。
2.3 “破四唯”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科学研究一直是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特别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 研究水平更是最容易显性化的方面。 显性化的成果首先需要精确和正确的评价。 因此,实际中,学术评价既是激励学科发展的工具,也可构成桎梏学科创新的枷锁。引文指标和同行评议,是当前学术评价的两大方法,但各有利弊,在不同的学术评价视角中均饱受弊病。 我国近三十年来学术发展较集中地体现为论文成果的大量增加,部分单一甚至绝对化的指标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弊端凸显,科学研究亟需创新学术评价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出台了清理“四唯”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试图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事实上, 学术评价一直以来是信息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与应用方向, 并有相当的学科输出。 信息计量学等学科分支为学术评价提供了相关基础与方法的支撑, 产出了引文和影响因子等广泛使用的指标。近年来,学科内也一直尝试对原来指标体系的改良,引入如社交媒体影响力Altmetrics、使用影响力Usage、合著影响力等补充方案,希求通过多源影响力构建学术评价的完整画像。 但整体而言, 当前的评价体系尚未剥离传统的科学评价藩篱,需要更为科学性和颠覆性的方案。破“四唯”的提出,是学科做出革命性创新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就“破四唯”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具体影响而言,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现有评价方法和机制的变革会对包括本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从业人员都产生显著地影响。近年来,已经能关注到在重要的评估和评价中,一些成果认定方面的明显变化。 最典型的,以学科评估时对于“标志性成果”“代表作”和“社会实际影响力”的大幅度强化为表征,论文数量特别是非一流论文成果的数量权重达到近三十年新低。 个人的评价方面, 从各类人才计划的评估中也很刻意地把质量和高水平作为核心标准。应当认为,这一转变符合了已经历三十年数量积累的中国学术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之需求, 是从数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此外, 还有对于中文论文的权重加强,对于“挟洋自重”的反思,对于国际论文的重新认定等转变, 都对当前的学术评价及其关联的学科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以论文成果的评价风向转变为标志, 各种成果在评估和评价中的地位权重都已开始变化(部分预测见表1)。
2.4 “创新创业”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影响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历经十余年发展, 已由整体规划落实到具体的实施层次。 2010-2015 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教育改革计划,包括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推动了高等教育变革的纵深发展。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成为了当前高校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点改革工作。
表1 未来一段时期各类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在重要评估事项中的权重及变化预估
“双创”背景作为高校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催化剂, 相较于原有重基础研究和重基础应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供了推动学科建设构建与社会沟通的新桥梁。 学科尤其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也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方向。 作为应用型和工具型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具有一定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推动专业化和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 以已经举办五届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其官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检索项目信息,包含“图书”关键词共得到3494 个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业项目;以“情报”为关键词检索,共计查询到89 个创业项目;以“档案”为关键词查询,共有210 个创业项目。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挖掘学科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的触点, 构成了新时期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 但这一结果反映出情报学由于缺乏稳定的强有力行业支撑, 在创新创业这一原本很对口的事业中显得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 也说明高校中较多相关师生或已将重点转化为信息和数据,后劲值得期待。
信息资源管理相关学科通过以数据和信息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可为“创新创业”与数据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的方法支撑。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交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与图书情报的交叉性形成一致性。在此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相关学科发展,可借由创新创业,立足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如工程、医学、金融、旅游等,搭建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框架, 拓展学科发展的外延, 形成以“创新创业”为驱动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发展背景。 通过探索学科专业与产业的共性与互补性构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以构建社会实践基地为例,传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以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研究所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基地, 但随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社会实践需要扩展到数据分析、金融、咨询、医疗等领域的企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成为了学科的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型人才培养新趋势。当然,这一领域目前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典型标志为虽然近年我国在“互联网+”和数据等本学科相关领域涌现了诸多创新型企业, 其中一些甚至在短短数年内已具备在某一垂直领域对抗BAT 的实力,但这些“独角兽” 的创始人鲜见图情背景和经历。 这一次创新变革,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贡献甚至不如2000-2010年期间所谓的“互联网上半场”,那个十年至少还诞生了百度这样的引领型企业的领导人。
在创新创业这一事业上,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应转变思路,在过去强调服务与支撑的理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领型创新工作的推进, 勇于到热点和前沿领域中引领潮流,培养弄潮儿。
3 变革下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之问
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作为应用型、工具型和交叉型社会学科,在当前与今后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扩充学科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科的社会认知度与大众认可度是其推动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变革, 既构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转型的驱动, 也是其扩充自身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历史机遇。 围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破除“四唯”和“创新创业”教育四大变革,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指引,也可能激发学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与规划创新。
(1)学科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在立足本学科理论内核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寻求内生与外引的新平衡。 “双一流”建设学科面向国际一流的目标, 以追求学术的卓越创新带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非“双一流”建设学科则可在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与各自单位学科布局, 形成特色学科增长极, 以此构建新时期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新的差序格局。 “双一流”学科守正,非“双一流”学科出奇,或是当前大环境下整个学科领域的较佳策略之一。
(2)人才培养。 近年多所“双一流”A 类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点的撤销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优质生源与平台的缺失可能在特定区域(包括当前我国部分经济社会发达区域) 造成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断层, 考虑到生活成本带来的中国就业整体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其长远影响难以估量。 “双万计划” 的较广覆盖面为信息资源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而学科点建设的广泛性应成为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需要不同层次学科点建设中相互扶助,协同成长,形成地域和类型多样性的层次化学科点分布格局。
(3)科学研究。我国学术评价的诸多改革为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的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其社会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信息资源管理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对学术评价的风向有更敏锐的洞察,最终使学科继续在话语体系上占据领导,在应用实践中保持先机。
(4)社会服务。在外延层次,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可基于其基础性方法体系和交叉可扩展的特征,触及理工农医及人文社科等几乎所有学科大类,扩充学科应用和交叉领域。 从而搭建与社会发展的关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将应用型学科的实践性进一步发挥,并在产业建设中给出标志性成果,让全社会意识到这个以信息和数据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科,确实能为信息技术和数据时代的推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更不是最坏的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在高等教育的变革下, 既有顺应数据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新机遇, 也同时面临着被强势学科替代或消化的风险。怀疑与自省之中,如何定位学科的发展框架,培养具有引领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增强与社会应用的关联,打造出学科立足之根基,是摆在当代信息资源管理学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不仅是一道选择题,更是一道判断题。 是责无旁贷,迎难而上?还是瞻前顾后,犹豫中再次错过历史给予之机遇?
不答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