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研究
2019-02-22毛瑰荔周惊雷
毛瑰荔 周惊雷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0.引言
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也成为培养综合人才的摇篮,起到了引领社会发展、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资助育人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助育人对于社会主义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公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政策日渐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国家与高校都采取了有效的助学措施,与之相结合的高校资助政策也不断得到改进,在此同时优化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成为首要任务。如今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也逐步形成了自已的体系,基于贫困生的特殊群体,对于资助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1.资助育人现实状态
1.1 资助育人中外对比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青年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贫困学生占了一部分的比例,就国内而言对贫困生的定义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或很难支付高等院校的教育费用,而国外的判定则是经由家庭经济调查后采用公式法的方式。各国高等院校认定贫困生的标准与手段都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其国情的特点,不过大多国家均以家庭经济调查为基础[1]。
1.2 资助育人平台建设
资助育人平台是由组织平台、宣传平台、教育平台共同组成。组织平台是以资助育人为主体,贫困学生为载体,学院、班级、个人三级同时组成的工作机制。宣传平台是以组织平台的资助管理为核心,通过长期重点的宣传使更多贫困生得到帮助,营造资助育人更好的氛围。教育平台是通过利用课堂手段,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诚信、感恩、励志等正能力引入客堂,使课堂更符合资助育人工作长久的发展。
1.3 困难学生家庭状况难以认定
我国目前没有对高校贫困生的统一认定准则,各高校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学生自主填写,以学生家长工作单位所开证明、老师及同学对其在学校生活状况观察认定。而这些认定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很难切实反应学生真实生活经济状况。学校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到学生所在地进行核查,所以导致一部分资助家庭虚报收入,夸大贫困程度。学生因为习惯差异,自尊心影响等原因,高校方面也很难对学生在校的经济状况给出精准的判断。一些贫困生因自尊心,对本身缺乏信心,不愿公开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高校常用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申请、同学评议、导员意见、名额限制相结合的方法,而名额限制、主观评议的方法会使一些贫困生因为自尊心问题主动放弃资助,名额被部分普通学生占用[2]。
2.资助育人的各项政策
2.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我国采取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家学生的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学生即可在其生源地办理助学贷款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其贷款形式分为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高职院校利用国家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其中,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最大,是助学贷款的生要组成部分,国家助学贷款缓解了贫困学生因经济而造成的困顿局面,为贫困学生上学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2.2 助学金政策
助学金政策是指对于高等院校上学的学生支付学校开销方面提供的财务支持,这一政策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减少经济带来的困扰。现如今这个政策在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得到普及,因此这一政策覆盖范围广,所以很多贫困生都可以通过申请享受这个良好的政策。
2.3 勤工俭学政策
勤工俭学是指学生个人或学校组织从事的有酬劳动,用以学生助学。勤工俭学的政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良好生活作风,还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学生以个人劳动所得弥补和缓解一部分学习与生活费用,学校用所得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生福利。
2.4 学费减免政策
为了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国家对高校中部分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学生、优抚家庭子女、孤残学生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3.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不足
3.1 忽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资助育人的本质要求,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育人的范围、力度不断增加,更多学生受到资助,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关系着每个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人文关怀从以为本的方向出发,让贫困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贫困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还暗含人际交往、处事态度等多方面的问题,经济困难的压力使贫困学生心理压力过重,产生自卑、焦虑、多疑等不良心理,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时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主,让学生感觉到全方位的关爱,高校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本着以人为本,实行人文关怀,树立学生良好观念,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辅助有效的融合,以达到更好的资助育人效果。
3.2 机构组织人员不专业
就一般而言,高校都有自己的教育助学工作机构,该项工作被设置在学生会内,由相应的管理机构组成,各机制配备对应工作人员,高校各院系也有人员负责管理此类事宜,但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人员有限,无法把资助育人当成主要工作,在管理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还有其它重要工作。因此想把助学育人的工作真正的做细、做实就需要投入更之的时间、精力,为了更好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系统的组织、足够的经费和专业的人员是资助育人事业的基础保障。
3.3 勤工俭学岗位不充足
勤工俭学是高校贫困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资助方式,但部分高校勤工俭学岗位只占贫困学生总数的很少部分,勤工俭学岗位明显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了平衡高校内新、老贫困生的工作问题,贫困学生的工作时间普遍很短,勤工俭学岗位也多为单一工作,这种作法忽略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使高校贫困学生无法在勤工俭学方式的助学中形成良好的知识互动。
4.资助育人改进方法分析
4.1 针对资助育人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一直都在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针对资助育人建立了有效的法律法规,从实际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加强了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也为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解决了大部分资助育人中的问题,但实际实施中缺乏准确定位,不能规范化、法律化。未形成规范资助制度,不能稳定、长效的运行资助育人机制。资助育人方案的组成有大部分临应急成分,这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资助育人法律法规,现在的法律都比较有原则性规定,规定中不能对贫困学生责任主体正确定位,对获得资助学生的责任规定还不完整,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法可依。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大教育投入,使资助育人工作更好的开展。
4.2 鼓励教育成本的分担
我国各高校都在建立合适自己的资助育人系统,但政府和学校因资源有限,想要从根本解决资源问题必须要合理利用好社会资源,资金是资助系统正常动作的基础,无论是无偿资助还是有偿资助,都需要资金的保障。其他国家中企业、个人会在高校中设置数额较大、种类繁多的基金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相比我国,虽然社会上各大机构都相继出台了帮助贫困生的资助项目,但因为社会力度不够,我国企业、个人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明显不足,解决高校贫困学业生经济问题需要社会各办人世的帮助和关心,高校应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企业、个人的支持,努力争取企业和个人在高校设立理多奖项和助学金等资助。
4.3 加大资助育人宣传力度
资助育人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媒体、高校应积极营造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捐助方式的社会文化,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资助育人行为的高尚性。我国社会缺乏对资助育人体系的文化氛围,企业和个人缺少对资助育人捐助的热情。政府和媒体应鼓励捐资助学,营造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个人加入到资助育人事业中来。
5.结语
从贫困生资助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从未停止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资助渠道日趋多元化,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发展的原则。导致贫困有很多原因,需要综合的分析,才能把握重点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但相关研究在定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应从科学的视角来对不同地域、民族的贫困生做出积极有效的资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