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在智障儿童教育干预中的应用
2019-02-22冯秋燕
冯秋燕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对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本体和工具双重价值。[1]相关研究显示,游戏对成长中的儿童生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游戏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发展语言、生成情感、掌握知识与技能、养成适应社会能力及发展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2]积木游戏专指儿童根据各种积木的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等特点做出选择,并结合自己对周围环境、情境的认识及感悟,确定积木的摆放方式与组合顺序,从而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3]是目前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游戏之一,在学前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在家庭早期教育、小学数学教育等领域也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近些年逐渐被引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尤其在智障儿童的教育干预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当前,将积木游戏应用到智障儿童的教育干预中,主要在于引导智障儿童利用堆积式、组装式、拼插式等积木,通过平铺、拼插、累加、架空、围合、镶嵌等操作方式,组成一定的物像,“以物代物”,助力智障儿童通过观察、想象、合作、创作、分享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一、积木游戏应用于智障儿童教育干预的优势
(一)操作性。积木游戏中,智障儿童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将积木材料经拼插、镶嵌、累加等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或神似或形似的物象。在此过程中,智障儿童根据内心想法及已有经验,选择、搬运、拼插、组合积木材料,促使大小肌肉群活动、视听活动与积木材料发生互动,有利于他们手指、手掌、手臂、眼睛等部位得到锻炼,并最终达到各感官逐渐协调合作的目标。同时,智障儿童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等多感官操作积木材料进行游戏,也有利于其感知觉经验的丰富与积累。[4]
(二)表征性。由于认知及经验的局限,智障儿童利用积木建构的形象虽然相对而言比较简陋,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他们情感态度并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是真实物体的象征,[5]并且所建构作品的象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即同样的建构形象在不同的情境中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例如,智障儿童将两块短积木隔一定空隙并排放好之后,在它们上面搁放一块长积木,使之成为一座“桥”,而在另外的情境中,也会有智障儿童称之为“门”“窗”“桌椅”等。
(三)多样性。积木材料存在高开放、低结构的特点,其种类、型号、形状、颜色等丰富多样。训练者除了可以根据智障儿童的教育干预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各种类型的积木材料,还可以带领智障儿童收集纸盒、纸筒、纸板、塑料瓶、易拉罐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当做“积木”使用,凡是可以用来进行构建造型的、安全环保的材料都可以当做“积木”为智障儿童进行积木游戏使用。此外,积木游戏中创作的作品形象是多样的,智障儿童可以运用积木材料建构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形象,也可以建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还可以建构只存在故事中的青蛙王子、七个小矮人、阿凡提等形象。
二、积木游戏在智障儿童教育干预具体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利用积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旨在引导智障儿童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生活数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6]国内外大量关于积木游戏与儿童数学学习关系的研究显示,积木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操作获得数学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数字、形状、大小、多少、数量匹配、部分与整体、长宽高深等方面的发展。而Karen Hewitt(2001)的研究则指出积木游戏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强调儿童通过操作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积木材料,可以在长度、宽度、高度、面积、体积中理解等量关系。[7]在观察或走访中常常能看到,在积木游戏中智障儿童往往会把喜欢的物品放到用积木围合形成的空间中,此时,他们就会遇到物品与围合好的空间大小匹配问题。例如,智障儿童搭了比“城堡”还大的“床”,当他想把“床”搬进“城堡”时,才意识到“城堡”对于“床”来说太小了;当智障儿童想驾驶“船”从“桥”或“江河”经过时,他们需要意识到“船”必须和“桥”的高度或者“江河”的宽度相匹配;诸如此类的积木游戏,有利于他们积累直接的感知觉经验以便理解大、小、高、矮、长、宽等抽象空间概念。
(二)利用积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精细动作发。精细动作是指较小的动作,主要涉及手指、手掌、手腕、手眼协调、手耳协调等方面的活动。已有研究显示,许多智障儿童存在精细动作技能发展落后或迟缓现象(诸如,大小肌肉群动作能力不协调、手眼或者手耳不能很好的配合等),[8]因而,对智障儿童进行精细动作的技能训练很有必要。积木游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智障儿童在进行积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比较、搬运各种颜色、形状的积木,进行摆放、堆叠、平衡、扩宽、加高、盖顶等活动,从而组成一定的物象。在此过程中,训练者应注重根据智障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引导他们操作积木材料进行游戏,例如将积木堆高、用积木拼插数字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既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游戏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增进大、小肌肉群的运动技能及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从而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
(三)利用积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语言发。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智障儿童存在词汇量贫乏、语言组织困难、句子理解不佳、口语交往技能欠缺等问题,并且智力障碍的程度越重,其在语言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越复杂。[9]训练者可以利用积木游戏,有目的有策略的引导智障儿童加强语言方面练习,例如,训练者在陪伴智障儿童进行积木游戏时,可以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多的用一些描述性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布积木软软的”“有的积木摸上去是硬的”“这个积木是绿色的”“我在用积木搭城堡”等等,在促进他们丰富感官体验的同时扩展词汇量。在与同伴一起进行积木游戏时,智障儿童往往也较容易与同伴产生沟通与交流行为,此时,训练者要注重为智障儿童创设宽松、生动、具象的学习环境,[10]鼓励他们在积木游戏中自主地进行语言表达、想象创造、角色扮演等,助力其与同伴之间相互分享,运用各种词语、句子或体态语言去表达自己、倾听别人,[11]从而促进智障儿童在游戏体验中获得词汇量的积累、语言能力及社会交往技能的提升。
