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野下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19-02-2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服装协同创新能力

杨 梅 赵 晶

(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0.引言

创新能力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更新程度的重要参考点,在当前就业背景下,各个院校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校内服装专业的学生可以随时接收到世界领先的教育信息。服装专业有别于其他科研类和机械类专业,服装属于完全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且更新速度较快的教育专业。因此国内具有服装专业的院校便必然需要对如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路径进行研究,继而高度保障学校内服装专业的教育质量,稳定本校专业在行业内的教育地位。

1.协同创新概念及特征的简单论述

1.1 协同创新理论的概念论述

协同创新概念的重点在于,学校必须要在创新教育能力和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尽可能的连接各种创新方向内的可用资源,继而利用多方能力填充自身的创新体系。这种方式属于一种“资源集合”形态,能够在短期内将学校的创新能力最大化处理。是当前各个院校在更新自身创新能力,以及拓宽创新视野的第一选择。

1.2 协同创新理论的特征

1.2.1 其具有整体性特征

首先,在学校内部实现的各个创新推动力必须要具有关联性特征。单一的创新推动力不能构成“协同”概念,尤其学校的规模越大,协同创新的各个动力源的关联特征便应该更加清晰和紧密,如此才能稳定协同创新的效率性和质量性特征。

1.2.2 其具有动态性特征

不仅仅是服装专业,实际上所有的专业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时都需要注重维护其动态性特征。首先,学校内的创新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的生态体系,他们在发展中提升自身的力量,每个力量源也都在日常的活动中承担着自身的本质工作。因此教育产业在发展,服装产业也同样在发展。故我们不难推断,只有当国内院校的协同创新体系也能够随之过渡到动态特征形态中时,利用协同创新视野来提升学校的专业创新能力才具有实际的开展价值。

2.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现有状态

2.1 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并未意识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概念重点

教育创新能力是决定学校创新工作发展力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创新意识却是决定学校创新能力限度的核心元素。因此各个学校只有在建立正确的创新意识,能够认同和深入理解服装专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作用时,学校的教育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会成为真正可用的教育创新素材。但当研究人员调查国内学校后可发现,多数学校内部的服装专业内,其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都并未重视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认为,保持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适当在周期范围内组织教师参与进修便能维持学校的创新属性。但事实并非如此,若教育管理人员创新意识不到位,那么学生便只能参与内容相对落后的教育教学课程。相对的专业内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学生的高级岗位就业率便也会持续下降。

2.2 服装专业教师并未落实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

在协同创新视野中,教师作为最了解学生,也最了解服装专业教育结构和应创新方向的职业人员。其本应密切参与到学校提升教育创新的发展路径中。但实际上在国内多个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教师真正能够起到辅助性作用的创新项目数量十分微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因为学校教师的创新意识或能力不够。当教师创新意识不足或不正确时,教师便无法理解教育创新的优势作用,不愿意参与到教育创新工作中。而当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时,学校为求教育创新的稳定性,便也不会要求这类教师参与到创新改革的进程中。其二则是因为当前学校环境的整体因素偏管理化,因此多数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教师就应该将重点放置在教育教学层面,对于教育创新这类调整和更新形态的校内活动,仅由教育管理人员以及校内高层决策者共同商议即可。这种观念态度实际上就是造成国内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手段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若学校未能使用具有完善专业经验的教师参与到创新计划的制定进程中,学校所定向的创新行为就必然未从实际出发,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意识形态。

2.3 服装专业教育创新期间未能重视学生的发展状态

究其根源,教育创新都是以提升学生知识所得而展开的活动。因此本质上服装专业内的创新人员最应采集的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创新意见。但目前多数学校都并未重视学生意见,学生被动地位明显。且完成创新后,部分变动特征较为明显的课程体系也显然未被多数学生接受。这便说明了在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时,采集学生意见的重要性和优势所在。除学生意见外,学生当前的听课状态也是校方应该着重考量的问题,如若学校并未在提升创新能力前对学生的现有发展状态进行详细调查,则创新效果低迷的现象便将成为“必然”。

3.协同创新视角下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3.1 服装专业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能力产生明确认知

首先,学校内服装专业的教育创新负责人及其团队必须清晰的意识到当前自身的创新能力,切勿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影响学校服装专业提升教育创新能力的实际效率。其次,当教育管理团队可确认自身能力后,便应该迅速采集当前校内以及校园外部可以结合到协同创新领域中的动力源。在确认动力源前,创新团队应该根据采集方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必须要在确认该方向具有长效创新价值后再开展联合建设行动。如此方能保障学校在提升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时,能够具有切实的开展价值。

3.2 服装专业教师应坚定主题地位,即刻参与创新计划

服装专业内部的教育教学人员应该加入到教育创新行列中,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丰富的服装教学经验和对服装产业的熟悉程度,为学校提供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意见。同时专业教师作为最了解学生的人,教师应该先在班级内部对学生的能力展开通查,目的在于收集当前校内学生的专业发展状态。当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缺少相关的实践技能时,教师便可以建议学校适当添加实践类课程,利用添加课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巧。同时教师也可以依照具体的产业特征,要求校方更新教学素材库,尽量选择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服装设计、人体画技等教学素材添加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继而利用更新教学素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增进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事实上,当教师能够在提升教育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占据主位,那么更新结果生效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强。

3.3 服装专业创新团队应调查学生需求及意见

学校内的教育创新团队应该对服装专业内学生的创新意见进行采集,采集过程需要注重效率,结果的审计与选择需以学校的教学课程形态为主。当团队将一些无效思想删除后,凝结下的学生创新思路便可以作为全新的创新参考点。但团队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在完成一次创新意见调查后学校就必然要采用某个学生的想法。在协同创新视野中,各个创新因素必须具有系统性特征,当某一种创新途径与其他的路径层级差距过大时,反而会拖慢学校教育创新能力升级的实际速率。因此学校应抓“质”不抓“量”,一切以质量为主,要配合学校的创新发展目标,切勿为了完全创新而慌不择路。

3.4 服装专业应完善现代化教学模式

服装专业的教育团队管理者应该尽量与学校决策层进行商议,需在学校条件允许范围内升级校内的计算机设备,尽量为学校服装专业学子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器材。同时在学校教育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素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进而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好先决准备。

4.结语

综上,文章以协同创业为视角,对服装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服装专业是国家服装产业的人才培养地,而“衣”是人类社会中即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因此希望读者在看到本篇文章后,可切实的获取到一些提升学校教育创新能力的参考素材。

猜你喜欢

服装协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人心碎的服装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