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求知的影响

2019-02-22李文管李卓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学生

李文管,李卓楠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一个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身知识的积累量,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网络技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到现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使人们求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求知的主要技术基础。这种技术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通往知识海洋的快速通道,促进他们个性的更好发展。但是,它也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网络技术发展与知识传播

网络技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就飞速发展,实现了从最初是少数研究所和高校的“宝贝”到现在成为随处可见的寻常物的转变。以网络为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无声无息而又确确实实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网络技术的发生与进展

技术是人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1]。人类的全部历史,实质上就是技术不断进步和智慧逐渐积累的历史。所谓技术进步,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不断提升的过程。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量变的渐进式技术进步和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及技术原理发生重大改变的飞跃式技术进步。马克思曾谈到传统的技术积累和机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指出:“正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特殊熟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艺。”[2]395“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2]429技术进步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经历了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就是信息时代革命性技术进步的产物。

网络技术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它的应用实现了互联网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全面共享,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局域网为主,满足点到点的数据传输,实现了计算机互联;第二阶段,出现了基于TCP/IP协议的广域网,并发展成为万维网,进入互联网时代;第三阶段,伴随着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信息接受基点(基站)的全方位建立,5G信息时代正加速到来。

(二)网络技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在网络技术发展之前,人类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基本形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求知和传播方式。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求知经历了以直接实践占主导的时期到知识口口相传的时期再到文字出现后的书面语言的时期。在此后的时间里,书本对知识的记载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第二阶段是利用声像技术进行知识传播。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磁带、光盘的应用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进入电气时代,“电”的使用推动了求知方式进入了以无线电为主导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知识实现了短时间远距离的传输,同时挣脱了印刷术时代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的束缚。广播和电视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主要求知方式。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同时推动求知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一阶段主要以互联网的应用为主,实现了全世界不同网络的互联互通。网络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获得了广大求知者的青睐。网络技术在知识传播方面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便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推广应用之前,不论是传统的实践或书面求知方式还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少、信息查询受到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效率低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能接受的信息量和信息查询的速度得到了海量发展和极速提高。网络技术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获取更全面的信息,选择余地极大地扩展了。移动网络在手机上的应用的发展,给人们更多的独立空间,使查询地点更加自由和方便。

2.信息双向传播且形式丰富。广播和电视作为网络发展之前的传播工具,传输端和接收端无法进行实时交流而且信息传播形式单一,只能实现信息的单向传输。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这样的束缚。普通大众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他人答疑解惑。信息以文字、视频、音频、图片、Flash动画等综合形式传播给大众,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也提升了用户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人们对于遗漏的信息可以进行重复的播放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播放,更好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传统传播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3.知识交流自由。网络技术为人们的主体身份提供了虚拟创制的机会,姓名、年龄、职业、地位等个体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创造。这种个体信息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实现,隐藏了人们的真实信息,实现了信息传播上的真正的人人平等,因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与他人互动,能够突破身份的束缚,勇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在具有不同“身份”的现实社会无法做到的,也是吸引无数网民的重要原因。

4.高度的经济性。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全网域的所有信息点对点的传播,使人们拥有更大的使用传播媒介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市场的出现。网络购物、网上约车、网上外卖等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效率。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高接受能力,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仅使用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学生就可以开始学习,老师可以开展教学。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和选择性,节约了社会教学资源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求知的双重影响

网络技术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为日常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也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网络对大学生求知的积极影响

大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班级教学并且讲究“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老师的“教”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传统获取知识的场所比较局限,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打破了传统求知方式在知识量、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发挥;知识交流也冲破了空间和身份等外部因素影响的栅栏;学校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促进传统教育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使大学生自主选择途径增多。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互联互通,为求知者打造了通往知识海洋的快捷通道,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大学生可以超出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而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们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丰富的信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不再以单一的文字形式进行传播,而是提供了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可供选择的形式。知识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综合方式全面展开,避免了有些知识通过单一的文字表达的晦涩难懂,增加了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其次,网络环境下,知识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论坛、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一些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了线上线下视频讲解、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微博问答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求知者不同的接受能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改变课程软件进行学习。网络求知为大学生的求知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方式,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最后,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使得大学生的求知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刻板的时间和地点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即使他们在宿舍、在家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大学生对于已经错过的直播课或者新闻,可以进行回看,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对视频进行快进、倒退或选择某一时刻进行播放。这种求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了大学生求知的兴趣。

2.使知识自由交流的空间扩大。传统的知识交流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形式,因为主体会受到社会地位、身份、利益、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等制约,而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拘束和压抑感,个体的个性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受到限制[3],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交流自由平等,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交流的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替代”[4]。

