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
2019-02-22冯建新张萌
李 莉 冯建新 张萌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完善并健全我国残疾人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残疾人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发展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离不开“工匠精神”,实现残疾人高就业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发扬。那么,到底何为“工匠精神”呢?肖群忠指出,工匠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人,“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李宏伟则将“工匠精神”界定为五种精神特质,分别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2]。无论研究者们怎样界定“工匠精神”,其内涵都是劳动者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专业素养扎实工作、创新技艺的精神风貌和态度。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残疾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残疾人高就业的有力保障。本研究阐述了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工匠精神”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残疾人来说,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不断提高其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提高职业生活水平,进而能够自食其力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推进特殊教育进展,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通过出台、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保障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2009年,《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国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由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组成,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人入学,通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积极招收残疾人入学。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07所,比上年增加27所,增长1.30%;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60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增长5.20%。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11.08万人,比上年增加1.93万人,增长21.11%;在校生57.88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17.71%;特殊教育毕业生6.94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增长17.30%。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5.66万人,在校生30.40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1.10%和52.52%。
此外,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并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该计划指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各省(区、市)集中力量至少办好一所面向本地区招生的盲人高中(部)、聋人高中(部)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看出,国家正大力发展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关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3][4]。然而,目前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从总体质量、师资水平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教育部门、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重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一方面,部分残疾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够,没有形成专业的职业知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进而导致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缺失,影响整体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残疾人职业教育呈现地区结构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大量的“低入学率”“低就业率”等的情况,从而拉低了我国残疾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此外,办学形式单一、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接纳度等仍然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偏低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存在着笼统、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5]此外,残疾人教育事业总体上表现出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残疾人教育体系不健全等。
(二)职业教育师资匮乏且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而师资是制约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匮乏,师生比严重不平衡,授课教师往往与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不仅导致受教学生数量少,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质量。长此以往,又会造成职业院校的老师大量流失,恶性循环,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一个短板。另一方面,残疾人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整体不高,这些教师大多都专业技能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从而导致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赵小红在研究中提出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以兼职为主,缺少专门的相关职业教师,且在对特殊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基本理论偏多,实践技能少,同时,专业教师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6]这和周亚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7]
(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残疾人就业、自食其力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认为,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大部分实行的都是统一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并没有根据每位残疾人的残疾程度不同而设置专门的课程,也不会按照残疾人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去设计课程。[8]整体来看,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忽略了残疾人的个体差异性,忽视了残疾人就业市场的需求,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成效低。
二、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坚持把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工匠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其在世界制造业中奠定了一定的地位。我国素来也被称为“制造大国”,要发展高质量的工业经济,就要牢记“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仅是普通人的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残疾人职业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与传承。通过培养每位残疾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崇高的“工匠精神”,推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变革发展,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培养残疾人“工匠精神”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是残疾人群整体进步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不同层次的残疾人职业院校、机构是培养优越的技能型残疾人才的主要阵营,开展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塑造残疾人的“工匠精神”是其在办学过程中亟需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会培养残疾人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增加残疾人的就业率,使残疾人也成为值得骄傲和赞许的“大国工匠”。
培养残疾人“工匠精神”是促进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主观和客观需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对残疾人来说也不例外,残疾人要想获得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拥有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就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机构是培育工匠和发扬“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残疾学生要想转变为一个真正合格的职业工人,就必须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职业规范,时时刻刻具备“工匠精神”,从而成长为“国之大器”的新时代大国工匠。而当残疾学生走上职业发展之路以后,能够把自己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做到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工匠精神”发展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者和实现者。残疾人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培养机构肩负着培养残疾人职业技能、塑造残疾人“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为了发展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就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内涵,扩大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残疾人的专业课程,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专业的残疾人才,不仅要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适应主流生活,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残疾学生的潜能,使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价值。
(一)弘扬“工匠精神”的内涵,加大理念的宣传和深入。“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是古人运用精湛的技艺、严谨的职业态度创造并发扬了“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更具有时代意义。而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就要依托以“工匠精神”为主导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将“工匠精神”与残疾人职业教育高度融合起来,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大国工匠”。观念是行动的先导[9],残疾人职业院校、机构首先要弘扬“工匠精神”的内涵,加大“工匠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宣传。基于此,残疾人职业院校就要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从时代发展的高度看待“工匠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残疾人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确立与“大国工匠”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此外,要提高残疾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残疾学生卓越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职业素养,使残疾学生意识到具备“工匠精神”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个人生活进步的重要性。
(二)扩大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职业观念意识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要素,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受众群体,其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的中坚力量,专业教师的教学参与将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完备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师资水平既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获得一技之长,要让学生通过职业素质培育、职业精神熏陶、职业操守养成等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职业追求、职业情怀、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等“工匠精神”也获得新的生长。
(三)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弘扬和培养残疾人的“工匠精神”,教育起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对于引导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其职业水平,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职业学校、机构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10],应该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合理开设系统化的、有针对性地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残疾人职业教育之中,提高残疾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不同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