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02-23杨亮璇
摘 要: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从2016年9月1日起,义务教育初中教材《思想品德》的名称将改为《道德与法治》。新课程从课程名称出发,对法治教学提出了比过去更高,更系统的要求。但是,想通过法治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法治素养,实现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并不容易。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初中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分析应对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 引言
可以看出,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新增的法治教育板块中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除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也给道法工作者的学习和授课带来了压力,如何直面不容乐观的法治教学现状,让道法工作者更加游刃有余地开展法治教学工作并保证其应有的教育效果,成为众人探究的热点话题。
二、 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逻辑思维更多地得靠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然而,由于其自身生活经验和时政敏感度的缺乏,往往对教师讲解的法治文本,列举的法治案例,呈现的法治情景,渗透的法治理念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致于教师一讲到法治板块的内容时,学生就开始有距离感,缺乏兴趣,长此以往,法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二) 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自身法治意识淡薄,家庭暴力,随意闯红灯,插队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再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学校对学生开展完诸如扫黑主题的法治专项教育,千叮咛万嘱咐学生一定要将《致家长的一封信》转交家长查阅并签名时,家长并不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而只是完成任务式地签名,边签边埋怨学校多此一举。
(三)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的重视不够,课时安排比语、数、英要少得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既要完成提高学生的法治教育分数的任务,又要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这显然是困难的。即使教师深知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最终也只能为了考试赶进度,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滞后,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其次,从客观上讲,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板块的内容十分严谨且具深度,教师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奉献精神,不愿意多挤时间吃透教材,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即使将知识讲准了,也难讲生动,很难去挖掘更多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治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化解纠纷、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的观念和能力。
(四)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环境复杂,存在某些不良诱惑误导学生,应加以注意。
三、 对策分析
(一) 注重法治家庭建设,培育文明良好家风
孩子一天中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相信一个知法懂法,遇事依法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做事冲动、罔顾法律的孩子。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家长一定要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对子女进行监护,不用暴力体罚孩子,也不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家长应言传身教,从遵守红绿灯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带头教育孩子做法治的追随者和崇尚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公现象,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做一个有正义感、信法守法的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匡扶正义。当合法权益受不法侵害时,更不能忍气吞声,助长不公,而是要用合法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对学校和社会开展的法治教育活动,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在潜移默化的行为中渗透法治态度,巩固学校的法治教学效果。
(二) 加快法治校园建设,让学校成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高度重视道法课的存在,挑选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从恢复相应的课时开始,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培训,并将法治素养纳入教师考查的范畴。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编写法治教育校本读物,邀请一线办案人员走进道法课堂,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近两年来,“法治进校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巡讲,学校要主动配合,组织全体师生认真观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情景剧的演绎,在聆听一线办案人员实战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和学生身临其境的演绎过程中体验法治的神奇力量,解决《道德与法治》课上师生皆无法破解的法律疑惑。
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奉献精神和法治信仰,多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教学方式上,教师要与时俱进,力求所讲的内容学生爱听、乐听且听了有用。新时代的道法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法律文本的精确背诵,亦不能整节课讲一些高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而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资源再现真实生活场景,直击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国家行政机关》时,我结合时下汕头的创文活动,图文并茂,列举“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市城乡规划局、市交警部门、市环卫局等国家行政部门各司其职,服务于民,让汕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汕头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线上升”等实例用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共鸣。如此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国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与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积极配合国家行政机关的日常执法。
在讲到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切实做到“用权受监督,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对我国的法治现状适度讲解。进而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員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应注意的法治问题。体会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三) 重视社会法治环境建设,形成全方位教育效果
当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效凝聚成合力,法治教育注定事半功倍。
此外,作为学生获取法治信息的重要载体的自媒体运营号也应有所作为。在播报社会热点的时候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事实真相。一旦出现不和谐的画面,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也应第一时间站出来,调查取证,向社会公布事件的处理后续,对造谣者进行公开处理,让学生看到违法的后果和代价,从而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约束自身的言行,真正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四、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从科目称呼上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凸显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教学的道路要认真地走,想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法治公民不仅依赖学校目前的法治教学,它更需要社会、教师、家庭和学生本身的通力合作,如此,方能实现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2]王晓易.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N].人民日报,2015.
[3]黎燕妮.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之我见[EB/OL].
作者简介:
杨亮璇,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潮阳区金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