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
2019-02-22孙彦江
孙彦江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加强我国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教育部门、国家体育局等单位相继出台了各种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来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但纵观当前大学生身体健康平均水平,依旧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真正的改善与提升。对此,就需要全面掌握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才能针对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方法,从根本上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真正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1.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
1.1 心理因素
体育锻炼是一种根据人自身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行为,正确全面的认知能够产生强有力的动机,促使积极向上的行为的实践。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较大兴趣,也有些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当中并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因此不愿意参与锻炼。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是缺少健康意识,没有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锻炼行为的正确认知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即主观理念的偏差、价值观念的错位及模糊,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
1.2 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个体间的相互联系、个体与外部物质环境、社会整体环境间的联系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某些大学生因为自身院校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体育锻炼场地,而放弃进行锻炼。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身边同学没有参与体育锻炼,而自己也没有兴致进行锻炼。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缺乏专业教练指导,或是由于校内体育社团活动单调而逐渐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而最终放弃锻炼。从中能够看出,体育场地与基础锻炼设施、体育环境及体育社团组织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
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构建路径
2.1 院校体育教学方面
2.1.1 革新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是体育技巧的传授者,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实效性的表现以及大学生运动中的良好体验等都源自于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设计出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及自主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示范、竞赛、展示等多种形式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及锻炼的趣味性,掌握有关项目的运动特征,并逐渐向学生讲解科学的技巧,在学生构建起基础的技术框架后,再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深入探索。此外,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练习时,教师应仔细观察他们的方法及动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动作的技术要领,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2.1.2 培养正确锻炼意识
当前各大院校中的体育教学应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大力推进健康素质教育发展,将增强当代大学生身心综合素养及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机结合到一起,体育课程设置应主要以基础锻炼及保护为主,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循序渐进的为学生渗透终身体育观念,丰富体育健康教学内容,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中既掌握相应的体育锻炼技巧,同时也能够有效拓展保健方面的知识,学习基本的保护措施、饮食营养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进而使学生在锻炼中将所学知识内化,对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认知不断地提高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1.3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其社会需求发生了转变,体育娱乐性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及锻炼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各大院校应对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根据院校体育教学团队及资源的实际情况,适当增设基础课程以外的其他体育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以此来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许多大学生希望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同时兼具娱乐性及挑战性,对此,就需要院校组织相关教师与专家共同探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让体育锻炼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2.2 院校体育社团方面
2.2.1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在各大院校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在体育社团中成员之间拥有相近的兴趣爱好,相互鼓励、团结协作、彼此竞争,在运动中及时反馈有效信息,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体育锻炼参与热情,这对于体育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子在报名加入体育社团后,便已充分做好了从事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心理准备,因此,这样的校园社团体育文化能够带给广大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强烈的运动感知刺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参与动机。而与此同时,体育社团也有着自身明确的目标,也会利用各种比赛锻炼社团成员运动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优秀的体育社团甚至还会代表院校外出参加比赛,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种具有明确科学目标、丰富多彩活动及专业化指导的社团中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更加全面的增强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2.2.2 实施自主社团管理
将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的校园体育社团,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及趣味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繁忙枯燥的学业学习外充分体会到体育社团中丰富精彩的活动。通常情况下,兴趣喜好较为接近的人更加容易聚集到一起,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特别是在社团竞赛当中,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运动呢技巧并熟练应用,体育社团中成员会主动交流,彼此分享经验与心得,以此来增进成员之间的距离与情感,形成良好的团体凝聚力。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社团,不仅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学习更多体育锻炼与运动项目的技巧和方法,还能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推动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且深刻的体育价值观,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稳固基础。
2.2.3 纳入学分管理系统
当前,各大院校均开始推行学分制度管理,其主要源自西方高校,属于创新性的教学管理体制,主要是利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习任务的一种管理模式。大学生加入校内体育社团,他们日常在社团中的表现可纳入到学生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当中,将其作为鼓励机制,把学生在社团中优异的表现及取得的相应成绩按照科学的比例划分到期末总成绩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踊跃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带动整体成绩的提高,既增设了学科成绩评价机制的衡量指标,还能进一步锻炼广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的共同进步。
2.3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中浓厚的体育氛围具有鲜明的特征,将社会文化作为建设背景,是催生于社会又不等同于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文化,因此,体育文化具备独特的功能。校园体育体制的构建是构成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更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保障,基于此,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将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及团体凝聚力,进而促使这种力量反作用于校园体育文化,推定其发展。校园体育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特点、实践方法与形式,根据模仿、接受、认同等各种有效心理机制,让每个行为独立体逐渐内化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行为、思想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积极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环境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锻炼习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受到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家庭成员锻炼观念以及社会整体环境与氛围的影响,想要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行列中,就需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锻炼中逐渐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与个人身体素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此,就需要各大院校体育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组织社团活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