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角下党建工作初探
2019-02-22孙艺铭
孙艺铭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党建,即党的建设,涵盖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多项内容,是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核心方式。在党建工作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党建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样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凭借。当前,我国传媒事业中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新、旧媒体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对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
1.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在党建工作中的价值
1.1 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为传播学用语,指信息传递与延伸中的工具。在人类传播史中,先后诞生了不少的媒介,对人类进程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载体为报纸、广播与电视,它们被统称为传统媒体。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催生了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传播对象的新型媒介,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网络媒体。媒介融合,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它包括狭义与广义双重内涵:狭义上的媒介融合,特指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比如传统纸质刊物与网络媒体融合而成电子杂志;广义的媒介融合,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媒介形态以外,组织方式、媒介功能、传播渠道等同样是融合中的重要内容。
1.2 媒介融合在党建工作中的价值
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媒体融合对党建工作而言有着突出的价值:一是扩大党建工作的范围。在以往的党建宣传中,《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是重要载体,尽管它们的发行量并不小,但相比于8000 余万的党员人数而言,覆盖面相当有限。媒介融合依托于网络的力量,可以将传统媒体中的信息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到党员的接受终端中,因此,运用网络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党建工作的目标,极大地拓宽党建工作的范围;二是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在以往的党建工作中,纵向“层级模式”和横向“部门模式”是较为典型的党建宣传模式,它具有条块分割的特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机构都可以对党员干部开展党建工作,条块分割的建设模式既增加了党建工作的时间成本,也容易出现部分主题重复建设和部分主题乏人问津的不均衡现象。媒介融合使得党员干部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直接获得党建工作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地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三是增加党建工作的互动性。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依托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实现党员与党组织的发展,因此,党组织在向党员干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广大党员的建议,形成党员与组织良好的互动,传统媒介在此一方面多有不足,媒介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党员干部的实时互动。
2.媒介融合视角下党建工作的一般原则
2.1 持续性原则
从当前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新媒体当前仍处于起步状态。新旧媒体自身的发展性,使得媒介融合同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党报体系为例,其为我党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从中央到县市,都有相应的党委机关报,目前,各级日报社开设新媒体平台的虽然为数不少,但真正取得良好效果并形成有效经验的只有中央级、省级党报,大部分县市党报在此层面仍然较大的欠缺。因此,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党建工作需要遵循持续性原则,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视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媒体发展没有终点,媒介融合自然也就没有终点。
2.2 全面性原则
在媒介融合视角下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全面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原则之一。“全面性”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媒介融合的全面性。报社、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都需要做好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以及融合工作。当前,中央电视台网络平台、人民日报社微博等平台较好的开展了媒介融合,但仍有很多组织媒介融合的工作尚未真正开展,坚持全面性原则是其媒介融合的必然要求;二是党建工作的全面性。党建工作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层面,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建设等,还需要把握十八大以来我党对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不断丰富党建的内容。
2.3 深入性原则
媒介融合不是新旧媒体形态简单的叠加,它是二者在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包括内容层面、渠道层面、功能层面等。媒介融合的深入性有助于实现不同媒介在党建工作中的协同和互补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宣传为例,传统媒介从理论深度出发,阐释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重要意义;新媒体则可以借助传播方式,以更为直观的形式以及生活化的语言、案例来扩大传播范围,增加新时代思想的影响。媒介在党建工作中的互补作用,体现在传统媒介缺乏广泛的受众,而新媒体则普遍面临着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媒介融合的深入性可以很好地弥补二者之间的不足,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
3.媒介融合视角下党建工作的基本策略
3.1 以既有媒介为基础
新媒体诞生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倾向于从数字化媒体中获取信息,致使部分人认为新媒体最终将取代传统媒体。然而,从媒介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纯粹的媒体进化论是不适用的,新媒体的诞生只是丰富了当前媒介传播的手段,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单以《人民日报》为例,从2005年到2017年报纸发行量实现了15年的连续增长,可见,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彻底破坏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在内容审核、传播渠道、社会影响等层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即使在新媒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今天,传统媒体仍然是人们心目中权威的象征。因而,在媒介融合下的党建工作中,仍然需要以既有媒介为基础,发挥好既有媒体系统在党建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各级党组织可以根据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报纸上开辟党建专栏,也可以利用电视台,制作相应的党建节目。在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应该发挥好主动性,以内源性的发展与拓展,构建相应的新媒体平台,继而与新媒体平台实现内部融合与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党组织的党报在媒介融合中采用的就是此思路,并取得了不错的融合效果。
3.2 以内容建设为关键
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最终要落实到传播内容的打造与完善上。因此,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党建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即以多样丰富、 新颖生动的内容作为媒介融合后党建宣传的主要对象。党建内容的建设,有以下要点:第一,内容紧扣时代,理论联系实际,降低理论宣传的难度。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马列原著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理论精深,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与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通俗化的阐释可以很好地降低其接受难度;第二,内容需要具有互动性。传播内容的融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同形态的媒体在内容传播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报纸刊物更具权威性,适合于理论文章的刊发,新媒体在内容呈现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宜采用图文结合或者视频、文字结合的形式,将理论文章的要点提炼出来,配上相应的图片解说与文字解说,实现理论宣传通俗化、生活化的目标。媒介融合后的互动性宣传能够更为深入地推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3.3 以平台构建为重点
平台构建是媒介融合的重点工作,平台构建的首要任务是新媒体平台的构建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形态、内容、渠道、功能等多方面的融合。新媒体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是基于Web 网络的新媒体平台。最为常见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党建网站,比如上海基层党建网、清华大学党建网等,网站借助板块内容的设置与优化实现党建工作的目标;二是基于APP 的新媒体平台。在当前智能手机全社会流行的宏观环境下,APP 新媒体建设同样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方式,不少党组织已经构建了党建工作APP,比如“党员小书包”APP,“党员乐e 学”APP,党员干部移动学习平台APP 等;三是基于无线通信网的新媒体平台,此种平台为小众平台,较为常见的形态为高校学习彩信(手机报);四是基于社交软件的新媒体平台。社交软件具有双重性质,既是通讯工具,也是自媒体,具有新媒体的特征。微博直接可以借助官微的形式发布权威信息,而微信等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开设来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党组织需要根据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设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并做好媒体融合的工作。
3.4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现阶段,大部分党组织已经从媒介融合的理念出发,构建了线下线上一体化的党建工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当前党建工作的目标,各级党组织还需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首先,要加强运营机制的建设。线上、线下平台均安排专人负责,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选派的人员既需要有专业的党务工作者,也需要有信息技术专员,同时还要有传播学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党组织要构建完善的平台运行制度,从平台的组织架构、工作规章及工作纪律等方面重点强化管理机制建设;最后,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信息传播中可能存在违法违纪现象,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在平台运行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工作,以防谣言以及错误言论利用网络大肆传播。
4.结语
现阶段,传媒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日益“萎缩”,难以单方面实现党建工作的预期目标,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3]对此,传统媒介需要以既有媒介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关键、以平台构建为重点、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与融合工作,推进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