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不受时间空间和身份等因素的限制,而且交流及时且成本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以电子邮件为主的交流方式,正在被不断涌出的微博、QQ、微信、博客、知乎等新型信息交流方式所取代。这些多样且生动的交流方式,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传送,缩短了人与人的时空距离,备受大学生的喜爱。但大学生是有自我思想、自我判断的独立主体,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方,也是知识的传播方。他们对于事物、知识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也希望获得别人认可,传统知识传播方式限制了大学生的见解有效的表达和传播。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更多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引发不断的思考,还可以对传输者敞开心扉。这种“无拘无束”的交往,不仅可以提升自我认可度,也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使大学教育教学路子拓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教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环境下新的求知要求,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建设,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采取了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除了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课程外,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选修课,例如,语言、瑜伽、篮球、舞蹈、艺术、人工智能等。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网络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而渴望亲自去实践或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虚拟实践。实践课程的安排顺应了大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在不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多种感官激发大脑去思考。网络技术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培养了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方面,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建立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信息查询和检索服务水平。图书馆为馆藏图书及其他各种文献资料设置二维码或电子阅览屏,大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扫描二维码或者触摸电子屏来了解图书的概况,方便快捷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数字高校图书馆形式下,读者仅仅通过短时间的搜寻便能精准地定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不再需要办理复杂的借阅手续,通过微信就可以借书、还书和在线预览[5]。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正在成为对大学生有更大吸引力的求知场所。

(二)网络对大学生求知的消极影响

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网络的人只能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现实决定了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心甘情愿地被“一网打尽”,成为或主动或被动的网民[6]。虽然,人依旧是网络的主体。人这一主体要素在整个网络信息传播和知识增长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网络技术系统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敢于探索、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社会群体,网络技术为他们的通向未知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但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并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求知的消极影响也必须高度重视。

1.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海量信息使大学生信息选择出现困难。网络技术实现了全世界信息的互联互通,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汇集,这些信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同时,互联网入网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带着一种或多种面具参加网络活动,发布信息。信息源的复杂化,使网络上存在许多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大学生面对这些浩如烟海且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如何进行选择是他们首要面对且最重要的问题。

网络查询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利用网络解决问题。但是,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到的内容少则十几条多则成百上千条,这其中有权威人士的看法和大量随意的观点。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找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大学生辨别出真实信息后就要从这些信息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和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可靠信息辨识的讲解。老师在平常上课使用PPT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时,可以将自身进行资料查询的方式和批判思维或者有助于学生进行信息查询获得可靠有用信息的网站信息告知学生。同时,网站应加大对信息的核查力度,对不实信息、不良信息、有害信息进行及时清除。大学生自身要明确自己的求知目标,提高自制力,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

2.大量“现成”资料使大学生丧失探求精神。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因其带来丰富的知识和便捷的求知方式而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快车”,但过度的“方便”又可能成为大学生自主探索、求取真知的“拦路虎”。在习惯于获得网上“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渐丧失。这就是网络信息的便捷带给大学生的求知能力的异化。身处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正在遭受到信息异化所带来的危害。当代学生面对问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第一反应不是“我想想”,而是“我问问百度”。因而,“百度、复制、粘贴”成了当前大学生完成作业的三部曲,更有甚者,个别大学生侵犯知识产权,剽窃论文。这一方面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抄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网络已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因而大学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加大步伐。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应加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讲解,开设网络道德法律课程,增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老师应注重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帮助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减少一些学生因迷茫而过分依赖网络来寻求答案。大学生自身可以经常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帮助自己答疑解惑,增长见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要认识到“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丰富自我、提升自我,不应沦为网络的奴隶。

3. 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给大学生带来挑战。网络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老师的角色定位和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挑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地位的模式,造成部分老师尤其是长期习惯传统教学的资深教师的心理落差。还有另一部分教师感到压力减轻,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论是“收而不放”,还是“放而不收”都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等不良后果。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比较少。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老师的教,学习主要是老师进行指导。进入大学后,他们可以自由使用网络。同时,教师也在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从直接被动的接受学习到现在利用网络去主动学习,让部分大学新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网络技术条件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在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上开展更为多样、针对性强的课程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求知的能力。

4.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可能损害学生的责任心。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互联网开放、匿名的特点,使得大家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观点。网络主体虚拟可能促进言论自由,不负责任的不实信息可能增多,使大众遭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浅、易受影响、行事冲动、法律意识薄弱,更容易被误导。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上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容易被新奇、刺激的信息所吸引,同时,互联网匿名、身体缺场的特点为随意发布不实不良信息提供了“保护伞”,大学生在从众和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驱动下,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虚假信息来博得眼球。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心正在被一步步侵蚀。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是责任心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高度的责任感需从自身做起。大学生网民,在对网络信息无法判断其真实和正确性的时候,不要盲目从众,急于发表言论,要自律、慎独。同时,老师、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网站作为信息审核最重要的环节,不应受利益驱使,不应只关心流量,不问质量。网站加强信息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责任重大。

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知识则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求知、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一生。求知方式是人们发现或者获取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法特征和活动倾向。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求知方式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给大学生求知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为大学生求知营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应加强自身建设抵制网络危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加见识,不断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学生写话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