(四)利用积木促进智障儿童情绪良性发。研究者认为积木游戏是具有调节、参与、双向情绪示意和表情动作的互动,以有意义且具功能性的方式促进智障儿童情绪呈良性发展。首先,训练者在陪伴智障儿童操作积木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积木作品或将积木推倒重来,这有利于促使智障儿童产生一种控制的力量,认为积木是“受制于我,听从我的指挥”,从而辅助他们发展情绪控制能力。[12]其次,由于积木本身属于开放性建构材料,在参与积木游戏活动时,智障儿童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操作积木,没有所谓的对错,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此外,积木游戏属于立体游戏,能够将智障儿童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建构作品,助力其情绪、情感的识别或表达。在观察或走访时,常常能看到智障儿童哪怕只是用简单的雪花片、积塑拼插粗糙的造型,也能时而开心地笑,时而激烈地讨论,那愉悦的氛围及专注认真的表情让旁观的人也能感到无尽的快乐与享受。[13]当智障儿童经过努力拼插出来各式各样“理想”的造型作品时,其成就感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新创作或神似或形似的“白雪公主的城堡”“奥特曼”“汽车”等,此时的他们通过积木游戏将自己的意愿或情绪、情感表现出来,在情感表达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也有利于其心理压力得到纾解。
(五)利用积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审美能力发。《培智学校课程标准》(2016版)中明确指出要注重运用各种工具或材料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助力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能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积木材料所具备的高开放、低结构特点,使得积木游戏的局限性很小,训练者可以合理设置积木游戏,引导智障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美、表现美、感知美。研究发现,在积木游戏中,智障儿童可以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等活动,此时,手中的积木材料作为他们艺术表现和作品创作的媒介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及“无限可能性”,借助于积木游戏,智障儿童表达着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想象,在释放自己冲动和想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甚至尝试着观察模仿着他人的审美倾向。例如智障儿童利用积木材料模仿构造他们所认知的事物,所谓的“白雪公主城堡”“天安门”“奥特曼”等,就是他们的审美活动过程,是其将自我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转化为审美实践及审美表现的过程,[14]这对智障儿童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尝试着观察、比较、分析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更美的,这有利于其审美能力获得发展。
(六)利用积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积木游戏为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营造真实情境。首先,在搭建积木作品的过程中,一个哪怕很小的错误都可能会导致造型的失败,此时智障儿童需要及时调节情绪,重新思考并改正错误,这有利于增强智障儿童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其细心、耐心品质的养成。其次,当智障儿童通过实践操作,搭建好自己理想的作品时,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此外,智障儿童在共同的积木游戏中,会自由选择玩伴、沟通交流观点、控制自己的行为、合作搭建作品、独立解决问题及矛盾,从而助力智障儿童获得社会规则,发展分享、协商、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及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的意识,[15]积累社会交往的经验。此外,积木游戏本身是一种表征手段,[16]在搭建积木作品的过程中,智障儿童需要整合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经验与情感,并通过积木作品将自己对学习或生活中的认识及感受表达出来。最后,智障儿童还可以运用构建好的作品,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功能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整合自己对学习生活的理解、感悟、体验,再现生活交往的情境,丰富和加深智障儿童对于周围社会环境和生活的认识。
三、积木游戏应用于智障儿童教育干预中的指导原则
训练者在运用积木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时,应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现有操作水平,从激发兴趣、合理投放材料、积极陪伴等方面助力智障儿童实现和谐发展。
(一)激发兴趣原则。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他们对所学事物的兴趣,因而训练者在利用积木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时,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操作探索的兴趣。[17]首先,训练者可以引导智障儿童通过观察自然、参观社区、多媒体展示、家校结合等形式,实现自然、社区、网络、家庭与学校等资源的有机整合,扩展和丰富智障儿童的经验。其次,训练者可以事先构造一些符合智障儿童兴趣特点的造型或精心挑选一些具备操作性的造型图片并展示出来,引导智障儿童了解作品构建材料及技能的丰富多样,欣赏造型美、艺术美,激发其构建作品的兴趣。最后,训练者要谨慎对待智障儿童的建构作品,对于每一位个体而言,他所搭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希望别人欣赏与尊重自己的“作品”,所以训练者要注重引导智障儿童分享所建构的作品,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保留其作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创作的兴趣。
(二)合理投放原则。积木材料的投放影响着智障儿童使用积木进行游戏的类型与内容,从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因而,训练者在为智障儿童提供积木材料时,不能仅仅考虑让他们感觉有趣,而是应该注重通过提供积木材料为他们创设学习机会从而使积木游戏具有教育意义。董素芳(2007)的研究发现,积木材料的投放应该保证所有儿童能平等参与游戏,并且应多投放一些单色材料,而投放的方式应该是以螺旋上升的动态添加辅助材料,[18]从而助力儿童获得建构作品的成就感及积木建构创作感。
(三)积极陪伴原则。积极陪伴原则强调训练者的陪伴地位而不是指导地位。训练者一开始不要过多干涉智障儿童的想法或操作行为,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游戏空间。此外训练者还需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支持智障儿童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创新思想及行为,积极融入他们的世界。训练者在陪伴智障儿童进行积木游戏的过程中,需经过充分、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而分析、判断智障儿童积木游戏中的构建行为、象征性意义、沟通交流及构建的主题等等,发现并总结智障儿童积木游戏过程中的问题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施与援助。
四、结语
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合理开展积木游戏有利于智障儿童数学学习、精细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但是总体来说国内外在积木游戏应用于智障儿童教育干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如何发挥积木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智障儿童的良性发展,是未来研究者或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探析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